无题——写于1976年元月
你闭上了眼睛
尽管现在
我看得见你
你看不见我
我还是觉得
你看得见我
我看不见你
上面是刊于《新月》1982年第三期上的舒紫同志《旧诗二首》中的一首小诗,可以说很不显眼。它是那么淡,淡得一点色彩也没有。但就这么一首小诗,却给我以巨大的感动。作者无疑是在大的感动中写出的。
这首诗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你闭上了眼睛”。“你”指的是谁呢?看一看写作时间就可以明白。它写于一九七六年元月,中国人民由于失去周恩来总理而大悲大痛的时刻;由于当时“四人帮”追剿悼诗不遗余力,所以才以《无题》名之。事过六年,舒紫同志把它当作旧诗发表出来,依然使我们感到清新有力。当时诗人饱和的感情,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那第一段的一句诗是破题。它是沉重的。它包含着“四人帮”猖狂肆虐时作者强忍在心头的千言万语。在那种年月,被“四人帮”橫加贬抑和摧残的广大知识分子,是把周总理当作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伟大捍卫者的,因而常常在单身独处时默无声息地向他吐诉心中的痛楚。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历史的惯性,作者展开了第二段里的抒情:此刻,“我”,被“四人帮”打入另册的一个普通入,还活着;而你,已经“看不见我”了。但是,尽管如此,在“我”心里,在“我”眼里,你是永远活着的。这里,诗中的“我”,在同一位已逝的伟人进行情绪的交流。写死而又认定其不死,这只能缘于深挚的爱。
在诗人压抑而又激荡的心灵中,这拌和着大悲大痛的强烈的爱,在当时是以广大知识分子对党的正确路线和知识分子政策的信赖和渴念为基点的。还是总理最理解自己,他总在慈惠而严峻地注视着自己——因此“我还是觉得你看得见我”。但是,“四人帮”妄图减杀周总理的伟大感召力,他们不仅隔绝了总理对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热切关怀,而且还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他。“我看不见你”!这是作者忍受着心灵的痛苦和凄寒,对党的正确路线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呼唤。我们知道,这种呼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真切的回响。我注意到,作者在句式上用了一个简短的回环,便把交织着爱与憎、悲愤与渴望的沉重而又复杂的历史情绪,满满地兜住。
胡风同志在和雷抒雁同志讨论《小草在歌唱》时说;“好作品是真情实感的作品,而真情实感是一定要在读者的感情上引起连续反应。也就是,读者的感情会被诱发新的东西。”我觉得越结合总理逝世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我被《无题》这首小诗诱发的情绪就越浓烈。
借助这首诗的感染力,使我成为第二个诗人。
我后来她写过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这就是《同时代人》,副题《淮安随想》,诗中没有一字提及总理,但读者会从副题中感受到那是谁。诗如下:
你念过的书
我念过,但没有你多
你经历过的风雨
我经历过,但没有你的猛烈
你有的眼睛
我有,虽然不及你的锐利
你有的耳朵
我有,虽然不及你的聪敏
顶过同一个蓝天
沐过同一个太阳
饮过同一江水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你所具有
我都该具有
然而我有辇目不见的世界
可以等你的眼光去观察吗?
我有充耳不闻的音域
可以借你的耳朵去谛听吗?
我尊敬的同时代人
我的同志
我相信,我相信的——
你还活在人间
……
回想起来,也许正由于这首诗的激发了我,也可以说从它汲取了灵感,作品的胚胎,才获及了生命。(附带说明:在《当代》上发表此诗时,编辑将诗题擅改为《第二代》了。其实“同时代人”并非指亲属间的辈分大小长幼,在收入诗集时才得以改回原题:《同时代人》。)
我还想谈谈绿原同志解放前写于国统区的一首小诗:《萤》。全诗如下:
蛾是死在烛边的
烛是熄在风边的
青的光
雾的光和冷的光
永不殡葬于雨夜
啊,我真该为你歌唱
自己的灯塔
自己的路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同样存在着生自压抑心灵的曲折。如果不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读来真有些朦胧的味道。当年在国统区,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有难言的苦闷:蛾追求光明却死在烛边,而烛又在风边熄灭!在没有找到共产党之前,诗人追求光明的执着和顽强,凝聚为这样一个信念:光,要由自己发出。好似萤火虫,要自己做自己的灯塔,要自己给自己照路。尽管它的光微小黯弱,甚至缺少热力,但是,风不能将它吹熄,无边的雨夜也无法使它灭绝,从这首低沉而又平稳的调子里,我们听到了青年志士的心音,看到了战胜黑暗的希望在他们胸中的燃烧。
最近读到邹荻帆同志《展翅》一诗,题作“给诗友”,一看就知道这是给绿原同志的。其中有五句,写了对《萤》的感受:
山城有的是白霜寒露
黑夜里没有月光星斗
你是萤火吗——
自己的灯塔,
照自己的路!
应该说,好的诗会使读者们成为各不相同的另一个诗人。成功的构思总会使读者在咀嚼中乐于重复它。
诗的写作过程,应该是同读者共鸣和交流的过程,否则它就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和交流。这大概就是所谓“效果感”吧。诗的欣赏过程,应该是读者在想象中重复以至扩充诗人创作活动的过程,读者应该通过阅读,使自己也变成诗人。经验告诉我:一定要深入诗的内部去理解诗,不可用“非诗”的态度去对待诗,不可把自己的水平和口味当作绝对的尺度去衡量诗。我在摸索着写诗的过程中体会到:不要轻佻地接近诗,读和写都应如此。
(1982年8月28日在“塞上诗会”上的发言。1983年发表时有个别改动。文中开头提到的《新月》杂志,并非1928年3月在上海出版的《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