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都有一种共识——现在的学生好难管,他们受信息社会影响,对很多事情和现象都有模糊认识,看似都懂,而什么都不懂,他们在家是“小皇帝”父母什么都由着他们,对他们生活上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而在思想上、学习上关心不够,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他们身不由己传染上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尤其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给学校工作和教师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阻力,努力找寻学生“厌学”心理和寻求有效的对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矫正学生“厌学”心理呢?下面就此类问题谈谈一些看法:
一、“厌学”学生的心理反映与分析
多数“厌学”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不爱学习、好动、贪玩、违规、少语、说谎、对工作不负责。情绪上表现焦躁、不安、易怒、不服。心理上表现为自私、虚伪、偏科,根据调查与分析,他们产生“厌学”的原因有四点:①是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小学生需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②是自己的兴趣得不到发展,教师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光趣;激发学生的有益兴趣,用好兴趣的迁移。③能力差异也是导致儿童“厌学”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观察力、计算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强,而有个别学生各种能力都表现较弱,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就会感到吃力和费神。④是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认识能力与年龄要求不相适应,处于被动劣势地位,丧失信心和勇气,厌学心理油然而至。
二、“厌学”心理的矫正
面对有厌学行为的学生,我们既不能管得太严、太死,也不能放任自由不管,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好的教育方法,以创造一个健康、活泼、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
首先,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若忽视了这一点,而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将事与愿违,甚至还阻碍和妨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全面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一些共同特点,又要充分认识他们个性的差异,积极扭转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以摆正并突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尊重学生,体现关爱,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培养好他们的身心健康,既尊重他们的人格,又尊重他们的意见。既关心他们的学习,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来自教师的信任感、平等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降低和消除一些反抗和抵触情绪的发生。尊重关心学生还必须做到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绝不可厚此薄彼,尤其要善于发现并调动“后进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放下自卑的包袱去愉快地学习,避免产生“你说啥,我不开口”的消极抵触情绪。
再次,要因材施教,培养兴趣,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彼此之间竖起难以跨越的“鸿沟”。在处理学生纠纷时,应让学生陈述事端的起因,经过反思,不可听信一学生,责备另一生,要耐心劝导,细心说教,公平处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去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做到因人施教,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厌学”心理的利用
小学生心理较强,并不一定都是坏事,若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能灵活掌握并适时利用,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学生的厌学心理获得信息,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新鲜感,教师可以调查厌学学生的欲望,获取各方面信息,体验感受学生心理。
(2)利用学生的厌学心理改进自己的施教策略,学生厌学,是不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年龄、性格都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3)利用学生厌学心理,全面了解学生,厌学的学生多数不单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厌学还与家庭教育、社会交往、家庭经济、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有的学生受家庭教育不当,认为读书既花钱、费时,又无用的糊涂想法误导所致,有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社会青年的纠缠所厌学,有的是家境贫寒、孩子一回家家务缠身,分心所致,有的受家长或教师一句难听的话激怒所致,对于不同情景下的厌学行为,应找出切实有效的“药方”,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