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再也不能用“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这些词语一而概之。有不少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行为、情绪等心理问题。走进课堂,你总会发现几张让你揪心的面孔:有的目光呆滞,有的满脸忧郁,有的行为无法自控……面对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你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你会感到孩子们多么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中,就十分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21 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们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我们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特别是语文教学,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专门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也因其特点必然成为主阵地必不可少的补充和辅助。因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并且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教学目标本身就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些都为语文课中的心理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有别于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它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得到发展的活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心理渗透要有针对性
语文课中的心理辅导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作系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因为这是语文课。每次教育要有针对性,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人们常说:“文章都是有情物”,但文中的“情”却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寄托作者奋发向上的斗志,有的抒发作者对生活无比的热爱,有的表达作者对文中人物满怀的崇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找准各课的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问题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与教学互补。如我在教学第九册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抒写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逝世悲痛欲绝的情感型文章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我根据现在的小学生情感世界比较苍白这一普遍的现象,把“引导学生通过百万群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中得到一次深沉情感的体验”作为此课心理辅导的内容。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因年级而异,即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营造恰当的心理氛围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感性的影响远比理性的说教效果要好。潜移默化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课型的特点,创设恰当的心理氛围,让孩子们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体会到,当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时,不但显得精神饱满,而且感到头脑清醒,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板着面孔去教学《可爱的草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吗?紧张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怀念》里那份动人心魄的母爱吗?沉闷的课堂气氛又怎能使学生从《军神》一课中受到一次钢铁般坚强意志的熏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带着微笑,带着一份亲和力走进课堂,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在愉快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次,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我们的学生成长在风平浪静的和平环境中,他们极少经历大喜大悲的日子,情感世界显得单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时老师讲得声情并茂,读得泪流满面,而很多学生却表情木然。为什么,是因为文中的很多故事内容远离学生们生活的年代,他们不能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设法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感氛围,这种氛围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就注意让一种深沉哀痛的情感氛围布满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了一次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引入部分,我用了1 分钟的导语把课堂气氛烘托的深沉哀痛,接着在哀乐声中缓缓出示课题,然后播放“百万群众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录像,随着录像一起出现的是在哀乐声中的范读。这时,学生潜在的情感得到激发,并达到一个小高潮。接下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读悟情。同时设计了两次练习:一次是在教第二大段时插入“同学们,望着灵车,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想周总理生前感人肺腑的事迹,真切感受为什么总理的离去会让那么多的人伤心,从而让学生和文中的百万群众一起痛,一起哀。另一次是在教学的最后,我先出示总理遗像,用注满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向总理说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最后,在全体学生集体朗读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豪迈的名句中结束全文,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这时候,学生胸中激荡的除了哀伤外,还有发奋,还有民族自豪感。如果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都能坚持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情感氛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肯定是一群高情商的学生,必将使我们的孩子终生受益。
三、心理渗透不能喧宾夺主
我认为,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有意识的进行心理辅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既要进行心理辅导,更要进行学科教学。完成既定的语文教学任务,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心理辅导课。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既明白了道理、有了健康的心态,又能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多阅读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书籍,这样,才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孩子们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渗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孩子们的心灵像蓝天一样纯净,让孩子们的笑脸像鲜花一样灿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21 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