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分析
同一性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艾立克森提出的。艾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的概念。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具有自主性和适应性。他把诸如信任、希望、自主性、勤奋、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人的命运。艾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这一品质。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自我同一性危机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同时,他还提出了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生于12~20 岁这一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接受了更多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为自己确定未来生活的策略。
初中学生处在“同一性危机”影响严重的时期。当他们努力想搞清楚他们是谁和他们不是谁的问题时,对自我的同一性追求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危机”是指“一个转折点,一个及其脆弱而又极具潜力的关键期”。同一性界定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因为青年人在决定他们要成为什么人和他们相信什么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他们不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们不相信什么。他们必须经常或否定父母的价值观,或拒绝同龄人的价值观,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会加剧他们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关系、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情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的准则。他们可能会离家出走去寻找自我,可能变得缺乏自信、自我怀疑、没有自我,或者对自我估计过高,自我膨胀,或者情绪化,行为有些反复无常,他们可能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挑衅长辈,可能吸烟、上网吧或娱乐场所。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也许只在于寻找他们的“自我”。这些行为,最终的走向都是对社会的适应,对社会角色的寻找。一个拥有自我同一性的人,自我具有极强的力量,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够决定自己的生命历程。
由于自我同一性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它的培养、保护非常有必要。如果老师、家长能以诚恳、尊重、理解来对待青少年,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一些;如果班级建设过程中,能够尽量民主化,让每个人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多发展师生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那么,就能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二、案例观察
在学校和家庭中,同一性危机往往一触即发。尤其是在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之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表现为无法适应社会、无法适应学校、无法适应学习、无法适应家人。表面上看来,人们会觉得这一代人特别脆弱,不能经受任何挫折,内在的因素,是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困惑所造成。下面是几类表现突出的“同一性危机”行为。
1.逃避现实类/厌世型(选择离家出走或自杀者)
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又感到无力改变,有的中学生会选择逃避现实,如离家出走或自杀。
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南京市一个班级的10 名学生集体离家出走。小云(化名)出走前父母都不在家,家里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奶奶。她在给父母的信中解释了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我实在生活不下去。在学校里,上课的内容常常使我头昏脑涨,甚至听不进,听不懂。我的数学老师,在他的课上好无聊,他其实根本就不照顾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上课只是讲给那些好学生听,根本不管我们。”是因为数学老师的教学问题呢,还是他们自己学习成绩太差?或者长期父母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造成心理问题?成人可能无法理解,而学生当时也许就是这样认为的。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孩因为颇感学习压力大而选择自杀,留下遗书一封:“不知天堂有没有应试教育?“这确实让当地教育系统感到很为难。不过反过来说,是学生对现有考试制度、学生生活的无法接受所产生的问题,她认为自己无法承受考试之苦,考试之痛,才作出如此举动。
2.“无理取闹”型
引起此类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产生误解,比如习得一种并不适宜但可以暂时“保护”自己的反映策略,不沟通引起了误会等等。
有这样“无理取闹”的学生W,其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她好好学习,交友要有选择,少和那些已经沾染了坏习惯的同学多接触等等,说了很多次,却没有效果。这还不打紧,W在另一个女生面前诬陷老师辱骂那个女生——实际上那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听说班主任老师那样骂她,女生非常气愤,找班主任“算账”。班主任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的一片好心竟然是如此结果。
但不知老师事后想过没有,这个女生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存在误解?
女生 M 学习成绩很好,可是个性却是很“怪”。临近初三中考,她的心情很浮躁。数学老师对她说:“你人很聪明,你是我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我不会看错的。”就因为这句话,她非常压抑,反问:“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她自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尤其是数学成绩,令她自己很不满。甚至,她因为老师的话对数学更加反感。她的表现远不止这些。据有的老师讲,有时上课发言点到她,她会问:“老师你为什么会叫到我?”另外,她还感到自己以前的朋友似乎不再有曾经的深厚情谊了,她的其他朋友们之间出现的裂隙也让她很烦恼。
虽然很多人都会认为该女生非常不讲理,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她,这是比较典型的“找不到自我”的特征。
3.强烈自尊型/怒气冲天型
中学生与父母、老师、长辈交往时,常常自尊心膨胀,不愿意在长辈面前规规矩矩,而是需要长辈对他也非常尊重。否则,就会引发二者间的强烈冲突。
教音乐的赵老师在课上教唱671,有学生哈哈大笑,大喊“拉稀,拉稀”,老师从前上课强调过此话题,于是,冲学生说:“刚上一年级就接触音节,再笑就太弱智了!”学生面子下不来,冲了一句:“你才弱智!”其他同学则维护,说:“老师的话说重了。”她当时很尴尬,一节课上成自习。同样是赵老师,检查学生笔记,一学生抢过去,说:“这是私人物品”赵老师明知他没做笔记,也没有说破,只说:“私人物品请收好”下课后,学生追上老师道歉,不该跟老师抢笔记,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道歉。
中学生情绪兴奋性较高,而且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冲动性发作。K 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个男生在和其他人讲话,不听课,扰乱了课堂秩序。K老师提醒了他一下,男生也知趣地停止了自己的“小动作”,收敛起来。可是,过了一小会,男生止不住,又开始了他的“小动作”。K老师非常愤怒,大骂一声:“滚!给我滚出去!”男生感到自尊心非常受打击,腾地一下站起来,掐住了K老师的脖子,幸而有周围人的相劝,男生才住手……
这起事例,既与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有关系,同时学生的情绪自制能力也极大地影响了其行为。
4.自责倾向严重型
浙江省长兴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本县中小学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调查(2005 年),统计发现初一年级学生检出自责倾向的有39.47%,初二有23.81%,初三有28.17%。强烈的自责倾向,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带着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学习和生活,学习效率会降低,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某女生感到父母养育自己实在不易,决定要好好努力以报答父母之恩。她学习精神实在可嘉,但是每当考试成绩稍不如意,都会使她感到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父母,神经非常紧张,在大考前夕终于无法坚持下去了,因为她患了“精神衰弱症”。
5.奇装异服型
中学生们追求个性,他们由对社会不满,就产生了希望摆脱与其他人类同的想法。实际上,这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难以适应。衣着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人们会觉得衣着古怪的中学生个性也“怪"。
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一定要穿校服,不得穿其他服装或者烫染发进校园,但是有很多学生仍然不遵守学校规定。他们觉得,那样太没个性,大家都穿一样后,心情都不好了。但是,对抗学校规定的后果是班级被扣分,学生遭到班主任的批评。
中学生穿着按照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学生是有个性的,当他们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时候,有必要搞说服教育。
三、方法与对策
逃避现实类/厌世型、“无理取闹”型、奇装异服型、自责倾向严重型、强烈自尊型/怒气冲天型这六种表现都是由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所引发,帮助孩子们渡过这段泥泞的青春期是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成人的社会责任。
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对策,而处理由于同一性危机引发的种种问题有没有相似策略呢?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是对待正处于这场危机之中的共同原则:
一是沟通和理解,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心情。而很多老师和家长不能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与孩子沟通,使相互关系越来越僵化。如傲慢无礼型:“你就喜欢做这种下三滥的事!我看你永远改不好了!”这样粗鲁地给学生贴标签使学生非常反感。而懂得沟通的老师则可能说:“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使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甚至协商。
二是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即所谓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应根据学生神经活动强度、速度等因素因人而异。
三是中学生是否只要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学生正试着融入社会,处理好和长辈的关系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捷径。外国的小孩从小就学着自己挣自己的零花钱,到了16 岁或18 岁开始离开家庭的庇护,走向独立自主,自己养活自己。即使富豪人家的子弟也是如此。侧面反思,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才是生态的、健康的,而被保护的、只接触考试和学习的“真空般”环境反而会导致学生的“营养不良”。所以,青少年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接触社会太少,我们有必要帮助他们多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自立,从而获得健康的人生。
§§辅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