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病态怀旧心理
1.病态怀旧的含义与特点
“怀旧”一词,《辞海》解释为,追念古昔、怀念旧友。杜甫《秦赠萧二十使君》诗曰:“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思念故乡、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对故土的思念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80岁时仍盼回到故土,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著名诗句。
但是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就属于病态社会心理现象。病态的怀旧行为有如下特点:
(1)不合时宜。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如满清已亡,仍有人留着清代发辫;解放后用公历,但仍称民国××年;****已过,仍讲****式的语言。因为不合时宜,故被称为“古董”、“怪物”。
(2)对社会抱有偏见。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和社会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总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对新生事物看不惯,崇尚传统甚至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3)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眼不见心不烦”,不看报、不学习,怀疑与否定一切,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4)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发展滞后,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不合时宜。
2.病态怀旧心理产生的原因
病态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从社会原因来看:
(1)主要是社会变迁。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2)原有生活环境解体,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尤其在急剧变化中,人容易进退失据,无所适从,比如当前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消失。在大城市,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但又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在乡村,诗篇一样的田野,不断被公路、铁路吞噬,工业污染了大地,电视使世界和人们接近,却又使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
从个人因素看:
(1)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做真实。
(2)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3.病态怀旧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其主要表现有:
(1)依恋过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
(2)依恋过去的友人。现在有人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有一位老作家,天天在家打电话,说是与校友联系。这包括幼儿园园友、小学校友、中学校友、大学校友……如今他是七个校友会的会员。有的男士女士,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因此现在有人常说“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依恋在多年以后的复现。
(3)依恋过去的经历。“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有的人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保存得完美无缺,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应进行适当的调适。
[病案]
今年40岁的张女士,丈夫是某公司的经理,近半年来,她发现丈夫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每晚不是在电话中与人“调情”,便是单独开车外出,直到下半夜才归家。每当她问及丈夫这些行为时,丈夫总说有事或说她“神经过敏”。为了顾全丈夫的面子,不便进行太公开的追查,以至疑团难消,寝食不安,渐生离异的想法。但张女士又实在放不下这段情,于是找到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通过交谈,了解到张女士目前的主要问题,并告诉她,向医生、知心朋友和家人尽情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寻求帮助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不良情绪若得不到宣泄的话,是会积郁成疾的,很多身心疾病、神经症,甚至重症精神病往往是这样诱发的。
同时,通过与其进行沟通,提高她的理性认识。让她知道,生活中的挫折是难免的,离婚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应争取必要的社会支持,有信心渡过婚姻的危机难关。在张女士这个案例中,嫉妒心理影响比较大,因此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醒她注意可能是自己处于更年期早期,嫉妒心理比较重,对丈夫的某些行为反应过于敏感了。此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抗焦虑药物服用,帮助改善她的睡眠状况。
4.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1)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要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2)要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找一个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造辉煌,不忘老朋友发展新朋友,继承传统厉行改革等,从新旧结合做起。
(3)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因此,也不应对怀旧行为一概反对,正常的怀旧是值得提倡的。
八、迷信心理
迷信是当今社会仍有市场的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1.迷信的含义与特点
迷信,《辞海》解释为:“指相信占星、卜卦、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一般是指前者,即信神信邪。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企盼降仙以求解脱。迷信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即相信有鬼神并有烧香拜佛、算命占卜的行为。这种观念与行为过程可以促使形成观念上的宿命论和在行为上对迷信约定俗成的规范的遵循。迷信,通过社会心理的暗示、感染、模仿等形式,然后在社会上逐渐传播开来。
(2)迷信是一种偏见与无知,是对科学的反对,是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或虚幻认识。如“人有来世”,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而“世上有鬼神”则是一种虚幻的认识。迷信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
(3)每一种迷信都伴以假想威慑力的存在。如“不敬重神灵,就会被五雷轰顶”,这种假想的威慑力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十分强大的暗示、制约力量,它不让人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考,只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承认、服从。
(4)迷信与宗教有明显的区别。迷信和宗教在表面上似乎很相似,都包含着对超自然的认同与遵循,但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从结构上看,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有严格的组织、教规、教义与制度。基督教崇拜耶和华(上帝),有《圣经》,有教皇系统。******教崇拜安拉(真主),有古兰经。佛教崇拜如来佛,有烦琐的教规和大量的经书。宗教靠神职人员的专门传播而发展,有神学体系。宗教有着合法的地位。而迷信与宗教则相反,迷信不是通过正规的神学承认的组织来传播的,迷信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密切交织在一起,在传统和习俗中自下而上,在代与代的潜移默化中被继承,如画符念咒、驱鬼治病、以占卜预测吉凶等。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一种信仰,迷信则是一种经验,上帝启示的教义对其信徒来说有绝对的感召力,教徒对教义的虔诚是不容怀疑的。而迷信则停留在感性的经验上,因而是片断的、零散的、易变的。
(5)迷信的主体分为操纵者与遵循者。前者是巫婆、神汉、算命先生与迷信职业者,他们以迷信为生,用迷信指令迷惑、愚弄人。后者是迷信的真正受害者,他们愚昧而又容易被欺骗,但是他们又可能加入操纵者的行列。
迷信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存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当代迷信有以下特征:
(1)人为的操纵性。传说的迷信常常与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那时人们在观念上都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灵魂、死者。迷信的主持者与信奉者对神十分虔诚,迷信者时时刻刻都遵循迷信指令、检查自己的行为。当代的迷信者则不然,众多的迷信者不是虔诚的鬼神信徒,只是在偶然的机会,遇到外界或身体内部某种干扰变得无可奈何或绝望时,在他人(迷信操纵者)的迷惑下,才会想起鬼神,产生所谓预防性的恐惧,施行有意识的遵循。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利用国民素质不高,渴求解难之机,信口雌黄、煽风点火,制造一起起迷信风波。例如长沙市郊区农民甘某宣称某山塘“六合大神”显灵,使得长沙城乡成千上万的人到山塘前祈祷求仙,烧香点烛。人们上当受骗,甘某等人则在出售迷信用品中大发横财。那些测字先生、巫婆、神汉,也是师生一脉,为谋取钱财,瞄准时机,成为“神”的代言人,在社会上招摇撞骗。
(2)过程上的突发性。当代迷信来势大、蔓延快,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死灰复燃。如今,迷信活动就像一股股污水蔓延开来,算命的、看相的在城乡公开扬帜,迷信书籍公开出版,迷信用品公开销售,迷信帮派公开活动。从乡村到城市,从北方到南方,从车站到码头,从内地到沿海,从生活区到旅游点,到处都有迷信人员的踪迹,迷信活动已成为一种公开的职业。现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交通工具,又为迷信活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3)迷信内容的复杂性。当代迷信复杂多样,既有传统的求神问卦、驱鬼治病、焚香还供、营造阴宅、算命相面、占星术、易经新解等手法,又新增电脑算命、“科学”看相之类的新花样。众多的迷信业游民出口皆鬼神,并假借现代社会的新发现、新见解,任意诳骗,使得当代迷信在形式上、内容上越来越庞杂,手法也不断翻新。其形式有三个特点:
第一,迷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迷信职业者运用催眠术、暗示术、物理化学原理、电脑等技术和工具,以假乱真,诱导不知内情的人上当受骗。
第二,迷信的娱乐性。这是迷信迅速在青少年中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地方频繁举行“鬼节”,把“鬼都”、“神庙”列为旅游景点,到处举办“阎罗殿”、“地狱图”、“凌霄宫”的展览,各地官员以此作为搞活经济的手段。殊不知迷信观念已悄悄侵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第三,迷信挂起宗教的牌子。把迷信作为宗教来进行活动,迷惑性相当大,很多人难以明察而上当受骗。
(4)迷信的******性。迷信的泛滥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首先,迷信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每年用于迷信的资金很多,有些地方,农民宁愿去修庙也不愿建学校。其次,迷信造成大规模的械斗与仇杀。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些地区的村民因争夺神坟风水地而大打出手,伤亡多人。第三,迷信造成社会人心不安。如某年有闰八月,社会上就流传“闰八闰八,老天把人杀”,有些地方老百姓抢购红布红伞以避祸。第四,迷信危害人的生命安全。迷信是反科学的,迷信指令愚弄人害死人。某农民的儿子患精神病,他不送儿子去医院,而轻信迷信,请神汉前来捉鬼,结果将亲生儿子活活用被子闷死。
总之,当代迷信是反科学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2.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要从社会与个体自身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社会上看,有以下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迷信是一种病态文化,自古就有。夏商周都以占卜决断大小事务;清代有些昏官不仅滥施酷刑,还用卜卦断案。有个名叫刘燕庭的阜司,对所属地方解来的犯人“不问真伪,先责小板四百,然后供讯,其中供情不得,将人押至东门大街城隍庙,于神前卜卦,若阳卦则免死,若阴卦则立毙。”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统治的需要,向百姓灌输、培植了大量的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和宿命观念。由于广大民众缺乏文化,不懂科学,或多或少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熏陶,并接受了一定的鬼神天命意识。这种迷信意识世代相传,又成为荣格所说的“集体意识”(民族性),加之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较差,旧的封建迷信残余仍有生命力,一有风吹草动就冒了出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使得一部分人一切都向钱看齐。有些人就以迷信活动作为谋生手段,有的甚至以出售迷信用品、迷信读物而发家致富。有些地方甚至以鬼神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手段。迷信的泛滥是与社会教育的放松、社会管理不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个体来看,有以下因素:
(1)迷信与人的素质有关。迷信是无知愚昧的产物。我国有2亿多文盲与半文盲,当他们在生活中遭到挫折、困难时,为追求心理平衡,而选择了迷信这种非理性方式。他们试图通过迷信寄托自己受折磨的心灵,试图通过迷信来改变自己的不幸,试图通过迷信得到好运;同时,有的人则通过制造迷信来图钱财谋私利。
(2)迷信与人的需求有关。世人因缺乏某项事物而存在的主观状态,需求便是行为的原始动力。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需求指向一定的目标,当某个目标受阻时,这种需求将变得更为强烈。如人有健康的目标,成才的目标,求职就业的目标,恋爱成家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有些人则可能“病急乱投医”,去寻求鬼神的庇护。
(3)迷信与人的错误推理有关。推理是人们由因推果或由果归因的思维活动。自然界、社会中许多事物间本来就存在着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它们的存在本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迷信者却以主观意识去推导或解释客观现象,将自然界的偶然巧合说成是鬼神的安排。如某人被雷电击毙,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偶然事故,却被人说成是命中注定,是做了恶事所致。
3.迷信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算命、占卜、相面、测字、扶乩、九宫是迷信操纵者常施用的手法。算命先生多是下九流的江湖术士,他们故弄玄虚,善于应变,牵强附会,有极大的欺骗性。算命术根据八字推算人的吉凶祸福。算命术源于宿命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算命先生是如何欺骗算命者的呢?我们先以相术为例,相术又叫看相,分为看面相、看手相,以相貌来推断人的福禄吉凶、功名利禄。相术者在具体操作中,有约定俗成的“敲、打、审、干、隆、卖”六字诀。敲,就是旁敲侧击,迂回曲折达其目的;打,即突然发问,使被相者措手不及,仓促间吐露真情;审,是察言观色,辨别真伪,由已知推未知;干,就是刺激、恐吓,打击要害处;隆,就是赞美、恭维、安慰被相者;卖,指在掌握了对方材料之后,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让对方惊异和折服。再拿占卜来说,占卜一般用词都是模棱两可的,让人不辨真伪,随便从哪个方面都可理解,充满着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占卜先生因时因地因人揣度求卜者心理,占卜者往往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转移求卜者的注意力,借以观言察色,揣度其心理和心事。求卜者若是无意识透露一点蛛丝马迹,也就正中占卜者的下怀。他们会顺藤摸瓜,就着圈子打转。学生求卜者多为升学,老年求卜者多为健康,中年妇女占卜多为儿女,常常八九不离十,这使他们行骗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去算命占卜的人,多半是愚者、失望者、颓唐者、弱者。他们对自我认知本身就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因而往往希望能从算命者毫无根据的判断中找到与自我预期相一致的经验证据,并依此建构新的自我认知。他们总希望所占卜的人或事有一个好的结果,即使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仍希望绝处逢生。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就曾借天主附体来挟制天王洪秀全;另一种则是“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入体内,用死人身份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者多为癔病人格的人,其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了大量的幻觉与错觉。
(4)迷信的从众心理。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是众人参与的活动,如跳大神、结阴亲等,其中操纵者只是一小撮,绝大多数人所表现的是一种随大流看热闹的从众行为。从众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相互模仿、感染、认同、暗示,使得一些本不存在的事物变得像真的一样,操纵者就可轻易摆布从众的人们。
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心灵中建立一种非理性的****暴政”(培根),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是永远的话题。
[病案]
王某,女,21岁,无业。多次聚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被公安机关收审,不知悔改。最近又参与迷信活动,为一生病的6岁女孩治病,结果延误病情导致女孩死亡。虽然她不是主谋,但为此自责,自愿来心理诊所,要求心理医生给予帮助。王某向心理医生作了如下自述:
“我的父母文化都很低,历来相信命运,说自己今生受穷都是前世修来的,还请了算命先生给我算命。后来我从算命书上了解到,人都有四柱八字,四柱就是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都处于一定的天干地支,把每个人出生年份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时的干支凑成八个字,就是八字。据八字可以推算人的吉凶祸福,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出生时就决定了。你说玄不玄?本来开始我也不相信的,但在18岁那年,我身患重病,高考落榜,又加上失恋,到庙里去求了个签,求人解了,还真神,每条都说中了。于是,我真的相信了这世界上有神灵。你看,如今我仍穿着红袜,挂着护身符,只要我虔诚,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如不敬重神灵,就会被五雷轰顶。”
王某是由病态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挫折,导致其产生了异常心理中的迷信心理。其表现为轻信妄言、受骗上当,相信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决定了的,相信求签的灵验,相信披红挂绿的驱灾、避邪,相信“不敬神灵,就会五雷轰顶”。迷信是当今社会仍有市场的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必须加以矫治和制止。否则,会害人害己危害社会。
对患者王某的迷信心理,心理医生决定指导她采用自我调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矫治。
在心理治疗所,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启发。
心理医生:你是一位高中毕业生,有相当的知识和文化,本来就不该有这样的迷信思想。你首先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剖析自然界和人生中的某些现象,冲破迷信神秘的迷雾,揭穿其虚伪、骗人的伎俩。
传说的迷信常常与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那时人们在观念上都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灵魂、死者。当代的迷信者则不然,只是在遇到身患痼疾、生意亏本、高考落榜、失恋、无生育等事情而变得无可奈何或绝望时,在他人(迷信操纵者)的迷惑下,才会相信鬼神。而你小小年纪,偶遇挫折,但急于想寻求解脱之路,即使明知不可而为之,仍希望绝处逢生,喜欢听好话。而且抱着‘心诚则灵’的心理定势,对算命的结果非常相信,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轻易屈服于命中注定,做自然的奴隶。
因此,你还应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你年纪还小,不能因一时挫折就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要相信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春雨,也有电闪雷鸣,只有不畏艰险,才能达到胜利的顶峰。还应注意培养健康的向上的业余爱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从此生命不再孤寂。
王某渐渐有所醒悟,拉住医生的手说:“谢谢医生,我今后再不做这种蠢事了!”经过3次咨询交谈后,王某不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
4.迷信心理的自我调适
要破除迷信,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做到: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无知是迷信的基础,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信迷信的人多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妇女。要解除迷信,首先就要以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知识能帮助人战胜愚昧,由自发走向自觉。
(2)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世上也有一些文化人信迷信,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坚定的唯物史观,意志薄弱,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磨炼意志,不做随大流的人。
(3)培养自身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多,例如体育锻炼、跳交际舞、钓鱼、下棋、弹琴、书法等,既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又能抵御迷信活动的侵蚀,可谓一举两得。
九、浮躁心理
1.浮躁的含义与特点
“浮躁”一词,《辞海》解释为轻率、急躁。相近的词语还有狂躁、躁动、躁郁。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是当前国民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犯罪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2.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上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急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地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3.浮躁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1)“炒”股票、期货、房地产。浮躁者炒股票、期货的方法缺乏理智与思考,更多的是情绪与盲从。股票“买涨不买落”,结果资金往往被套牢;期望期货、房地产等行情上扬,结果事与愿违。“炒”的特点是投机,由于是一种短期行为,炒家缺乏整体考虑,失败的为多数,但越亏越想收回成本,导致恶性循环。
(2)“炒”书稿。这是图书发行环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现象。炒书稿有许多方面,例如在书籍装帧上,兼顾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应时的消费观念;在炒作技巧上综合利用各种传媒助威声势,召开各式各样的作品研讨会,参与文稿拍卖等等。“炒”书稿对读者进行了引导,炒出一个个的“热点”,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读者,往往会被弄得晕头转向,盲目购买。另外歌曲、影视作品等也有类似情况。
(3)频繁跳槽。跳槽指离开原有单位,到社会另择高枝。跳槽者的心态,无非是以下情况:其一,学非所用,专业荒废。其二,人浮于事,时光虚度。其三,入不敷出,心理失衡。其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是现在有许多人跳槽只是冲着工资、待遇而来,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以此来抬高身价。这不仅给用人单位的发展带来损失,而且对个人成才极为不利。
(4)摸奖。眼下一些经营者为了争取顾客与资金,用摸奖的方式来促销。“买一送一”、“有奖销售”随处可见,这种经营方式,迎合了大众投机的浮躁心理。但由于摸奖经营不规范,且摸奖金额比例大于盈利率,许下的诺言往往无法兑现,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纠纷。
(5)信骚扰。信骚扰是指利用信件去骚扰他人,给他人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的不良行为。例如有人在刊物上发表了大作,马上就有人来求爱、谩骂、讨援;有人无端接到无名氏寄来的神秘文件,要求将信复抄几份,再转寄给熟人;有的名人也经常收到恐吓、求爱、讨钱的信件,弄得其家庭都不得安宁。信骚扰者多半是一些心理失衡,又想通过信件搞得别人心神不宁的人。这种恶作剧对社会安定的危害甚大。
(6)文身刺字与文化衫现象。文身刺字是当前一些青少年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病态行为。文身刺字本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陋习,适合于社会下层极少数人的心理需要,它与旧社会的愚昧、落后、消极、野蛮、迷信现象、意识联系在一起。解放后,此陋习已很少见。如今,其沉渣又泛起,有些地方出现了代人刺字文身的个体人员。少数青少年年幼无知,缺乏审美能力,出钱请人在身上、手上乱刺,或者相互刺字画,追求一时的“豪气”。这是一种心理不成熟而导致的轻浮、盲从的行为。比文身刺字更为普遍的是“文化衫”现象。所谓“文化衫”是在一般汗衫的正反面印有一些文字,这些文字表露了一种无可奈何、自嘲、讥讽的情绪。如“你吃苹果,我吃皮”、“我想哭”、“别理我,烦着啦”,如此等等,也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但还得靠全社会的努力。
[病案]
安某,女,25岁,公务员,下面是其自述:
“工作令我很无奈,我大学毕业两年多了,现在是名公务员。两年来一直也没有干到本专业,干的却是一个内部网的编辑,既没前途也没钱途。我是女孩,对这种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找领导谈了,各方面的努力也做了,却不能更换我的工作,因为我没有后台。现在我只能用‘绝望’两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眼看我的同学们工作岗位越换越好,我也不知道要干到哪一天,专业和特长根本无法发挥。我的情绪十分不稳定,有时对领导说话也过了火儿,在别人的眼中我可能是个十足的傻子,可我没办法,我真的无法控制我自己,我被压抑得无法呼吸。在这里没人看你的能力,只看你的后台,做得好不如生得好,人生还有几个两年这样荒废?我很想辞职,父母极力反对,我该怎么办呢?我想到考研,可是讨厌的工作根本无法让我静心复习,我该怎么办呢?我很后悔大学毕业做公务员这个选择,我最不想听到的是:这不是你能决定的!那么,我的命运我真的不能决定一点点吗?我很想知道病态的是我,还是这个社会?”
心理医生对其答复如下:
看了你的求助信,我非常理解你此时的心情,也很同情你现在的处境。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切忌浮躁!
年轻人最忌讳的是浮躁。你大学毕业不久,一定是胸怀大志,很想干一番事业,特别是想干与你专业对口的工作,应该说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求也是不高的。但是社会是复杂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光急是没有用的,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从你叙述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你起码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你现在是在公务员队伍里,你要权衡当公务员的利和弊。从总体上说,公务员应该是比较吃香的,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政治前程远大。你既然选择了行政单位,就不能顾及你的专业,鱼和熊掌哪能兼得?
二是如果你实在不喜欢当公务员,或者说你舍不得你的专业,或者你的性格不适应机关工作,那就坚定地走你的专业之路。但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离开机关可是有风险的,专业也并不是那么好搞的,这些不知你想好了没有?
三是你对目前的社会风气颇有微辞,除了说明你的为人正直外,还反映了你社会经验不足。什么叫社会,不就是光明与黑暗、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并存吗?不是社会适应你,而是你如何来适应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这个你应该是懂的!
四是鉴于你目前的情况,首先是调整心态,悦纳社会,悦纳生活;其次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领导交代你的每件事,力争使领导满意;再次是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把握机会,寻求发展!
4.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否则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开拓当中要有务实精神。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就是敬业爱岗的境界。务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懂的。
(3)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