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死前,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春正,许昌的一次未遂政变,自然也是由于曹操称王,而使矛盾尖锐化,引发出的一场都城上层人士策划的小型暴动。虽然,很快给镇压下去,嗣后,曹操进行了一次轮盘赌式的生死游戏。他把政府官员,拉出许都城,到漳河边办学习班。然后在教场上立下红白两旗,集中全部人员,声称,在这次政变大火中,出来救火的,站到红旗下,闭门不出者,站到白旗下。结果,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多奔红旗之下,三停只有一停,站在白旗那里。曹操下令把红旗下的官员统统杀掉,理由是他们这些人唯恐天下不乱。他说:“汝等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通过这次大屠杀,大清洗,重整了他的国家机关,把反对他的旧王朝势力,彻底摧垮。
这是他和已经溃不成军的汉王朝正统派势力的最后一次较量。
许都这场内部****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曹操对于士族上层人物的镇压,逼得他们起而反抗;一是曹操面临政权交班,而曹丕、曹植各树己党,统治集团出现分裂征兆;另外一个外界促变的因素,是关羽在荆州势力强大,重兵压境,这些拥帝反曹的大臣贵族,以为可作外援。加之他们的府邸里均养有私兵,便有可能乘机起事了。
在这以前,发生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曹操到底把大名士崔琰处死了。崔琰是士族执牛耳地位的代表人物,影响力相当强大。当曹操在战败袁绍,打下冀州城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崔琰,许以高官厚爵,问以治理之道,一心要拉拢他的。但是,到了曹操先称魏公,已引起异议,现在又要称魏王,危及汉王朝的根本,维护汉室的上层人士,自然更要加以抵制,尤其崔琰持不合作的态度,使他野心受阻。于是,他就下令将崔琰关起来,关起来也不能使这位名士服气,坐在牢房里,也瞪着眼睛,不畏曹操的威势,根本看不起他。气得他把崔琰处死。但杀崔琰并不能恫吓住整个士族阶层而俯首帖耳。那些拥有权力的臣宰官吏,拥有资望的名家子弟,拥有声气的文人名士,认为时机对他们有利,仍然结成反对曹操的神圣同盟。于是就密谋了这次都城起义的放火行动,以为能够里应外合,引关羽,召刘备,杀曹操,拥天子,成就复辟大业。
这也是任何一个统治者,必然会遇到的挑战,甚至很长时期的统治以后,只要还有异己的政治力量,也仍会有各式各样的复辟行动出现,只不过是形式上,方法上,规模上的不同而已。
在魏晋的门阀制度中,清河崔氏,是大姓中的大姓,在士族中又是更出类拔萃者。后来到了南北朝,一些出身寒微清素和本是胡戎羌狄的帝王,一定携重礼定聘求媒于山东崔氏,也是冲着这个名门的贵族血统去的。崔琰和孔融等世人侧目的大名士,虽然实际上仕魏,但名目上却在仕汉,心存帝祚,阳附曹操,保持独立人格,在许多政策上持不同意见,并不与操一心一德。而崔琰又是这些名士中领袖群伦的佼佼者,他的言行,在当时的许都具有强大的鼓动力。这些人的群集,一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因此,曹操先自封魏公,而后又登上魏王之座,享受与天子不亚的尊荣,这种行径,在士族豪强眼中,是狂妄尊大,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崔琰代表他那士族集团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态度,实际也是一次**********,因为对正统势力来说,也无路可退了。双方矛盾激化到这个程度,曹操倘不摘掉魏王冠冕,唯有杀一儆百,去掉崔琰,才能给士族豪强阶层一个沉重打击。
但曹操没料到,杀崔琰,实际上是点燃了这次许都****的导火线。
士族豪门在汉末社会中,是很有实力,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阶层。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臧否人伦,操纵选举,阿党比周,左右政策。作为喉舌在那挥斥方遒的,便是那些大小名士。再加上一部分诸侯州牧,一部分地方豪强,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便是和这样一个阶层存在着姻亲、故旧、门生、隶属等关系,构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集团力量。
可他们没有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汉王朝已经衰朽透顶,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已归属曹操。再说,曹操也不是建安初年,刚进许都时,那样立足未稳,杀孔融,还不能不有所顾忌,要找些依据。现在,他已有足够的力量,粉碎反抗,让这些反对他的人来和他玩轮盘赌了。所以,复辟失败,这个阶层也就分化瓦解,于是,等曹操儿子逼汉献帝退位,登上皇帝宝座,几乎没有什么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的了。
但是,英明如曹操者,竟没有及早地看出这些地下活动,没有对反对派采取切实的防范措施。光看到拥护他称公称王的上表者,劝进者,他会对这些拥有数百家童的官员,在都城磨刀霍霍之举,了无所闻?由此也可看出阿瞒老矣,到底不比当年,东临碣石,横槊赋诗,盛年时还有千虑一失之处,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那么到了晚年,自然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了。他只是比较敏感那些公开地,半公开地与他唱反调的名士,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但由于他任用非人,和陶醉于盖世殊荣而麻痹失察的疏漏,放松对暗藏反对分子的镇压,才有许都暴动,差点使政权颠覆。
人到晚年,精力不逮,才有这一次**********。
然而,看他在处置这次反叛分子时,那种大开杀戒的穷凶极恶,早年的从容不迫的精神,一点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