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娟
马纯忠,男,回族,****党员,1934年12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高级政工师。1952年1月参加支宁建设被分配到同心工作,先后在人民银行同心支行、同心县委监委、县委办公室、县委党校、县科委、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曾任县监委副主任、县委办主任、县党校副校长等职。1981年调银南地委工作,曾任银南地委政研室主任。1995年1月退休。
一
1952年1月我的父亲马纯忠积极响应支宁建设号召,来到宁夏最艰苦的南部山区同心县,被分配在人民银行同心支行任记账员。当时正值土改之后,党中央发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村正处在合作化时期。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父亲在搞好银行业务、直接为农牧业生产和农民服务外,还担负宣传总路线精神任务,积极投入到合作化运动中。在营业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创建了同心县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马家塘信用社。期间父亲还负责互助组、初级社的会计辅导,帮助制定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完善“三包一奖四固定”“粮食三定”方案等具体工作。由于工作出色,父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区委及上级的表彰奖励,先进事迹曾在当时的《甘肃农民报》上刊登。
1956年10月至1968年10月期间,父亲调任****同心县委监委秘书、副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委员,县委机关党支部书记职务,期间在1961年至1963年他还兼任县委******部长和同心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1956年7月经有关组织部门审查批准,父亲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朝友好观光团”,随团在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观光访问了20天,做了有利于中朝人民友好团结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
在监委工作期间,他除搞好日常的党员违纪案件的审查和查处外,还就党员遵纪情况进行过一些专题调查,撰写了《回族党员遵纪情况的调查》《合作化中党员遵纪情况的调查》《如何正确对待一些党员在解放前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调查》等调查报告,大部分被区监委转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县委所形成的决议、重要文件、大型会议的报告等都由父亲亲自起草或组织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起草。
1968年12月至1973年3月“**********”中,父亲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审查。1970年2月参加同心县太阳山煤矿的筹建工作,任筹委会委员、财务组长。1973年2月至1977年10月父亲调任****同心县委党校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10月至1978年10月任同心县科委主任、县委委员;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任同心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县委委员、党支部书记;1981年3月至1981年9月任县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在县委党校工作期间分管教学工作,除抓好分管工作外,还承担部分讲课任务,每年冬季都到各公社帮助党委办好党员的冬季轮训。
1977年3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同志作了重要讲话,10月县委决定恢复县科委,在县委的领导下,由父亲负责筹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召开了全县科学大会,讨论制定了科技规划,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人员,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当年还完成了王团苦水实验等五项科研课题,为全县科技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父亲在担任农办主任之后,认真贯彻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进行农村改革,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起草了《同心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全县于1980年冬季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农办工作较出色,1980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县委和政府的表彰奖励。1981年9月父亲调离同心,任原银南地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8月机构改革中撤销了政研室后,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1988年1月地委决定撤销农工部,成立政策研究室后任主任;在此期间还兼任宁夏农经学会理事,宁夏农经调查研究会理事,银南地区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1995年1月退休。
以上是我的父亲40多年为党工作的历程与工作业绩,他情系同心30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愧是党的好干部,群众的好公仆。2007年2月23日父亲因患心肺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3岁。
二
我的母亲李秀芳是北京知青。她1937年5月出生在北京,1957年8月在北京青年农场参加工作,1958年4月从北京教师培训班支宁到同心。50多年过去了,老人曾当过乡村老师和法官,但至今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初到同心在预旺、韦州完小当老师的那几年工作生活经历。
母亲告诉我,她在乡下当老师的时候,吃的是黄米饭、土豆盐沫、酸韭菜,喝的是冰寒的雪水、苦咸的井水和混浊的窖水,烧的是牛粪饼、羊粪蛋和山柴火。冬天没有火炉子,睡的是土炕,点的是煤油灯。交通工具,以驴、马、骡和骆驼为主,主要还得靠步行。母亲在赶赴预旺完小上班的那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她们同行的三个人就骑上毛驴从县城出发。走在路上,同伴用草原的歌调唱着“我骑着驴儿过大山……”,打破了路途的寂寞,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在上下迂回的羊肠小道上行走,有人不慎从驴脖子上滑落下来,同伴把这个动作叫前滚翻,惹得大家又捧腹大笑了一场。路上渴得不行,有人逗趣说:“这山上要是有点西瓜皮那该多好啊,让我们解解渴……”夜晚,她们人困马乏地摘下背包当枕头,席地而睡,不远处还传来了狼的嚎叫声。
就在当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为了让同学们过好自己的节日,母亲从她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十几块钱,买了些糖果作为贺礼让同学们品尝。山里的娃娃大都是第一次吃糖果,嘴里噙含着香甜的糖果,脸上露出了憨态可掬的笑容。母亲看在眼里,甜在心上。当县教育科要把母亲从预旺完小调到韦州完小教书时,她班里的同学围着母亲哭成一团,有的拉着她的手,有的抱住她的腰,有的拽着她的衣服,央求道:“李老师,你别走,您走了谁管我们……”,有的家长听到消息,拿着打好的干粮和鸡蛋前来送别。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在水银般的月光下,呆呆地望着学生们的课桌,回忆着一张张渴望求知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琴声,吱吱咯咯的轱辘声,同学们的歌唱声……一幕幕地牵动着她的心,拌着她的脚,使她久久不肯离去。第二天,她含着惜别的泪水,三步一回头,跟着两峰骆驼从预旺完小出发,踏上了去韦州的路途。
母亲到了韦州后,发现那里的工作更难做,尤其是女校。女校的教室破烂不堪,既没课桌又没椅子,几条用砖支着的长木板就是学生的课桌。这还不用说,没有学生来学校上学更是让人心急。韦州是回族居住较集中的一个镇子,这里的大多数人家不让女童上学,母亲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只好走家串户动员适龄女童入学。动员来了一批学生,她们还得天天用慈母般的心,苦口婆心地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生怕她们半途辍学不来学校了。
2003年7月母亲以马新兰启蒙教师的身份做客中央电视台,当着主持人和全国观众的面说:“马新兰荣获‘亚洲十大杰出妇女’殊荣,并走上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讲坛。作为她的第一任老师,我为她高兴,更为她自豪。我万万没想到,自己只尽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却影响了马新兰的一生,这是我支宁五十多年来最难忘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