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广西《中学文科教学参考》第8期,开辟了介绍我的教育改革的专栏,其中有一篇是我的学生刘诗奎同学写的《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的文章,里面写道:
魏老师很注重我们学习效率的提高,经常教育我们养成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习惯,教育同学做任何工作都要具有高度的效率感。
首先,魏老师给我们讲解为什么提高学习效率。他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抄在黑板上让大家思考:“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其次,他还不断地向我们讲解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要有科学支配时间的计划。在学习之前,把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要用多长时间,都计划好。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曾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只要我们计划周密,接着按计划执行,就会节省大量时间。
第二,高效运用。达尔文曾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魏老师常教育我们做事要有个雷厉风行的作风,要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不能犹犹豫豫,拖拖拉拉。在规定时间内工作不完,就不停下休息。还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先做大事,后做小事;用大段时间处理较复杂的事情,用小段时间处理较容易的工作。
第三,精确计算。计算所用的时间时,要仔细计算有效劳动、无效劳动、学习效率,并计算其中是否有浪费的时间,能否能再节约一些时间。
第四,及时改进。改进工作也要有个高效率,要在时间支配计划里,计算出还能节约的时间,把浪费的原因找出来,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
方法虽然宝贵,可是我们有些同学还是不重视学习效率。魏老师发现后,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道题:
某人要烙三张饼,一锅可烙两张,两分钟烙熟一面,问需多长时间烙完。很多同学飞快地说出:“8分钟。”可是魏老师却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算式:甲正面、乙正面+甲反面、丙正面+乙反面、丙反面2分钟+2分钟+2分钟=6分钟
接着,他又说:比如两人各挖一个坑,甲挖一锹休息几分钟,再挖一锹再休息一会儿;而乙则一口气干完,你说谁累?当然是磨磨蹭蹭的甲。现在外国公司连职员走路的步距、速度都做了要求,不达标就要受罚。这不正说明计划支配时间、高效运用时间的重要性吗?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时间应分配得精细,使每年、每月、每日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印度科学家雷曼也说过: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能重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平时轻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发挥不出来。不要看不起这点滴时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积少成多,事半功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精确计算时间的支配和工作效率,一年一大结,一月一中结,一天一小结。正是由于他如此注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为自然科学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无数事实都已表明,具备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将对人的一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因为它相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魏老师的这番话,说得我们心悦诚服,全班同学都注意效率感了。以我为例,每一学期开始,都计划出这学期重点抓的科目,学完每科的大概时间,复习需用时间;每月一日,都计划出这个月的学习任务量,上半月学什么,学多少,下半月学哪科,学习速度;每天早晨起来,都计划出当天的任务,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要尽力完成的。一拿起课本,就习惯地估算这段时间可以读多少页。每天晚上,我都在日记里总结时间有效利用率。计算的内容有学习量、效率、有效劳动时间、无效劳动时间、最佳效率时间、最低效率时间及原因和改进措施。正因为有了效率感,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每分钟能看1000字左右,每小时能写一千二三百字的文章。两年半的时间我共写了800多篇30多万字的日记,120多篇10万字左右的文章,共阅读将近200本各种书籍。
魏老师曾主持过一次以“什么是无效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都兴致盎然,举出很多无效劳动的实例。如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胡思乱想、见异思迁、当日事不当日毕、好高骛远、不注重休息、实行疲劳战术等。从此以后,同学们支配时间更精打细算,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直到现在,我们这些早已初中毕业离开魏老师的学生,还保持着魏老师指导我们养成的高效的学习习惯。时间越长,学习任务越重,我们就越感到这种习惯的珍贵。
后来,刘诗奎同学分配至统计局工作,实际中,他越来越感受到具有效率感是多么的重要。
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对人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只有那些在学校时就已具备效率感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才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才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效学习日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繁忙一些,有时轻松一些。但经常会有这样感觉,某一天虽然事情很多,但由于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有条不紊,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很多事情,效率极高。与此相反,有时并没有太多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干扰,但由于思想放松,没有紧迫感,一天下来,没有任何收获,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因此,我觉得不但有心要对自己提出高效工作的要求,对学生们也要有相同的要求。具体办法之一便是设立“高效日”。
1981年11月16日,我提出在班里尝试着设立“高效学习日”,看看同学们到底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就连平时纪律涣散、极其贪玩的学生,都一反常态,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卢建良是那天的“炉长”,下课时匆匆地添一次煤,就马上回到座位做练习。王海江在课间连话都顾不上说。康景得、袁中、王青、杨松、裴天江等同学也都感觉自己这天的学习效率特别高。设立“高效学习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家都希望天天能有这样的高效率。
1982年3月1日,既是开学第一天,也是班级规定的“高效学习日”。学生们的效率感被激发出来,就像比赛一样,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就连平时懒惰的同学也有了紧迫感,知道抓紧时间了。做完之后,一个个心情舒畅,喜笑颜开。
在这一天,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25页以上的作业量(每页篇幅为16开纸)。卢建良、刘念东两位同学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我问他们学习时用了几分劲,他们都感觉自己只用了五六分劲,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虽然在“高效学习日”这天,大部分同学都感到学习效率高于平时,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没有提高,甚至还会低于平时。这时,不要简单地认为高效日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要具体分析。比如在高效日这天,有的同学正巧受到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身体、情绪、智力等处于低潮,无法调整到最佳状态。再看到周围同学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更加重了他们的焦虑、烦燥,从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作为老师,要冷静地帮助这些同学找到高效日不高效的症结所在,树立信心,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作为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有高效日、低效日,但这时的高效日只是自然条件下的高效日,并没有发挥到最大限度。但班集体设立的“高效学习日”情况要详尽,连复习、预习、背诵的任务量都要有准确的数字,操作性强,也便于检查。而且在“高效学习日”这天,教室内规定为“无声日”,造成了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节奏自然就加快了。这种通过集体和个人周密策划的高效日,任务明确,目标较高,而且是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学生们的主动性更强,学习效率远远超过自然状态下的高效日。
高效日的开展,促使同学们不停地战胜自我,不断进步。但一个个的高效日之间并不是脱节的,在开展新的高效日之时,要引导学生回忆并分析以前效率最高之日和效率最低之日的情况,总结分析,更好地利用各种外因和内因对自身的促进作用。
比如面临重大考试、父母的殷切期望都属于外因,这是一种压力,处理不好,就会被压倒,阻碍了前进和脚步。处理得当,就会化压力为动力,给自己增添信心。
面对竞争对手,患得患失,害怕失败,就属于内因,由于情绪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有的时候,内因和外因并不能截然分开,也没有必要搞清楚究竟是内因还是外因,关键是要树立一个崇高而又远大的理想,以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一切,就不会瞻前顾后在乎一时的得与失,在竞争中,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必须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不断地突破以往的目标。
虽然“高效学习日”很有成效,但也不能搞得太频繁,这就像一根皮筋,总处于紧张的状态,很快就会断掉的,适得其反,违背了活动的初衷,也更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分钟竞赛
新生入学,我就马上把他们引入到紧张而又有趣的学习状态之中,因为紧张有趣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举行一些小的竞赛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我就说说我在课堂上搞的一次一分钟竞赛吧。
“同学们,下面我们要进行一分钟的背诵比赛。一会儿,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我指定的位置,开始背,一分钟后停止,然后马上默写刚才背过的内容,完全正确的才计算字数,看谁记得多。大家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老师快开始吧!”学生们紧张而又兴奋地说着。
“好!把翻到第106页,第二自然段,开始背!”
所有的同学立即聚精会神地默背起来,连平时那么淘气的学生,此时此刻都是如此地专注。对于所有人来说,让一分钟精力高度集中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努力,都会有收获。
“停!现在开始默写。”
教室里静静的,只听听见同学们笔尖的沙沙声。几分钟后,响起了同学们兴奋的声音,“我背了56个字!”“我背下来74个字!”“我背了88个字!”
张海英同学说:“老师,我背了122个字!”
“赵伟!你呢?”
赵伟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只背下来24个字。”
“李健呢?”
李健低着头,红着脸说:“我背了26个字。”
我对同学们说:“无论是背得多,还是背得少,你们都远远超过了自己平时的背诵速度,老师都请你们记住这次的成绩,下次一定要超过这次,人最有效的超越是超越自己。虽然赵伟同学只记住了24个字,但已经超过了他平时的成绩,如果继续保持并不断地超越,那背语文、背英语单词、背政治题还会是件难事吗?”
由于刚开始搞一分钟背诵,我选择的是记叙文,难度小一些,效率高一些,便同学们树立了信心,喜欢上了这种竞赛。
又背了几次记叙文之后,同学们的背诵速度都所提高,最快的居然达到一分钟148字的文章。然后,我开始增加难度,背说明文或者议论文。通过开学业后一个月不间断的每天测试一分钟,同学们的背诵效率明显提高。
除了一分钟背诵,我还搞其他的一分钟竞赛。
比如搞一分钟抄写比赛,我说:“请同学准备好书、本和钢笔,现在进行一分钟抄写比赛,看看大家能抄多少字。请翻到书到第84页,抄写第三自然段,开始!”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停!”听到命令,同学们停下笔,数自己抄了多少字,结果最快的写了55个字,最慢的写了25个字。我对写得最慢的同学说:“你虽然是班里写得最慢的,一分钟写25个字,如果作业量是500个字,那你岂不是20分钟就完成了?假如你能每天都保持这个速度,那完成作业不就很轻松了吗?”
还有的时候,我们搞一分钟默写比赛。由于默写的是熟悉的课文,省去了来回看书停顿的时间,速度就更快了,最快的为64字/分钟,平均速度也达到了40字/分钟。
通过抄写、默写比赛,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写得快的,往往是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写得慢的,常常是那些写字不规范的同学。
在搞一分钟朗读比赛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要向宋世雄解说体育比赛,声音宏亮,又快又清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每当这时,教室赶时髦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真是热闹非凡。一般来说,大家都能达到450字/分钟的速度。
一分钟竞读是让学生们翻到一篇新课文,然后同时开始速读,一分钟后,复述文章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速读能力平均为1000字/分钟,不少同学阅读一篇3000字的文章,3分钟后,便可以复述其主要内容,而且条理清晰。一分钟跳读比赛,就要求学生每分钟读书速度达到1500字以上。我对同学们讲了跳读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信息量巨大,只有具备跳读能力的人,才能在大量的报刊杂志中,迅速、准确地挑选出有用的信息。有的人甚至具有跳读整版《人民日报》的能力。在阅读大篇的著作时,眼球的运动方向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不是一行行地看,而是纵向浏览一个或几个句群。”同学们都认为这种训练方法很实用,又很独特,非常感兴趣。
我们还搞一分钟听力比赛。老师先用广播速度读一段新闻,或者用每分钟200字的速度读散文、读评论。学生们听完之后,立即默写,看谁写得多,而且和原文相一致。
一分钟竞赛,用时少,且简单易行,每节课都可以开展。经常进行这样的小竞赛,使学生们发现了自身的潜力,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注意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把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明确工作量,要求自己按照每分钟的效率去完成任务。由于目标定得高,有了紧迫感,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一分钟竞赛,用的时间少,每节课都开展一次,也有条件。经常开展这样的竞赛,增强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
不少同学养成了竞赛的习惯,他们主要是自我竞赛,学习时首先明确目标,确定具体的任务量,然后按照每分钟的效率去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45分钟写完2420字
体育课上,老师要求男生做引体向上,标准姿势是正握杠,身体垂直,引体向上,颈至杠上,连续做3次算合格,8次满分。可结果非常不理想,只有3名同学得到100分,70%的人不合格。这下可把体育委员赵广民急坏了,他立即同不及格的同学商量办法:“要想达标,必须强化训练,以后每天下课都握着单杠练,练上20天一定能合格。没有什么行不行,关键是练不练的问题。”同学们听了都很受鼓舞,从心里也都认为自己有能力达标,纷纷保证一个月达到3次的标准。“那达不到怎么办?”为了防止有些同学不刻苦训练,同学们商定,一个月后检查,未合格者每天写1000字的说明书,而且是边写边练,一直写到达标那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