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形势日益吃紧,刘义隆如坐针毡,数来数去,朝廷中只有檀道济能扭转局面了。在当年处理了三个顾命大臣之后,刘义隆怕檀道济功高盖主,一直不重用他。此时面对危局,只好屈尊请出这尊大神来救场。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春,刘义隆命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并都督征讨诸军事宜,率大队人马北上救援滑台。
檀道济檀道济确实是一代名将,相传《三十六计》就为他所作。《南齐书·王敬则传》就有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檀道济那是当年跟随刘裕打天下、一生征战无数的老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果然,檀道济顿时扭转了危局。他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连战连捷,一直进驻到济南。
然而魏将叔孙建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到宋军其后,焚烧其粮草。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济南退兵。宋军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这天晚上,檀道济在军营巡视一圈,见士兵因为吃不饱肚子,怨声载道,他心里也很着急。是啊,眼看就要断粮,魏军又步步紧逼,这可如何是好?终于,檀道济想到了一条量沙充粮的妙计。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指挥数千名士兵往空米袋里装进沙子,一边装,士兵们一边高声数着:“一斗,二斗,三斗……”另有一群士兵来来往往,把沙袋搬到东,运到西,看上去像是在分粮食。就这样忙乎了大半夜。
天快亮了,檀道济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陈列在帐外,袋口故意敞开着,上面覆盖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粮食。此时,魏军中早有人把宋军半夜里分粮食的事报告主帅。主帅很是疑惑,忙吩咐探子去查个明白。天蒙蒙亮时,几个探子打扮成老百姓,来到未军营帐前,看到一袋袋的粮食摆在那里,几个伙夫从上面挖出来做早饭。慌得他们连滚带爬地回到主帅那儿报告。主帅一听,心里暗想道:“檀道济一向诡计多端,分明是军粮足够,却叫士兵来诈降,谎报粮草已绝,让我们紧紧追赶他们,到时候他再突然来个回马枪。我得提防着点。”想毕,喝道:“来人啊,把那些来诈降、谎报军情的宋兵给杀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安颉等人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檀道济被人称为宋朝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刘义隆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刘义隆死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向刘义隆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妻子向氏对他说:“你立下那么多功劳,肯定遭人嫉恨,自古都是这样。现如今朝廷无故召你回去,恐怕是有大祸啊。”檀道济却说:“我一辈子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来不负国家,国家怎么会负我呢!”檀道济不相信刘义隆会对他下手,凭自己对老刘家这几十年立的血汗功劳,刘义隆忍心么?于是坦然入京。
其实刘义隆也是心有犹豫,一方面担心檀道济功劳太大,自己的老子刘裕不就是当年篡来的皇帝位子吗?谁保证自己死后檀道济没有这个想法呢?自己那几个儿子可是使不动这位大将。一方面又怕北魏那边万一有变故,如果没有了檀道济,谁来抵挡北方的铁骑呢?刘义隆犹犹豫豫,都准备放檀道济回去了。然而,刘湛却与刘义康相商,认为不可放虎归山,于是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罪逮捕檀道济,关进大牢。檀道济在牢里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这是典故“自毁长城”的由来。被人称作“万里长城”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却死在小人之手,一时间,宋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北魏诸将却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这些南方人就无可畏惧啦!以后我们可以没有顾忌饮马长江啦!”
檀道济死后,北魏没了南边的顾忌,四处攻伐。公元439年,拓跋焘灭亡北凉,统一北方。刘宋也此期间也休养生息,“元嘉之治”的政治局面,使刘宋的力量也增强了不少。双方都在积攒力量,预示着一场更大的战争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