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步入婚姻后,会有多重身份。儿子、丈夫、父亲,每一个角色都关系到全家的幸福。如果有一个角色失败,他的家庭生活也不会是和谐的。男人要想有成功的人生,幸福的家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各个角色。
父教对子女的影响很大
男人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当成不教育子女的托辞。教育子女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所以男人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职责。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
在子女的教育中,父爱和父教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父亲的男性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可以弥补母亲女性教育的不足。
大量资料表明,具有男性气质的人往往智慧、坚定、大度、冒险且易暴躁;女性气质的人则温柔、稳重、忍耐、自卑和焦虑。而且有男女双性气质的人,则有较好的独立性、良好的顺应性,能在多种生活环境中应付自如,而且比单一型气质的人表现出色。假如孩子过分地享受母爱而缺乏父亲的参与教育作用,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离开家庭,便不能独立自主。而父亲参与教育和带领的子女,则可宽严得体,相得益彰。可以说,父爱与母爱如同孩子成长的双翼,折断任何一只都是一种损失。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加自立,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有时孩子摔倒,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父亲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克服,心理素质也会更好。
相对女性来说,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这样的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男性喜欢冒险,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严厉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男性爱运动,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男性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让孩子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另外,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这些都是母亲所不具备的。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一顿。而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另外,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这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研究者认为,父亲参与家教有利于子女的智力开发。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详细比较了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发现常与母亲相处的孩子具有对新事物的兴趣浓,擅长于社交的特点,而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胜一筹,独立感与自信力更强。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也显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低于两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之内与父亲接触不到六小时的男孩,不仅智商更高,而且人际关系融洽,做事风格更开放,更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精神,更富于男子汉气息。这一点是母亲难以做到的。
另外,父亲参与家教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交能力。父亲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就有安全感和自尊心,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当今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间的人际关系,倘若父亲常常带孩子到社会活动中去,创造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就能使孩子形成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日后生活工作能力。
还有,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方面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父亲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如果通过你的教育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你岂不是得到了满满的快乐?
教育子女的误区
教育子女不是一个轻松的工程,对于缺乏教子经验的父母来说,他们经常面临很多困难,同样也经常犯许多错误。比较常见的错误有下面几个:
1.不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漠视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2)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对孩子大声嚷嚷;不给孩子机会解释。
(4)打断孩子间的交谈;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5)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举止显得很不耐烦;挖苦嘲笑孩子。
(6)对孩子动辄采用体罚方式,而并未使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7)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冲突时,不能冷静对待。
(8)辱骂孩子是“笨蛋”;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阻止孩子做他们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2.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缺乏关心
家庭教育首先应当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来越多样化,但如何让孩子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依然是许多家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现在的孩子在身体发育方面呈现“两极化”:要么太胖,要么偏瘦。许多孩子的身高、体重大大偏离标准。但是,与身体健康相比,许多家庭往往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负,不是大大咧咧就是小里小气,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差。家庭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客观地了解自己,培养和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学会缓解压力、控制心态平衡的方法,增强心理承受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和支持他人,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主体,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是孩子责无旁贷的启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父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经常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父母自身道德品质差,文化素质低,教子无方,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有些家长整天在吞云吐雾中玩牌,或在朦胧中干杯,或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还有的家长带孩子乘公共汽车时,逃票、抢座,逛商店、赶集市时连偷带拿人家的东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4.不注重能力,只注重分数
“考得怎么样?为什么不是第一?”这是许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得多数家长总是把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反而忽视了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是非、善恶等对人生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心理脆弱、缺少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不合格“人才”。其实,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父母的辛苦,享受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养成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做家务就能逐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除了配合学校教育搞好学习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学会待人接物、处事处世、竞争与合作,对孩子进行生活、社交、消费、创业等方面的指导,使家庭成为孩子全方位社会化的学习基地。
5.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家教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一切包办。包办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级的姑娘还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长,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这样娇生惯养,不利于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用之人。因此,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的培养不能忽视,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