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樊这片沁河之滨的热土,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受到这里浓郁文化氛围的熏淘。孩提时,母亲就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口传唐诗。读初中时,我就在可乐山顶大姨的家中翻阅过《樊南诗钞》的木刻本。从那时起,我就隐隐地感到我的这个看似荒僻的家乡,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埋着大量的宝藏。
外出读书归来,我在家乡舌耕,适逢一场文化浩劫。那是一个连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都不敢厚爱的时代,哪里敢去挖掘什么地域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升学读书成了全民族的渴望,我肩负家乡父老的重托,聚精会神地带领学生赶过“独木桥”,夙夜兢兢,唯“升学率”是求。地方文化,不遑顾及。
年近花甲,退下讲坛,我营建“秉烛斋”,开始挖掘民间文化遗存,研究地方文化。白天访村问户,阅山读水,搜求散佚的旧文古籍,探寻遗损的金石碑碣,晚上挑灯伏案,研读史乘方志,整理笔记。几年来颇有收益。
戊子仲夏,皇城村意欲申报重阳传统节日示范基地。指导申报工作的姚宝瑄教授,策划编写一部反映皇城村及其周边地域重阳节传统习俗的诗集,我因为有了几年研究地方文化的准备,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部《沁樊重阳诗钞》的选注任务。
选编这部诗集的主要目的是反映沁樊地域重阳节传统文化,为了表明地域节日文化与整个民族节日文化的渊源关系,书中还选编了我国历代着名诗人的部分重阳诗篇。这部分的选注任务,是由栗秋毅先生完成的。
全书对每首所选诗歌,都精心从作者简介、背景略述、词语注释、佳句采撷四个方面,作了简要的评介和阐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更好地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古人优美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受选注者的视野和学力所限,所选或许遗玉择石、捡贝弃珠,所注所评也难免有不少谬误之处,我们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皇城村的领导、皇城村老龄委的负责同志以及皇城村热心这项工作的村民。是他们给了许多方便和支持。有的为我们提供资料,有的陪我们走阳城、去沁水、跑省图,有的扶我们登樊山、攀榼山、访析城,不仅使我们拓展了资料收集的范围,也使我们有幸亲身体会古人登临家乡山水的感受。我们还应该感谢编校《皇城陈氏诗人遗集》的马甫平先生、主编《润城古代诗文选编》的田澍中先生,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使沁樊地域许多散佚的诗文得以保存和流播,也使本书有了可靠的资料来源。承蒙王茂设市长拨冗作序,使本书更添异彩,在此一并致谢。还有不少为本书的选注出版尽心出力的同仁,也请接受我们的谢忱。
王小圣二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