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到底有多高?恐怕谁也无法说清楚,宇宙天体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无法认知的,地球外层空间到底有多大?起码我们目前无法解释。人生有很多很多的无奈,在人生的长河里,同样也有很多是无法认知的,我们不要刻意死板的去研究个究竟然,我们可以客观具体的去感知和探询。
自然的奥秘本身就是纷杂变化的,但我们有的还是可以感知和体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大气层中,对流层的高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度与温度成反比,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现实生活中,我们立身处世,会是曲高人寡,当你站在高处,你会体会到通向高处的是寒意,你要正面去接受这样的寒意。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是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感慨,借用明月,美酒来描述天宫的寒意。其文采妙笔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怀,流传至今。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highaltitudedisease,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
我在这里提及高原反应,是想表述一下,我们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换种口吻说,我们人的生命非常的脆弱,既不能承受一定程度的高度极限,也不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温度极限,我们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都很重要,天灾、人祸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大敌。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看上去是那样的美丽,藏羚羊在上面欢快的奔跑着,可我们人类,太高太冷了就无法适应生存,而且那里是冻土。无法立足,条件太艰苦了。就是青藏铁路线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也是无人值守的,因为处在高寒环境下,人的身体很不适应,无法正常生活。虽然如此,我们探索自然天体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我们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层面。尽管高处寒风凛凛,我们还是在不断探索追求,我们照样把天路修到了拉萨。
人的生命过程也是这样,当你步入耄耋之年,也会感受到阵阵寒意,不管你如何乐观,如何开明通达,惧怕寒冷的生理感觉不得不承认,你不能像青少年时期一样,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的,不知道寒意。你身上裹着厚厚的御寒衣物,同样觉得有些寒冷,骨质疏生,血脉不活等等,人体的机能和免疫力都开始下降了,就像一部旧的机器,身上的零部件都有些生秀了、磨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着你。毕竟是垂暮之年,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客观现实摆在面前,无须敷陈。
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有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动植物其实都有这样的感觉,高海拔生长的动植物稀少,就是那些耐寒的动植物也是有极限的,超过了极限也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可以看到草木的枯荣,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推陈出新。
尽管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这话说的是相对高度,不是极限高度和绝对高度,尽管人们不停地在挑战极限,但这些极限客观的存在,我们还是需要理性的对待这些极限,不要茫然去挑战极限。打破极限也是相对的,又会出现新的极限,面临新的挑战。
再说挑战极限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的,挑战极限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挑战者更是需要具备各项挑战的素质,不要随意模仿,更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谨慎不是懦弱,是理智。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探索体验,不能指望一口吃成大胖子,一步登天。挑战极限勇气可嘉,但着实让人有些寒栗之感。
高与寒总是联系在一起,天高地寒,高寒地带,高寒气候,高寒领域,自然界与我们的人生,在某些方面是极其的吻合,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处不胜寒是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面对高寒,我们理性的认识,坦然的接受,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