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对“理想”生活空间的追求,特别是对于自信心不够的学生。在他们看来,上网就是生活,网络世界就是“理想”的现实世界,只有在网络中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缺陷才不会被别人知道,才不会被别人嘲笑,才会真正“无忧无虑地生活”。
五、抑郁心理
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遭遇消极生活事件如失恋、失亲等,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能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了无生趣、丧失信心。若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干预的话,有的学生就会到网上去寻求安慰和支持。很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后认为,网络的使用与个体抑郁、孤独和受到打击高度相关。
典型案例
“我是骄子!”
案例描述: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案例分析: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六、孤独心理
孤独是指孤单寂寞已被社会遗弃的消极心态。孤独的人会被网络中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所吸引。许多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网络浪漫经历,包括“网恋”。
七、从众心理
学生在外界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比如有的同学本来对网络世界并不感兴趣,但经常听同学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会上网则如何遗憾,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开始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
八、自尊与自我实现心理
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重建自我认同的机会;网络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也可以使学生取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所以缺少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正是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九、补偿心理
学生如果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受到阻碍,能够从网上获得心理补偿。因为网络可以使学生产生在现实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宣泄学生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使学生卸掉伪装展示自己人格另一面,自我充分地张扬。这些“高峰体验”,令一些学生“心向往之”,不能自拔。
十、宣泄心理
不少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学校的角色转变,自信心下降,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更无从谈起,他们被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缠绕。无拘无束的网上冲浪无疑是他们宣泄压抑较为方便的途径。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会逐步强化他们参与网络的行为,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
十一、自卑与求助心理
很多学生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从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了沧海一粟,很容易走进自卑的深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反复体验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心理和失败心理,他们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在人际交往中时往往表现出被动、退缩、回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迷恋上网实际就是他们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
十二、现实逃避心理
学生普遍面临来自学业、生活、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向同学、父母倾诉,而网络正好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生活、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渠道。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去倾诉,借助上网摆脱烦恼。
(第五节)学生健康网络心理和行为的培养
网络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它将人类带入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同时,直接影响到当代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成才。建设适应网络时代和社会的新型伦理道德,提高当代学生的伦理素质,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
心灵洗礼
一位母亲对深陷网瘾不能自拔的儿子的真情告白
亲爱的儿子,妈妈的宝贝:
唯有这样的称呼,才能表达妈妈是多么爱你。在你成长的路途中,妈妈不小心让你掉进了网络游戏的泥潭里,在这个恐怖的网络泥潭面前,妈妈慌乱极了;看着在网络泥潭里挣扎得疲惫的你、憔悴的你、麻木的你,妈妈的心碎了,妈妈的世界一片黑暗;妈妈用尽了作为母亲能用到的所有的办法来拯救你,也没能把你从中拉出来,你知道,妈妈有多伤心吗?
儿子,你知道吗,这个网络泥潭充满着变数,它改变了你的人生,使你远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使你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理性,使你抛弃了人间的温情,变成了冷血动物。这个网络泥潭充满着血腥罪恶,多少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辍学、偷窃、自杀、猝死、杀人……
儿子呀,掉进这个网络泥潭是你的灾难呀,是你们这一代人的灾难呀,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才能清醒呢?漫长的日子在折磨着妈妈,妈妈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最无奈的人;心痛你的麻木,感慨自己的无能,痛恨充满魔力的网络……在这个灾难面前,妈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和无助,儿子,你知道吗,无助的妈妈最后只好默默地祈求上天,祈求上天能把你拯救:上帝呀,救救我的孩子!
孩子啊,所有陷入网络泥潭的孩子们,你们听见妈妈呼唤了吗?你知道吗,多少期盼的目光在注视着你,多少热情的双手在伸向你,多么温馨的世界在等待着你呀。
回来吧,我亲爱的孩子们!爱你的妈妈!
一、学生网络自我保护措施
(一)重新认知网络系统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一样:上网成瘾、网络犯罪、网上色情、网络病毒等。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但网络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以健康的心态进行选择性学习。
(二)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存在着一个统一和转化的问题,要是转化得好,个体的两个人格就会出现良性的互动,现实人格将变得更为丰富和完善。要是转化得不好,就易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就有可能把虚拟世界当作避风港,过度依赖网络来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从而加深其对社会的不适应。
(三)正确对待网恋和网友
网上之交,也应该是心灵的相撞,以真善美相交。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太沉溺于网上虚拟的境界,要合理把握虚幻的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否则希望越多,失望越大。
(四)制作上网计划和警醒卡
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或者在网上设立“限时报警”服务,有效控制上网时间;列出沉迷于互联网的害处并制成卡片,随身携带,以便时刻提醒自己;列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失去参与一些活动的清单。
(五)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人员应向一些个性内向、孤僻、感情缺失的人提供一些团体或活动,使其获得社会支持。
(六)高筑网络“防火墙”
1.安装个人“防火墙”,防止个人信息被人窃取。此外,还应安装必要的网络安全软件,防止在利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搜索到不良网站、网页,断绝一切不良信息来源。
2.上网时,不要发出能确定自己身份的信息,主要包括:电子信箱地址、家庭地址、家庭电话号码、家庭经济状况、网上账号、信用卡号码和密码、父母职业、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学校的名称和地址等。
3.不要轻易通过网络向不熟悉的人发送自己的照片;在通过电子邮件提高个人资料之前,要确保对方是你认识并信任的人;不要轻信网上朋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和甜言蜜语。切记,未经确认的网上信息都不可轻信。
4.不要和网友会面,也不要让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要提高警惕,谨防别有用心的人。
典型案例
少女被网友拐卖
案例描述:一名15岁少女离家多日未归,父母向公安机关报案。该名少女9月初开始使用QQ并迷恋于网络聊天,失踪前经常在离家不远的某网吧上网。根据这一线索,终于查明该少女在10月10日与一名男子在某酒吧相约见面。公安机关顺藤摸瓜,终于在11天后,在某省找到并解救出已遭拐卖的少女,犯罪分子得到严惩。少女获救后,解释说当时觉得网友见面很新奇,很想见见,没想到因为一时的好奇而被拐卖,悔恨不已。
案例分析:学生对感情问题处理缺乏经验,新鲜感强,容易沉迷网络交友,甚至发展网恋。其实网络交友、网恋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和发展恋情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网友在现实生活中的缺点很容易被网络所掩盖。学生在交友中必须保持平常心态,做到客观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中。
5.如果在网站或论坛里遇到暗示性的信息、挑衅性的信息或脏话、攻击、淫秽、威胁等使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定不要回应也不要反驳,同时,也不要惊慌失措,要立即告诉父母或老师。
6.经常更换密码,密码不要使用有意义的英文单词、生日、手机号码、电话号码等容易被人猜中的信息。当好多地方需要设置密码时,密码最好不要相同。使用包括字母和数字的八位数密码,可以比较有效地预防黑客利用软件程序来搜寻最常见的密码。
7.如果有人自称是ISP服务代表,并说你的系统出现了故障,需要你的用户信息或直接询问你的密码。千万别当真,因为真正的服务商代表是不会询问你的密码的。
8.在不需要文件和打印共享时,就把共享功能关掉。因为,这个特性会将计算机暴露给寻找安全漏洞的黑客。黑客一旦进入,个人资料就很容易被窃取。
9.不要轻易打开来自陌生人的电子邮件附件,收到有附件的邮件后,先看看发信人是否可靠,再用杀毒软件检查一遍,最后再看文件的长度,以防“中毒”。
10.上网指南
(1)去网吧上网时,要选择具备合法执照的网吧,要看看网吧是否具备必要的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能力。为了人身安全和健康,还要了解网吧是否具备良好的卫生环境、消防安全设施和治安条件。
(2)要选择合法的和内容健康的网站,特别是那些由政府、权威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办的或推荐的网站。它们的信息一般及时、准确,不会造成误导。
11.不对父母、老师和好朋友隐瞒自己的网上活动,要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在网上的行为,以便必要时得到及时的帮助。
二、网络时代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要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能够运用正确意识指导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作为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还包括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
(二)能够保持在线时和离线时的人格统一
在线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后能够迅速地从虚拟情境中走出来,而不是仍然沉溺于虚拟情境之中。
(三)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协调,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
具有健康的网络心理的人,应该在离线时能够维持并发展现实正常的人际交往,并能够同周围环境和人保持良性互动。
(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如果因为上网的原因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家庭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就属于网络心理不健康的范围了,需要进行及时的控制、调整或治疗。
(五)不影响身体健康,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在线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前提;离线后不会因为使用网络导致身体的感觉器官、消化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的身体器官机能下降或失调,能够保持机体的平衡。
(附录)
学生网络成瘾的自我诊断
采用Young编制的IAD测量标准:
1.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念念不忘?
2.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
3.你能控制自己上网吗?
4.如果上网时间减少或停止上网,你是否感到不安和愤怒?
5.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问题或是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抑郁吗?
6.你是否向家人或朋友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时间?
7.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失去某些重要的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兼职机会的风险?
8.即使上网费过多,你仍然上网?
9.下线时,你是否感到更加抑郁、情绪低落或易怒?
10.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预计的要长。
上述问题回答有五个以上者,且排除其本身的其他躯体及精神疾病,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