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德尔菲神谕
泰勒斯告诉我们哲学其实对很多事情都有指导意义,只不过靠此赚钱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目的。那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的神谕也许是最好的说明:认识你自己!泰勒斯非常认可这一名言: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
那人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说:“给别人提建议。”
也许你会感到纳闷,难道我还不认识自己吗?我应该是对自己了解得最清楚的人呀?但是哲学告诉你,恰恰相反,我们感觉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识的。我们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宇宙的奥秘。“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比最艰深的数学原理都难以解释。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样,追问人生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逻辑、有意义的客观存在。人是宇宙的精华,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战胜自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莫不如是。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对理性主义的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主宰世界的人原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小行星上的尘埃;接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布人并非是由上帝造的;继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声明人连自己都认识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击之下,营造了千年的理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惊心动魄。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荒谬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并没有合理性,意义只是选择的结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意义何在?经过数千年的争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近代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那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而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当然我们并不是强调人生的偶然和无意义,但是哲学的思考确实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也许你是一位成功人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你,你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你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你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时,仍然会心存茫然。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正是对于“自我”的追寻,才能使你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让生活充满意义。当这种动力足够大时,甚至会改变你的一生。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德)尼采
世界上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然而“聪明人”很多,他们习惯揣摩别人的心理,于是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反倒看不清楚。因而说知人易,知己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对自己能多一分了解,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正确的认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法国着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不能认清自己。有位哲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蹩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蹩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并且按自己的意图去办事,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
有很多人认为,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缺点。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好的,可以加以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而不能自拔,就会陷入混乱,使自己变得自卑。与此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发现那些优良的特质,利用这些优良的特质成就人生。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古希腊)苏格拉底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
在佛教看来,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常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
“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
“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的说:
“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顿悟。
佛法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别让自己的心那么散乱,人心一旦散乱了,活着就会觉得辛苦。
人们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的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随境转”的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人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
人贵在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德)贝多芬
没有人问我们愿不愿意,就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了一呼一吸。没有人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便开始了人生的旅程。在这人生的逆旅之中,不断遭遇着亲情、学业、爱情、工作的痛苦和快乐,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结束。当你正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可以歇息的时候,却突然困惑起来:自己真的是属于自己吗?在生命的旅途中,究竟是谁在与自己同行呢?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进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鸣。不一会儿,令大家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了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上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在现实世界,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这头驴子一样,在一口注定要给他带来苦难的井里挣扎。实际上,没有必要抱怨,把生活中压向你的一铲土,踩在脚底,照样可以求得新生,走向人生巅峰,而不是在那里等待死亡。
生命的战场不是没有同盟,只是这些盟友只能做我们精神上的“拉拉队”,给你加油,让你自信,而一切赛程却还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赖别人。许多从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人,他们并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天赋,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我们最终没能到达彼岸,但只要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也能体会到一种快乐。
不要因为目的而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德)尼采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换言之,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寻求一个结果。不要把目的看得太重,那样你会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有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象:我们看到自己坐着火车,行进在一条横跨大陆的漫长旅程中,吸吮着饮料,透过车窗,能看到近处高速公路上流动着的车辆;十字路口上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从发电站喷吐而出的烟雾;一排排连绵不断的玉米、麦子;山川和溪谷;城市建筑的空中轮廓和乡村的小山坡。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烦躁不安,对车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等着,等着……在我们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时辰,我们的火车将要进站……
“如果我到了车站,事情就妥了。”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我进了知名的外资企业……”,“如果我付清住房的贷款……”,“如果我得到提升……”,“如果我退休,我就可以永远地享受人生!”但或迟或早,我们全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车站,也没有什么可以到达的地方。
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旅行。车站只不过是一个梦,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活着,就尽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说:“幸福与否不在于达到目的,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就是这样的。珍惜现在,尽可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吧!
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远,若有所指。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将画中之意描述得淋漓尽致:“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以一个世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尽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
人生如棋局,众生如棋子,输赢下不完,何必工心计。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是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20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着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你的呢?”赫菲茨回问。“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个美国旅行者说。“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的。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的话,那么旅程的起点是诞生,终点就是死亡。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欣赏到沿途的无限风光,但景色再美,我们都要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的历程有长有短,因此路途中总会有人不断到站。当亲人离去时,我们要学会淡忘忧伤,当我们到站时,我们更要学会豁达面对。只要我们好好地生活,珍惜生命旅途,在临近终点时我们便能坦然地说:“感谢生命,我已经真正地经历过了。”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掌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德)莱辛
同样的一瓶饮料,放在便利店里只卖2块钱,但出现在五星饭店的餐桌上,可能价格就是几十块。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旦站错了位置,就容易被人忽视,即使本身仍有价值,甚至价值不菲。很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必多么尊贵、多么崇高,但一定要合适。
德国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换言之,学历、经验、能力都不是识别人才的可靠标签。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要看他处在什么位置上,正在做什么事情。如果他做得好、做得巧,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了成绩,那么他就是众人眼里的人才,可一旦他站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即使是硕士、博士,即使拥有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智慧,也会像个系错西装扣子的绅士,从自信满满到尴尬难堪。
从成分上来讲,注入泥潭和跌落悬崖的流水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但由于选择的不同,后者成了跌宕且壮丽的瀑布,前者却成了一潭死水。种子选择了泥土才能成就蓬勃的绿,再饱满的种子也难以在花岗岩上扎根;沙粒选择了贝壳才有机会变成夺目的珍珠,否则它就是无垠的沙滩上被踩在脚下的一粒沙。
作为楚汉相争中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范增的能力与才华有目共睹,最后他却抱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