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0700000016

第16章 近代欧洲文学(9)

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反对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的旧浪漫主义,主要代表有图里尔德(1759~1808),他在诗歌《激情》中阐明了他的旧浪漫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纲领。在与谢尔格伦和莱奥波尔德的论战中,他发表了《对批评家的批评》,强调一个有作为的诗人无须拘泥于已有的形式和原则,应该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德奈尔(1757~1793)早年著有悲剧《艾里克十四世》,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破除了“三一律”的陈规。其他作品有歌剧《美狄亚》、《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等。

18世纪末,在德国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影响下,瑞典出现了新浪漫主义。第一批新浪漫主义者是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的几个年轻知识分子。19世纪新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曙光同盟”发行杂志《晨星》,因此这一文学团体被称为“晨星派”,又称“新派”。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哥特同盟”,主要研究古代,提倡发扬古代哥特人的自由精神、大丈夫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著名文学家泰格奈尔(1782~1846)和耶伊尔(1783~1847)是主要成员。“哥特同盟”又称“旧派”。

1810至1820年是瑞典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有5位著名诗人:斯塔格奈利乌斯(1793~1823)、阿特博姆(1790~1855)、瓦林(1779~1839)、泰格奈尔和耶伊尔。阿特博姆的童话剧《极乐岛》(1824~1827)和泰格奈尔于20年代写的爱情故事《弗里蒂奥夫萨迦》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两部巨著。19世纪20年代,新闻界出现了以《百眼神》报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反对派,反对政治上保守的浪漫主义者。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反对派有了自己强大的喉舌——希尔塔(1801~1872)办的《晚报》。1840年耶伊尔摆脱了保守主义,在国会里对当时提出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问题采取自由主义的立场。这时,阿尔姆克维斯特(1793~1866)到《晚报》任职,发表《这样也可以》。这篇小说有比较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雷德贝里(1828~1895)是19世纪50年代瑞典最富于自由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如《波罗的海上的海盗》、《最后一个雅典人》等)都影射当时的一些社会倾向。他的代表作是《森古雅拉》。1860年几位年轻的诗人在乌普萨拉大学建立“未名社”,主要成员有维尔森(1842~1912)和斯诺伊尔斯基(1841~1903)。从1880年开始,维尔森作为瑞典文学院的秘书成了保守派的主要批评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瑞典的工人运动相结合。1878年的经济危机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这时,斯特林堡发表了长篇小说《红房间》(1879),抨击了腐败的政府官吏、投机商和资产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被看作是瑞典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风格的发端。他的作品如《瑞典的命运和冒险》、《结婚集》、自传体小说《女仆的儿子》和描写群岛生活的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及要求。1872年他发表了哲理性剧本《奥洛夫老师》,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自然主义的剧作《父亲》、《朱丽小姐》等。在《一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中,他大胆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新的舞台设计,对于印象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属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家还有贝奈迪克特松(1850~1888)和列夫列尔·埃德格伦(1849~1892)。“青年瑞典”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耶伊尔斯塔姆(1858~1909)。他早期的作品描写了“阴冷的天气”和“贫穷的人民”,后期的几部作品则主要是以罪犯和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

近代芬兰文学

芬兰文学到17世纪时才逐渐改变了文学从属于宗教的状况,抒情诗成为流行的创作体裁。18世纪的芬兰文学主要活动是收集、研究并出版歌谣和传说。

19世纪初期,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埃利阿斯·兰罗特(1802~1884)在“星期六学会”和“芬兰文学社”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于1835年将民间传说、神话和歌谣编成一部长达1.2万行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兰罗特被称为“芬兰的荷马”。

与兰罗特同时还有瑞典语作家约翰·路德维格·鲁内贝格(1804~1877),他受到“星期六学会”爱国思潮的熏陶,又因当过乡村教员,创作了不少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篇。他的处女作《麋鹿猎者》(1832)描绘了农民淳朴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1846年他创作的《我们的国土》,是长诗《军旗手斯托尔的故事》中的一篇,诗中再现了1808至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给芬兰带来的苦难,深沉悲壮而又慷慨激昂,1848年谱曲后,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芬兰独立后即被定为国歌。

19世纪中后期,才被以斯内尔曼为首的民族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所打破。在创造芬兰文化、芬兰语文学和维护芬兰民族自尊心的口号推动下,芬兰文学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以芬兰小说和戏剧的奠基人基维的芬兰文作品的出现为标志。在易卜生、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下,19世纪下半叶的芬兰作家也比早期更关心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社会弊端,小说家阿霍和诗人埃尔科、克拉姆苏的作品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实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在文坛上风行一时,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其代表作家有诗人基尔皮和雷诺。

近代瑞士文学

由于瑞士使用四种语言,所以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因此,瑞士文学又分为瑞士法语文学、瑞士德语文学、瑞士意大利语言文学和瑞士雷托曼语文学。真正的瑞士德语文学是从12世纪开始。

18世纪欧洲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在17世纪末的瑞士德语区已经初露锋芒,约翰内斯·格罗布(1643~1697)和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1665~1749)的作品,表达了对法国专制政治的批判,歌颂自然与个性发展。对18世纪瑞士德语文学发生过重要影响的,首先是苏黎世的约翰·雅科布·博德默(1698~1783)和约翰·雅科布·布赖丁格(1701~1776)。他们从1741年起同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戈特舍德进行的关于以哪一种外国文学为榜样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德国文学界。博德默于1727年组织了“瑞士祖国历史学会”,聚集了18世纪瑞士文学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学家约翰·卡斯帕尔·拉瓦特(1741~1801),著名的启蒙教育家亨利希·佩斯塔洛奇(1746~1827),诗人、画家、出版家萨洛蒙·盖斯纳(1730~1788)等。

在启蒙运动时期的瑞士文学中,田园诗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阶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逃避现实的倾向。与此同时,瑞士“第一个平民作家”乌尔里希·布雷克(1735~1798)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写了社会地位低下的受损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经历。

从法国大革命胜利,瑞士专制主义政权的崩溃(1797~1798)到1848年,瑞士资产阶级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佩斯塔洛奇的民众教育小说和教育学著作,明显带有这种新国家观念的烙印,他的著作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戴维·赫斯(1770~1843)、乌尔里希·黑格纳(1759~1840)和约翰·马丁·乌斯特里(1763~1827)等人,继承博德默重视民俗学和倡导文化的传统,形成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主要创作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民歌。

近代瑞士德语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到耶雷米亚斯·戈特赫尔夫(1797~1854)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和精确的环境描写,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瑞士农民的生活遭遇,在表现心理崩溃与社会解体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他的作品题材虽然始终局限于穷乡僻壤,却以其现实主义成就获得了普遍意义。而描写上升时期的市民阶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腐败倾向的任务,是由戈特弗里德·凯勒(1819~1890)完成的。凯勒是有世界声誉的瑞士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与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瑞士人民的生活、心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1870年以后,凯勒成了最受读者欢迎的德语作家。

1850年以后,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1870至1871年以俾斯麦为首的带有封建色彩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股模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潮流。在瑞士文学史上地位仅仅次于凯勒的小说家是康拉特·斐迪南·迈耶(1825~1898)的文学创作,就带有这种特征。他的小说多描写历史题材,主人公多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表现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流露了借古代英雄颂扬当代“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情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卡尔·施皮特勒,也是一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向往过去的作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发表政论《我们瑞士的立场》(1914),主张瑞士中立,以缓和德法之间的矛盾。此外以约翰娜·施皮里(1829~1901)为代表的描写瑞士恬静、优美的风光和山民的自然状态的生老病死的所谓“乡土文学”,同迅速工业化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近代比利时文学

比利时文学主要由法语文学和佛兰芒语文学两部分组成,但在精神与气质上具有统一性。

比利时法语文学

同类推荐
  • 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声在树间

    声在树间

    本书是一部亲近乡村的散文集。村庄的每一个地方、每一种动植物、每一个人物、每一则故事都是作者描写的对象,枣树林、葡萄园、西瓜地,向日葵、萝卜花、扁豆花,野鸭、野鸭、野兔,做暖鸡生意的二闷、离家出走的妹妹、编竹筐的舅舅,偷桑葚、地窖取瓜、自酿葡萄酒……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调勾勒乡村的风景,并赋予它们温情。回忆乡村美好时光的同时,揭示了乡村生活朴素的真理。《声在树间》,是对生存大地进行深沉思考后的书写。
  • 郁达夫散文集(套装共四册)

    郁达夫散文集(套装共四册)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他在散文中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最精彩的散文,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本书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画面。
  • 懂得去爱

    懂得去爱

    第二天一早,我们步行来到山脚下。在缆车站,导游问我们爬山还是乘车,我说今天本来就是来爬山的,乘缆车的不是好汉!大家同意了。我感觉空气是那么新鲜,阳光那么明媚,抬头一看,山上一片葱绿。我恨不得一下子爬到山顶。我仿佛像笼中的小鸟获得了自由,一下在冲到很前面,比导游还快很多。去年暑假,我们全家去三清山玩。
  • 汪曾祺早期逸文

    汪曾祺早期逸文

    本书选收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发表于《大公报》、《文汇报》、《经世报》、《昆明生活报》等报刊上的30余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汪曾祺早期的创作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热门推荐
  • 校花学霸的爱史

    校花学霸的爱史

    “就算有太多坎坷,我也会陪你。”“让我与你舞歌一曲。”
  • 超级军神

    超级军神

    当军神重生异界,一场场战争是否可以满足他的孤寂。当异界出现空洞,军神是否可以扭转乾坤……一场场战争后面是怎样的阴谋,那条神秘的大道为何如此血腥……
  • 豪门弃婿

    豪门弃婿

    入赘豪门不是错,生存在豪门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一样的故事,展现不一样的人生,入赘豪门,看男主能活多久。
  • 跨越十年的爱

    跨越十年的爱

    一跨十年,缘起缘灭,爱恨情仇,不过弹指。蓦然回首,亦不知当初谁负了谁,而她却是笑靥如初、******************本文暂停中,部分设定修改,入坑慎重!
  • 最强灵宠猫

    最强灵宠猫

    江滨在十二岁的时候,经历了父母意外去世,外婆撒手人寰的痛苦。变得沉默寡言抑郁成疾,他变成了孤儿,可偏偏这时遇到了十分灵异的紫色瞳的猫咪。为了这只猫咪他拒绝了所有家庭的领养,努力的撑到了大学。用平时打工的钱租个房子带着猫咪一起生活猫咪知恩图报,默默的陪伴着他,当他们在同一屋檐下的时候,江滨渐渐地发现了猫咪的秘密…
  • 血寂天空

    血寂天空

    苍天负我,苍天可灭。厚土负我,厚土可沦。不论尘世多繁杂,我以真情待世人。若有妖魔乱世间,我必以血寂苍天!
  • 征之途路

    征之途路

    云羽。一个人在无意间休憩时,穿越了异世界。心中满是迫切回家的想法,带着这个想法展开了对新世界的探索,在新世界的路上认识结伴了不可或缺的伙伴。但,随着进一步的发现,云羽发现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结合自身特殊的力量,连自己那未曾谋面的母亲似乎都有些关联,回家的路越发的迷茫起来。云羽在思索,种种问题袭来,自身的力量是哪里来的?自己的母亲是谁又在哪里?回家的路在哪里?又该怎么走?等......人,有时候需要认清自己,自己所认可的事情,也许是错的,哪怕不承认也是无法改变的,认清自己或许会有更大改变,为自己而改。重生是新的开始,可轮回却是旧的循环。
  • 群英斗

    群英斗

    若大的都市,他们在欲望与权利的争斗中挣扎,一边是感情,一边是梦想。看似轻松的生活,却波澜起伏。“对不起。”“再见了,我的过去。”……撕扯,重合,断裂。朋友的背叛,磨合。幕后boss的目的,过去。受不了的痛苦,到崩溃。选择继续奋斗,收获真情。还是中途放弃,远走他乡?结局是精彩可期。
  • 天衍行纪

    天衍行纪

    远古诸神灭绝之战,死伤无数,仙界五行至尊神秘陨落。亿万年之后,他身负远古五行至尊血脉强势归来,死气缭绕的仙界,冥魔如何而来。五行至尊神秘陨落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之谜?
  • 生活中的点缀:那事谁不曾有过

    生活中的点缀:那事谁不曾有过

    许美的姑姑拿着一盘切了皮的橘子走了出来不紧不慢的说到“许美!还在找房子呢?”“嗯!我不能一直住在姑姑你这儿吧!”许美愁眉苦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