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倒是聪明得很,为了分散孙正义的注意力,他故意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开始跟孙正义“闲扯”开了。他们谈来谈去,谈如何登上《时代周刊》《商业周刊》的封面,谈如何拓展全球市场……
与孙正义“一见钟情”以后,马云便从北京马不停蹄地赶回杭州——真是“奏凯归来”。
而对孙正义来说,北京的初次见面,马云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派人到杭州“瞧瞧去”。几乎就在马云回到杭州的同时,孙正义的代表团也赶到了。
孙正义派出的这个考察团,名义上是考察,实际上却像是来度假的。来了几天,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谈判,就这样在湖畔花园闲逛了一圈,马云还领着他们赏了赏西湖的美景。
再说阿里巴巴此时的办公地点,已经不是马云那间150平方米的小房子了,而是在一栋被附近居民称作“鬼楼”的别墅里。考察团的人却独具慧眼,觉得这里的“风水”极好,很有发展前途,称赞马云“好眼光”。
就这样,这群人结束了短短几日的“度假”之后,便火速赶回北京向孙正义汇报去了……
且说刚刚“奏凯归来”的马云,一回到杭州,他也开始琢磨北京发生的一切,琢磨孙正义这个“怪人”。
1999年10月30日,高盛那笔天使基金正式到位;而北京那次会面,则是在10月31日。这事情来得太巧了,也太突然了。对马云来说,此时的他是真不缺钱,高盛的500万美元足够撑个一年半载的了。因而,孙正义的钱,他不是看不上眼,而是实在用不上。
再说了,在当时那极为荒唐的情境下,谁知道他孙正义是不是脑子一热就那么随口一说呢?
无论如何,他既没向孙正义口头承诺什么,更没达成什么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不管他了,该干啥干啥吧……
再说孙正义派出的那个考察团,回到北京之后就跟大老板大侃特侃,连那“鬼屋”的事都被他们说得神乎其神,听得孙正义更是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不过,这个喜怒无常的日本人突然顿悟到什么了,立马对那群人嚷道:“既然那么好,你们干吗不直接在杭州就搞定他(马云)呢?”
惊慌失措的下属们听了大老板这话,个个瞪大了那一双双看似比窦娥还冤的无辜的眼睛,面面相觑……
数日后,孙正义就让一个朋友给马云带个话:“马云先生,有机会到东京去,咱们单独谈谈。”
这位风险投资界最负盛名的网络“大鳄”,也许是太心急了,他恨不得把手里大把的美元立刻塞进人家的口袋里……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北京的一面之缘后,除了留给孙正义极为深刻的印象之外,对马云自己而言,他也对那个日本小个子刮目相看。日后,他经常这样对人提起:“这个人是个极其罕见的、有大智慧的人,我跟很多人讲6个小时别人都不明白的事情,跟他讲6分钟他就OK了。”
所以,在接到孙正义的邀请之后,马云心里也开始有些发痒了。但阿里巴巴涉及融资的事情一向是由蔡崇信负责的,不一定是蔡崇信拍板,但大部分意见还是要由他来提供的。于是,马云把蔡崇信从香港叫回来,专门讨论了这个事情。
然而,出乎马云意料的是,蔡崇信对孙正义的钱很不感冒。倒不是说蔡崇信对孙正义或者软银公司有什么成见,而是就事论事,就客观情况而思量。当时,蔡崇信跟马云一开始的想法几乎如出一辙:“Jack,我们没必要跟他谈,现在又不缺钱。”
蔡崇信是以他多年的投资行业从业经验来判断的,也是非常中肯的建议。的确,第一笔融资刚刚到位,就开始考虑下一笔,不要说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就是高盛等股东也会感到不爽。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人家的种子基金已经投出去了,你就应该抓紧把它花出去、“烧”出去。在当时近乎非理性的互联网投资背景下,这也是个不成文的游戏规则,“.com”们就是这么个玩法。
但马云有自己的想法,他开始从阿里巴巴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思量这件事:“既然他(孙正义)已经敲门了,干吗不陪他玩玩?”
此外,软银和孙正义的资深背景也是个极富诱惑力的大“馅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阿里巴巴真能进入孙正义的投资圈,它就有机会进入中国顶尖互联网公司的行列。
而对于蔡崇信坚持的“我们现在不缺钱”的理由,马云给了他一个“无厘头”的解释:“钱多的时候,再多要一些也不为过!”
在给蔡崇信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马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重复一句话:“这个事要弄,一定要弄!”
最终,蔡崇信推却不过,愣是被他生拉硬拽弄到了机场。紧接着,那飞机蹿入云霄,直飞东京而去……
4.最漂亮的团队
2000年1月,日本东京。
马云和蔡崇信来到日本软银公司总部,与孙正义就投资事宜进行正式的谈判。早在抵达之前的飞机上,马、蔡二人已经“合计”好如何“对付”孙正义了: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显然,“白脸”是蔡崇信,“红脸”是马云。
那次谈判的场面非常壮观:阿里巴巴这边只有蔡崇信和马云两个人,分坐在一张长会议桌的两边;日本软银公司那一方是一大排人,孙正义坐在正中间。如此对比,软银方面要比阿里巴巴的人气旺盛得多,双方看上去显得多少有点势不均、力不敌的样子。
不过,也不能单从这一点就做出人多力量大的结论。因为,即便如此,除了孙正义,其他的人都不说话,或许是都不敢说话。
当然,这才像日本人的作风,大老板孙正义在手下的眼里也许是“天皇”级的人物。从这一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现象背后的缘由,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软银在全世界的投资缩水了近90%,这些投资都是由孙正义拍板决定的。而做过一天世界首富的孙正义,尽管受到日本业界的最严厉批评,日后一样叱咤于互联网帝国。现实就是这样,孙正义是软银的创始人、总裁、CEO,他有绝对权力支配公司的资金,哪怕是“肉包子打狗”的投资。
对于孙正义的一些“冲动”决定,不仅他的手下不能理解(理解了也没用),就连那些“看着美元追着跑”的企业家也觉得不可思议。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孙正义在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次“豪赌”,还是在雅虎和杨致远身上。1996年年初,雅虎上市前夜(雅虎是1996年4月12日上市的),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孙正义突然提出增持雅虎股份的要求,理由是他希望成为一名合伙人,而不是简单的投资者。(当时,孙正义认为,“合伙人”和“投资者”的界限是“拥有股份超过30%”。)后来,雅虎“酋长”杨致远就曾感慨地表示:“实际上,连我自己都没他(孙正义)那么看好雅虎的未来。”
现在,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到这场“举世瞩目”的谈判上。孙正义很爽快,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吧,我们要怎么谈?”孙正义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语,主要还是太心急了。
马云“以牙还牙”,更是爽快:“钱的问题好说,咱们先不谈它。首先,您得先答应我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跟您谈下去。”
话音一落,除了蔡崇信和孙正义本人之外,在场所有的人都直瞪着马云,他们大概在寻思:这家伙吃错药了?怎敢这样跟我们老板讲话!
不过,孙正义却显得很镇静,也没有被激怒,他平静地说:“OK,你说吧。”
于是,马云开始跟孙正义来个“约法三章”,真正的较量拉开了序幕。
马云的第一个条件很简单:阿里巴巴只接受软银一家投行的投资。不过,这个倒是不难,区区几千万美元,孙正义是有这个实力的。第二个条件说得很抽象,与公司的经营、运作有关,马云提出:“作为股东,我们希望软银不要只顾追求短期收益,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阿里巴巴的长远发展为中心。”关于这一点,在互联网“寒冬”来临之后,孙正义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用马云的话说:“那段痛苦的日子,他(孙正义)从来没骚扰过我。”
接着,马云开出了第三个条件:“孙先生,您本人要亲自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听了这话,孙正义大吃一惊,回答也很干脆:“这不现实,我从来不做我所投资公司的董事。”
事实上,孙正义不是推脱,他说的是个铁定的事实。作为风险投资界的巨头之一,日本软银公司每年在全球要接到上千家公司的融资申请,真正能被孙正义相中的只有200家左右,至于他亲自过问的,更是只有区区十几家而已。而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拥有绝对高投资数额的孙正义,也的确不做投资公司的董事。在业界,他最主要的角色是投资人,唯一一次破例做“合伙人”而不做“简单的投资者”,还是在1996年“加码”雅虎的投资时。
但马云还是很强硬,坚持要孙正义亲自参与到阿里巴巴的建设发展中来。最后,还是孙正义做了让步:“要不这样吧,我平时很忙,而你的公司还处在创业阶段,估计每个月都要开一次董事会。而我又没时间经常参加你们的董事会,如果我作为董事经常不参加董事会,那是对其他董事的不尊重。所以,我就做你们的顾问吧。”考虑得很周到,孙正义不愧是日本一流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
于是,在马云的“约法三章”大框架下,双方就投资额度的问题展开了正式谈判。
然而,尽管马云一开始就说“钱的问题好说”,但真正谈起来也不是那么“好说”,可谓“一波三折”。
那一次谈判,基本程序是:孙正义报价,马云、蔡崇信讨论。
开始,孙正义先报了一个价钱,等待马云的答复。
马云没有说话,说话的是另一位——“白脸”蔡崇信,他几乎本能地脱口而出——“No”,他的态度十分坚决:“你报的这个价钱,根本不用通过董事会就可以否决,我们不会接受。”
遭到拒绝之后,孙正义看了蔡崇信一眼,又看了马云一眼,双方都没有说话,现场气氛顿时有些沉闷。他大概是有些吃惊,没有想过在这个行业还有人敢跟他说“No”。当时,孙正义面前还摆放着一个“大玩意儿”——便携式计算器,被拒以后,他用手指在计算器上按来按去算了一通。
很快,孙正义又报了一个价钱——结果,换来的是蔡崇信的第二次“No”!孙正义再去按计算器,又报了一个价钱——换来蔡崇信的第三次“No”!
从此以后,蔡崇信也很快因这三个著名的“No”而名扬业界……
就这样,孙正义前后被拒绝了三回,他最后报了个价——投资3000万美元,占阿里巴巴30%的股份。
这一回,蔡崇信不再说“No”了。他把马云叫出来,单独商量了之后,觉得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双方最终攻克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达成一致。
孙正义终于松了口气:总算成交了。在协议上签字后,激动不已的他紧紧握着马云的手,对着马、蔡二人,感慨万千而又极为庄重地说:“记住,今天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你们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团队!”
5.“钱太多了我不能要”
经过三次“No”的较量之后,马、蔡二人跟孙正义终于谈妥了价钱——3000万美元。孙正义也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这大概也是这位在业界素有“网络风向标”之雅称的日本大“财主”所经历的最艰难的谈判了。
但是,孙正义很快就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真是夜长梦多,就在孙正义准备把那3000万美元打进阿里巴巴银行账户的时候,马云却反悔了。
反悔的原因很简单:钱太多了。
这种解释听起来有些不可理解,这是什么逻辑?难道还有嫌钱扎手的吗?不错,就是有这样的人,马云就是个典型。
一方面,他觉得刚刚接受高盛的500万美元,现在完全不需要大规模的融资。而且,自从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上线以来,到2000年1月之前,马云一直是个不会“烧钱”的老板。不见媒体,不打广告,安心做网站,做好客服,实在花不了多少资金。
问题是:谈判桌上为什么没有反悔?难道马云是顿悟了吗?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这里面有一些内幕。
与孙正义初步谈妥了之后,马云便和蔡崇信回到下榻的饭店。但是,他们没有闲着,马上打电话给董事们,用电话召开了一个董事会。
实际上,在与孙正义谈判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股东已经不是当初的几个创业元老了。尤其是高盛等一批投行入股之后,股东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规范化的董事会体制也已经初步完善起来。
所以,到这个时候,很多重大决策,尤其是涉及融资、并购等重大事宜,已经不能单单靠马云一个人拍脑袋或者“现在、立刻、马上”就能定下来了。他必须跟董事们协商这个事情。尽管当时的董事会结构也不算太复杂,仅阿里巴巴管理层就占了两个席位:马云、蔡崇信。而其余的席位主要是高盛的股东,不过,既然是天使投资基金,高盛对经营、决策的事情也是很少过问的,主要还是马云他们说了算。
真理在流动中诞生,在辩论中分明。或者用俗语说,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董事们的讨论结果顿时让头脑发热的马云如梦初醒:太愚蠢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啊?
如果按照孙正义的3000万美元出资计算,他不仅要将阿里巴巴管理层的股权狠狠地稀释一通,还将导致股东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并且让孙正义暂时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
然而,马云自始至终的原则是:这家公司(阿里巴巴)不允许任何机构、任何人控股。
显然,如果现在就给了孙正义那么多股份,将来再融资吸收新股东就很成问题,很可能出现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这是马云不能接受的,也是高盛等股东们不能接受的。
第二天,马云就找到孙正义的助手,提出了新条件:只要2000万美元!这位助手听了马云的话后暴跳如雷,甚至怀疑马云“脑子进水”了:“简直不可思议,你竟然嫌钱多?”
马云郑重地点头:“对,我是嫌钱多。我们只需要足够的钱,太多的钱会坏了事。”
这位助手想劝马云回心转意,不要再“折腾”了,当然,他大概从没见过有人敢跟自己的老板孙正义如此“嚣张”,便好心相劝:“Jack,别犯傻了,你这是在赌博,以后可就没这么好的融资机会了!”
马云耐心地解释说:“是的,我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2000万美元我管得了,太多的钱就只会害了公司……”
孙正义的助手实在听不懂马云的无稽之谈,二人谈不下去了。
这时,蔡崇信提醒马云:“给孙正义发个e‐mail吧?”
于是,当着孙正义助手的面,马云当场给孙正义发了个e‐mail:“……希望与孙正义先生牵手,共同闯荡互联网“江湖”……即使没有缘分合作,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
邮件发出之后,气氛有些沉闷。谁都不愿说话,全等这位“网络风向标”拍板了。
……
5分钟后,孙正义回复邮件:“……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一定会让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像雅虎一样的网站!”
马云,这位可能是中国互联网界最慷慨、最大方的老板,就这样把“吃”到嘴里的1000万美元又吐了出去。连公司里的伙伴们都有些为之痛惜,不以为然的马云却振振有词:“钱多了未必是好事,因为你不一定懂得如何花这些钱,放在银行睡大觉还不如不要。再说我也没管过那么多钱,一下子给了我们几千万美元,怎么管得了?”
不久之后,阿里巴巴与软银公司正式签约,软银公司单方出资2000万美元,为阿里巴巴注入历史上第二笔风险资金。随后,马云利用手中掌握的2500万美元(包括天使基金),开始了全球“跑马圈地”的疯狂扩张:在日本、韩国建立合资公司,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在欧洲设立办事处,在香港建立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