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他曾以微弱的兵力起家,却最终战胜拥兵40万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成功的妙诀在哪里呢?
在刘邦的身上,有着政治家所最应具备的优秀才干之一,那就是择人善用。
刘邦即皇帝位后,最初把首都设在洛阳。在一次洛阳酒宴上,刘邦曾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他说:“诸位王侯,诸位将军,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项羽又是怎样失去天下的?大家不必顾忌,各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朕听听。”
当时大臣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将王陵的回答。王陵是刘邦的老乡,和刘邦交情不错,所以言语坦率。他说:“皇上比项羽善于用人。皇上虽然对人粗暴,好发脾气,但却赏罚分明,使群臣争相效力,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而项羽则嫉贤妒能,出力的将士得不到封赏,最终导致失败。”刘邦点头称善,然后他又补充说:“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方略,使军队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给前方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能够统率大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就是杰出的人才,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项羽虽然有个豪杰范增,但不能信任他,重用他,所以才失败了。”
能够择人善用,这是刘邦成功的根本所在;不能择人善用,这是项羽兵败身亡的原因。善于用人是一门包含着很高的智慧的学问。怎样运用手腕,挖掘人才,使有才干的人辅佐于左右;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潜心研究的艺术。刘邦的用人之道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优秀品质。
项羽的用人之道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霸王”。他力大无比、骁勇善战,他跟随叔父起兵反秦,为灭秦立下赫赫功勋;他曾拥兵几十万,迫杀对手使之无处藏身;但由于他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不能谦虚地听取谋臣策士的意见,最终自刎乌江,落得个兵败身亡。项羽的失败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在用人方面的失败。
项羽一向刚愎自用,不听谋臣之言。鸿门宴范增设计杀刘邦,如果此计成功,则天下必属项羽无疑,但项羽在宴会上听信刘邦的恭维话,把范增的话丢在脑后。宴会之后,范增曾感叹说:“项王真是个小毛孩子,不会用良将,将来夺取天下的,必定是刘邦,我们等着作俘虏吧!”范增被称作“亚父”,是项羽身边的一位智谋奇杰,如果项羽能够信任范增,与他共商战事,必能成功。但项羽却听信谣言,中了张良的离间计,逐渐疏远范增。范增气愤之余,告病还乡。由于心中郁结,病死在途中。从此,项羽失去了一位有才有德、忠心耿耿的谋士。
项羽分封了诸侯以后,便自立为西楚霸王,定彭城为都城(今江苏徐州)。谋士韩生劝阻说:“彭城交通便利,容易四面受敌,不适合在那里建都。关中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在那里建都,能够成立霸业。”项羽不听,说:“富贵不回故乡,谁能看得见!”韩生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说了几句牢骚话,项羽听后大怒,竟把韩生扔到油锅里炸死了。
由于项羽性格粗暴,猜忌多疑,不能虚心纳谏,他手下的良臣谋士,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走。韩信、陈平、黥布都是当时难得的将才,不能为他所容,都投奔刘邦做了大将。项羽最后真成了孤家寡人。而刘邦则礼贤下士,收揽人才,使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经过4年交战,双方力量发生戏剧性变化,刘邦兵多将广,越战越强;项羽则众叛亲离,兵微将寡。最后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下,项羽兵败,自杀于乌江岸边。自杀前项羽说:“天意要灭我,我又能怎样呢?”项羽那年才31岁。
司马迁曾经评述项羽自刎前的话,说:“项羽一直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还说这是天意,这不是太荒谬了吗?”事有所成、有所败,必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不听谋臣的忠言,不能择人善用,只凭一人之蛮勇,怎么能建立帝王功业呢?
专诸智刺吴王僚
专诸是春秋时吴国的大力士,对与他肝胆相照的人不惜赴汤蹈火。当时,公子光谋求夺取吴王僚的君位,在谋士伍员的推荐下,专诸见到公子光并很快被引为心腹,参与刺杀吴王僚的密谋。
吴王僚是位十分勇武的人,平时对他的保护十分森严。如何刺杀吴王僚,使得公子光和专诸大伤脑筋。后来,公子光想到吴王僚很喜欢吃鱼,就打算在这里面作文章。
一天,公子光进宫对吴王僚说:“我得到了一位名厨,烧得一手好鱼,希望大王能赏光到府上尝尝鲜。”吴王僚活动虽很小心,但一听到吃鱼,就痛快地答应了。
到了那一天,吴王僚在衣中套了甲,带着一群卫士来到公子光家里。只见专诸捧着鱼走上前来。离着老远,吴王僚就叫起来:“真是好手段!”公子光听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可专诸仍然镇定自若地走上前去。卫士搜了专诸身,可什么也没有发现。吴王僚放了心,高兴地称赞道:“我老远一看颜色,一闻气味,就知道鱼做得好极了。”专诸走到吴王僚面前,趁放盘子时,突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锋利的短剑刺向吴王僚,吴王僚毫无防备,当场毙命。侍卫立即把专诸剁成了肉酱。这时,公子光埋伏在周围的卫士冲向前来,击败了侍卫。在伍员的保护下,公子光终于达到了目的,继承了王位。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这一计谋致胜的关键。
择明主张良投奔刘邦
张良,战国末年韩国人。秦统一以后,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不甘心国家灭亡,决心复仇。他用尽家产,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行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途中,刺客行刺时误中了秦始皇的随从副车。秦始皇十分惊恐,下令大搜捕,缉拿刺客。张良只好改名换姓,躲藏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恰逢此时,张良巧遇黄石公,改变了张良一生的命运。
一天,张良在下邳桥边散步,遇见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脚上穿的一只鞋掉落桥下,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捡起来!”张良很生气,想回敬几句,但又一转念,何必要与老人计较?便忍着怒气下桥拾起了鞋。不想老人又说:“再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心想,反正鞋已拾了起来,就帮他穿上算了,于是跪在地上,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这才微笑着转身离去。张良望着老人的背影,心中越发感到奇怪。不料,老者刚走不远,又返回来对张良说:“我看你这年轻人还可以教育。到第五天天大亮时,你再来这儿找我。”第五天一早,张良如约赶到,老人却已先等在那里,训斥张良说:“与老人约会,为什么要迟到?”于是让张良五天后再早点儿来见他。到第五天,鸡刚一叫,张良便动身前往,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老人又训斥了张良一顿,然后约他五天后再来。这一回,张良不到半夜就起身,抢在老人之前来到桥头。老人见张良比自己先到,十分高兴地夸赞说:“年轻人就该这样!”边说边拿出一部书交给张良,叮嘱道:“熟读此书,将来会成为王者之师。”原来这位老人就是一直隐居的高士黄石公,他交给张良的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张良用心研读,深谙了用兵之道。
秦二世时,各地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张良也集结了一百多名年轻人,打算投奔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的景驹。途中,正遇刘邦率领的义军,二人结识后,张良屡次向刘邦谈论到《太公兵法》的有关内容,刘邦能很快领悟,并经常采纳张良的谋略。张良当机立断,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心跟随刘邦。此后多年,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与信赖,在辅佐刘邦反秦、灭楚、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功绩。
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用。正因为选择了刘邦这样的明君,深通谋略的张良才有了用武之地。
刘邦慧眼识陈平
秦朝末年,战争迭起。胸怀大志的陈平也决心一显身手,他先投奔魏咎,后事项羽,均不得志。当时正值刘邦广罗人才之际,刘邦手下的魏无知是陈平的好友,于是将陈平举荐给刘邦,刘邦十分满意,知道他曾在项羽那儿做过都尉,便也封他为都尉,还让他给自己当参乘,同时还让他担任护军。刘邦手下的将领都很不服气,议论纷纷地说:“大王刚刚得到一个从项羽那里逃出来的军士,还不知他有多大本事,就让他当参乘,还要他负责监督我们这些老将;真不清楚大王是怎么想的!”听到这些,刘邦并不介意,反而更加信任陈平。
彭城一战,刘邦败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着手整顿了军队,任命陈平为亚将,做韩信的下属,驻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北)。
刘邦手下的老将周勃、灌婴等,更加不服气,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说:“陈平不过是光耀其外,徒有其表罢了,其实内心十分空虚。听说他过去品行很坏,曾经盗嫂偷情。他在魏王那儿混不下去,只好逃到楚王那里,又呆不下去,这才来投奔大王。现在您反而重用他。听说他利用护军的职位,收受贿赂,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赠金,谁赠金多,他就为谁说好话,谁不赠或赠金少,他就把谁说得很坏。总之,陈平是个反复不定的人,请大王三思。”刘邦听后也开始怀疑陈平,便把魏无知召来责问,魏无知说:“我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大王注重的是他的品行。品德再好,如果没有解决战争胜负的本领,又有什么用?现在楚汉相争,臣向大王推荐谋士, 只是希望能有利于国家罢了,何必去过问像盗嫂受金一样的小事呢?”刘邦又召见陈平,责问他不能忠于一主,陈平答道:“我为魏王做事,魏王不用我的计谋。我想辅助楚王,而楚王所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朋。听说大王您知人善用,因此才来投奔。我刚来时身无分文,不收受别人的赠金就无法生活。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策还有可用之处,就将我留下,否则,我所接受的金钱还分文未动,请改做官用,我也只好请求辞去职位了。”这番不卑不亢的话语使刘邦深受启发,连忙给陈平赔礼道歉,还重赏了他,并提拔他做扩军中尉。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说陈平的坏话了。
广罗人才,知人善任,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事业。这也正是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晏婴治理东阿
齐景公即位之初,命贤卿晏婴去作东阿宰,东阿就是今天山东阿城镇一带。晏婴在那里干了3年,齐景公听到对晏婴的评价却都是些坏话,他很生气地把晏婴召回来,要罢他的职。晏婴谢罪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如果您让我在东阿再干3年的话,我一定能把那里治理得很好。”果然,过了3年后,从东阿回来的人都称赞晏婴的才能。齐景公大喜,急忙召回晏婴,打算重赏他。可晏婴却拒绝了赏赐,对景公说:“我前3年治理东阿,修桥筑路,以民事为先,遭到了不少富人的反对;我荐举那些勤俭孝悌的人,却遭到刁顽游惰之民的反对;我依法断狱,又遭到了豪强们的反对;左右的人对我提出种种要求,不合理的我就顶回去,这样又遭到了左右人的反对;我对贵官决不违礼奉迎,这就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所有这些人都在您面前造我的谣,说我的坏话,您当然会对我不满意的。后3年,我反其道而行之,原来反对我的那些人当然就要称赞我了。由此看来,前3年,您应该奖赏我,而后3年,您倒是应该惩罚我呢!”齐景公听了这番话,才明白自己偏听偏信,错怪了晏婴这个贤才。他马上重用晏婴,授以国政。在晏婴的辅佐下,齐国的面貌为之一新。
范蠡智遣少子
范蠡,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智士能臣。他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当机立断的作风。精通家事、国事,天下事,既能治国、齐家,又能明哲保身,其大智大勇给后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像。
范蠡之次子因杀人被囚于楚国。他想:“杀人者偿命,本是古今通理。然而,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如果托个人情,或许落个体面结局。”于是,他备下黄金,命少子去探监。
长子听到这一消息,要求代弟前往。范蠡执意不允,长子却道:“我为家中主管,今弟弟有罪,大人不让我去处理,反派少弟,难道是我不孝吗?”范蠡不允,长子最后以死相争,妻由于心疼儿子,就劝范蠡答应长子的请求。
范蠡见状,被迫改派长子前往。行前,他把一封写给好友庄生的信递给长子,并再三叮嘱长子,要尊重庄公,见面后,定送上千金,一切听他安排。
长子连声答应,便启程。到了楚国,长子即见了庄生,交予书信并递上千金。庄生要长子不要再担心此事,立刻回家。长子口上答应,可由于心里惦记弟弟,就偷偷留了下来,又去贿赂楚王身边的达官贵人。不久,他听说楚王要赦免一批犯人,很高兴,认为是自己运动的结果,便心疼起送给庄生的千金。
长子越来越后悔自己白白扔下的千金,下了决心去见庄生,庄生见他支支吾吾,猜到他的意思。就说:“你的千金在室中,自己去取吧!”长子不识趣地持金而去。
庄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回到宫中劝说楚王收回了成命,结果,范蠡的次子被处死刑。
范蠡长子回家后,痛哭不已,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范蠡却惨笑道:“长子从小受苦,深知生计之艰难,所以他不忍弃重金,以致害死其弟;而少子从小生活富裕,挥金如土,我起初要派他去,就是这个理由。”然而,这一切均已晚矣。
范蠡能够由小见大,以大律小,对万事万物之理,体会得十分透彻。范蠡被后人称为理财致富之能手,他的经济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齐威王视贤才若国宝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国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辉能照亮车前车后各20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10颗。难道凭齐国这么大的国家,就没有宝贝吗?”
齐威王说:“我用来认定宝贝的观点跟您不同。我有个臣子叫檀子的,我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12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臣叫盼子的,我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打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我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7000多家。我还有个臣子叫种首的,我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将照耀千里,岂止12辆车子呢?”
魏惠王听后,面带羞惭,自叹不如。
本篇通过写魏惠王和齐威王对待国宝的不同观点,表明了魏惠王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而齐威王目光远大,不图一时的区区小利,把“人才”作为国家的宝贝,有了各种各样的贤才来辅助国君,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受命于危难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