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27200000013

第13章 北京的绝(2)

学成后,杨被推荐到北京教拳,杨力大,实战经验丰富,多次击败竞争对手,时人称“杨无敌”,后被端王府聘为拳师,但他使用的“陈氏太极拳”刚猛、复杂,一般人学不会,考虑到贝勒们体弱,不耐艰苦,遂加以改革,动作柔和易练,但内涵依然丰富,即所谓“太极小架子”。

改革后的太极拳在北京风靡一时,因其入门方便,能强身健体,被称为“杨氏太极拳”,并传向全国,成为练习者最多的太极流派,甚至一度有“陈氏太极杨氏传”之说。当时旗兵也以练太极为时尚,杨露禅的弟子中,神机营的万春、凌山、全佑名噪一时,以后全佑的儿子鉴泉又拜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为师。鉴泉后改汉姓,称吴鉴泉,并创立了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历史悠久,但在近代,它确实是从老北京走向全国的,太极拳因此深得北京平民的喜爱,所以李连杰、甄子丹他们自然会选择太极拳来入门。

胡同是指“水井”吗

“胡同”一词源于蒙语,即“有水井的地方”,此说流传甚广,因传统城市与水井之间血脉相连,堪称兴也水井,亡也水井。

以汉代都城长安为例,因长期人口过饱和,用水无度,甜水井都变成了苦水井,故隋代只好迁址于大兴,后改名为长安,唐代亦以此为都城,但这个长安已非汉代的长安了。

老北京平民用水,也依靠水井(明清皇家不用井水,都是从玉泉山运甜水进城),据清代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计1258口,这些井大多属私人,叫“水窖”或“水窝子”,普通人家用水,得向窖主买。

买水分两种,一是包月,一是零取,零取每担不过一文钱或半文钱,包月更便宜,先用后给钱,有的用“水牌”记账,有的则直接在墙上画道儿,月底结算,那时普通人也没赖账一说。大户人家可以在自家的院子中打“压水井”,但多是苦水,只能用来洗菜浇花,鲁迅先生在京购买的私宅“老虎尾巴”,院中的水井即为苦水井。

老北京送水的工人被称为“水三儿”,多是山东人,他们所用的水车是一种独轮车,左右各置一大木桶,桶下端有灌水用的小口,平时用木塞儿堵上,这种车类似于胶东平原的“洪车子”,优点是轻快方便,能进窄胡同,缺点是不易保持平衡。常有淘气的小孩儿趁他们不在,拔下一边儿木塞儿,水流满地,两边桶一轻一重,导致小车倾倒,极难扶起。

清亡后,北京城区人口不断增加,用水日趋紧张,老水井难以应付,很多被改造成机井,即所谓“马神洋井”(machine well的音译)。上世纪30年代,自来水在北京开始普及,但安一个龙头要30—40块大洋,穷人家还是用不起。

水少人多,对老北京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比如较少洗澡,不少人甚至整个冬季都不洗一次澡,因为用甜水太贵,而用苦水洗,浑身都不舒服。

井对百姓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以井命名街巷,也算入情入理。1978年,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得名于蒙语“水井”,此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一度被当成是定论。

但近年来学者王越发现,老北京绝大多数胡同得名与井无关,相比之下,以寺庙命名的胡同更多,以明代资料为例,后者占街巷总数的17.06%,而以井为街巷名的仅为1.95%,且老北京有“王府井”、“四眼井胡同”等地名,为什么没按蒙语叫成“王府胡同”、“四眼胡同胡同”呢?王先生认为,胡同是辽金时就有的老北京话,早于元代。

由此看来,胡同究竟因何得名,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研究。

七十二行中玩泥巴的

“泥泥饽饽、泥泥人儿,老头喝酒不让人儿”,早年间,只要一听这曲儿,孩子们就知道,“磕泥饽饽”的来了,别看玩泥巴,正经列入七十二行,不算下九流。

玩泥巴,用今天话说,是泥制玩具。

别看这行不起眼,可祖师爷厉害,艺人拜孙膑、女娲为祖,老北京最盛期能做1500多种“玩意儿”,如今基本失传。

玩泥巴的艺人每年开春干活,从元大都旧城墙挖黄土,那里的土当年筛过,比较细,此外加过夯,黏性强。元大都城墙是土城,外面没城砖,历代挖掘,于今只剩矮坡。除城墙土外,就是地下的胶泥,一般农田都能挖到,但厚度不大,一旦挖走胶泥,这块田也就废了,因为浇多少水都存不住,直接漏走了,种什么东西都不好活。

挖来的胶泥不能马上用,先晒干,再用锤子砸成细面儿,过箩去杂物,加适当的水和匀,存在缸里,找阴凉处至少搁2年,这叫“去土性”,没去过土性的泥不细腻,容易裂。

存了2年的老泥用的时候,要先摔,即和泥,一直要到揉出筋劲儿来,一般“磕泥饽饽”艺人开春先得和半个月泥,否则不够用。

老北京常见的“泥活”有以下几种:

烧砖戏出:将泥塑造成型,烧硬后上彩,最后外面罩上鸡蛋清,色彩特别漂亮,刻画的都是舞台人物,所以叫“戏出”,每出戏10个泥人,归成一包,叫“包人儿”,早年只卖一个铜元。

刀马人:又叫“武戏出”,光一部《三国》,就400多个角色,神态各不相同。

脸谱:像剖开的半个香瓜那么大,都是舞台上的脸谱,挂在墙上当装饰品。

泥塑:最有代表性的是“兔儿爷”,此外还有婚丧嫁娶、市井百态。

叫猫:音响玩具,只有一个泥猫头,中间是空的,底部糊皮纸,中间有一根细线,线上涂松香。用手指捏住线向下捋时,线头震动皮纸可以发出“喵喵”的声音。

鸽子哨:过去普通人家的鸽子哨都是泥做的,艺人比拼的是声音效果如何,哨口好的能卖出大价钱。

磕泥饽饽:用陶烧成的模子,给小孩当玩具,小孩将泥巴填入其中,磕出各种造型。

老北京的“泥活儿”品种丰富,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从健康的角度看,和泥巴多接触一则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二则可以改变孩子任性、执拗的性格。所以老北京把脚不沾土看成是健康大忌。

不过,泥巴延展度差,做不了大型的玩具,加上不宜保存,故传世之作甚少,绝大多数玩泥巴的艺人操劳一生,日用艰难。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行传人越来越少。

北京区县名称的来历

今天的北京人,对东城区、西城区等地名非常熟悉,但事实上,北京设区才100多年,大多数城区的名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起的。

历史上,北京辖界一直在变动,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设了20个警政区,这是北京设“区”的开始,“区”从此成为北京重要的建制单位。北京初期的区名称简单,比如叫“内左一区”等,听上去挺“数字化”,可外地人来了,根本搞不懂,也记不住。

1928年,北京所有郊县被划归河北省,仅剩内城6区、外城5区和郊区4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北京都是有区无县。上世纪50年代,随着大兴、昌平、通县、顺义、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划入,北京逐步“大”了起来,共有16个区、2个县。

那么,现在北京各区、县名称都是怎么来的呢?

北京内城区历史很短,均不超过60年。1958年,东四区和东单区合并,成立东城区,西单区和西四区合并,成立西城区,这两个名字才正式叫起来。相比之下,崇文区、宣武区的名字相对“老”一些,1952年已经叫起来了,只是当时辖界比现在小,以后它们又分别并入了周边的区。2009年以后,崇文区、宣武区分别并入东城区和西城区。

外城中,1952年即冠名的有石景山区、丰台区、海淀区,而朝阳区、门头沟区是1958年才开始冠名的。

北京区县地名中最老的是昌平,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已冠名,至今2100多年,其次是密云,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命名,因县南有密云山,终日云雾缭绕,遂因山得名,至今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

北京区县中,有三个是金代命名的,即大兴、通州和平谷。大兴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命名的,其实“大兴”作为地名出现很早,隋代都城就叫大兴,后改称长安,不过,那个大兴和北京没什么关系。通州在金天德三年(1151年)正式命名,因为大运河从这里通过,故取“漕运通济”之意。平谷县是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冠名的,在史书中,记载为平峪县,这个“峪”通“谷”。

房山的命名略晚,是元志元年间出现(1271—1295年)的。

余下的三个出现在明朝,顺义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命名的,怀柔也是这一年冠名的,顺义此前被称为“顺州”,“顺州”的历史悠久,唐乾元元年(758年)就出现了。而“延庆”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命名的,此前被称为隆庆卫,为避年号名,才改成延庆。

老北京为何多槐树

国槐是北京市树之一,市内种植之广,罕有其匹,城区内年龄最大的已达千岁,栽种于唐朝,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内,乾隆皇帝曾御笔题写“古柯庭”三字,而京郊的槐树,更有汉朝种植的。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区内已有50多万株国槐,令人好奇:老北京为何偏爱此树?

其实,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喜爱国槐,据记载,唐代的长安、东晋的南京、北魏的洛阳都以国槐为道边树。

这其中,有一份人文情结。首先,古人认为槐有君子之风,正直、坚硬,荫盖广阔;第二,槐树是美好政治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和处理民间投诉时,均站在树下,故人民广植国槐,以表达对他们夙夜在公的敬意。

当然,国槐普及开来,关键在于它的物种优势。国槐易活,耐酸碱,生长要求低,它的枝干非常直,遭遇暴雨狂风时不易倒,适合在城市种植。唐代长安出于治安考虑,路边本不允许植树,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用柴成了难题,只好鼓励植树,国槐生长期快,便于伐木为薪,且侧枝少,不遮蔽视野,因此成了主流树种。

国槐与唐人关系密切,唐代宫廷有槐叶饼、槐叶冷淘等,冷淘即今天的凉面,制面时加入槐叶汁,推为至美。槐叶苦,有毒,但能去火,有消炎作用,将其改造成食品,可见当时人们对国槐已有深入了解。

老北京喜槐,与它是移民城市有关。明成祖迁都,移民于山陕,洪洞县是大中转站,故有“问我故乡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古代农村管理松散,民间靠“立社”交往,即每年两个“社日”,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庆祝,“社”由年长者主持,平时有事,他们出面调解,“社”也没有办公场所,一般是植树立“社”,故先民对树充满情感,视为生命的根脉。

老北京人指国槐为故乡,故落地生根后,自然广植国槐。明清两代,北京国槐数量激增,成了城市名片。但国槐易生虫,即俗名为“吊死鬼”的尺蠖,令人厌恶,且槐字中有“鬼”,故讲究人家只在门前植槐,所谓“门前种槐,进宝招财”,院内不种槐。但这也不绝对,所谓“院有古槐,必是老宅”,故宫的御花园中,就种了18棵明以前的槐树。

老北京植树规矩多,所谓“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种鬼拍手(杨树)”,此外还有“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之说,但这是指此五种树属硬杂木,不延年,易变形,不能用来盖房子。

有个反映老北京故事的电视剧,叫《五月槐花香》,其实不准确,国槐多是七八月开花,五月开花的是刺槐,即洋槐,原产于美洲,清代才移植到北京。它不生虫,有刺,花香且灿烂,也被广泛种植,但说它是老北京的名片,未免牵强。

老北京出门打“骡的”

因小说《骆驼祥子》的巨大成功,老北京的人力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事实上,人力车清末才传入中国,又称“东洋车”,最早在上海流行,老北京第一辆人力车是日本赠给慈禧的礼物。

据记载,该车“车制绝精美。其把手处盘以金龙二,作昂首遐观状。二轮为橡皮所制,轻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宫监在前曳之,又有一宫监则在后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极以为快”。

大内本有各国赠送的10多辆轿车,但慈禧却没法坐,因司机非跪姿,属大不敬,且司机如有异心,无法防御。慈禧本人很想尝试,但宫中反复议论,谁也不敢担责,终于不了了之。一度曾尝试过改装汽车,让司机跪着开,但反复试验,没能成功。

所以,慈禧太后多乘人力车出游,这开了风气之先,老北京遂大量仿造洋车,只是橡胶难得,故初期都是铁轮,颠簸异常,民国后才改用充气轮胎。

由此可见,北京人坐人力车的历史并不长,那么此前坐什么?

其实,老北京坐“骡的”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骡子力量大,性格温和,辛亥革命前,骡车是北京主要交通工具,外地称为“京车”。

“骡的”分官用和民用,官用车轮高,为防止颠覆,车轴更长,俗称“陕西脚”,因骡子多从陕西来。老北京只有土路,雨后一片泥泞,容易翻车,所以“骡的”轮子沉重无比,以降低全车重心。

“京车”制作精良,尤其在轴的制作上有绝活,跑起来声音悦耳,犹如戏台上的响板,别处的工艺达不到这个水平。此外驾驭“骡的”也需技术,老北京街道都很窄,人车不分流,但两车高速对行,却能保证互不剐蹭,亦不伤人。

老北京民用的“骡的”都有“站口”,相当于出租车公司,使用时可以直接向他们租赁。

在古代其他城市,驴车往往更流行,为什么老北京要用“骡的”呢?因为老北京城大,相对繁荣,人们的乘车需求大。驴车速度慢,驴的力量不足,乘客一多,便有翻车可能,还常把乘客颠下去。此外,驴的形象猥琐,不如骡子气派。所以老北京驴车多用来拉货,即使拉脚,也只面向中下层平民,价格相对便宜。

然而,“骡的”成本高,速度慢,在人力车的竞争下,渐渐失去市场。其实人力车也没繁荣多久,在三轮车、自行车的竞争下,上世纪50年代便销声匿迹。有趣的是,三轮车也来自日本,北京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人送给汉奸江朝宗的礼物,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流行。供人乘坐的是车斗、拉货用的是平板,因在生活中用处颇大,被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为“板车”。

老北京怎样做慈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慈善事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慈善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度与持久稳定,那么,注重人文精神的老北京是怎样做慈善的呢?

明清两代北京是都城,是所谓的首善之区,故从皇家到民间都更重视慈善。对皇家而言,通过慈善可显示天恩浩荡,不至于将贫民逼为乱民,且以自身行为来教化黎庶,对民间而言,前人有“天道好还”的观念,认为慈善可以为来生积累福报,此外还能勾结官家,增加晋身的机会。总之,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故支持力度有限,随意性强。

老北京慈善主要有四种。

首先是施粥,皇家有6大粥厂,分南西北中四城,加上海甸(今称海淀)挂甲屯、宣武门内悦生堂,每年阴历10月15日至12月15日,从下午2点到3点,每人一勺,最多施完300石粟米,手续繁琐,队伍拥挤,但颇有一些养猫狗的人冒充穷汉来骗粥。民间粥厂从阴历10月到来年3月,时间略长。

其次是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即流栖所,皇家共设五处,最大的在功德林,有60多间房,冬天给生火,有时还会给予医疗、服装。

第三是育婴堂,专门收养孤儿,在广渠门内,官家每年经费800两白银,并240石粟米,男孩官家负责教育,女孩长大后任其婚嫁,但夫家须向育婴堂支付全部抚养费用,从投入看,育婴堂惠及的人群少而又少。

第四是施与,根据具体情况,给穷人施衣、施药、施棺材,但施衣常被无赖骗走变卖,因此皇家施衣都染成固定颜色,当铺不收,至于施棺材,质量均极差,只值二三两白银。

同类推荐
  • 文明的故事

    文明的故事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文化海原

    文化海原

    海原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大县,是“西海固”的主要成员,虽然贫穷落后,但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菜园遗存”向世人宣告:华夏远古文明的火光曾照耀过海原的山山水水。众所周知,以六盘山为代表的陇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身处陇中山地的海原得天独厚,深受陇山文化的熏陶与养育。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共生共荣,交相辉映。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 宜兴历史上的今天

    宜兴历史上的今天

    古老而年轻的宜兴,位于江苏省的最南端,距沪宁杭三大都市各约160千米,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2038平方千米上的世代宜兴人,写就了令人称奇的华美篇章。在百万宜兴人豪迈地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市档案局编纂出版了《宜兴历史上的今天》一书,这对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激励斗志、开拓创新,创造宜兴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很大裨益。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茶道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茶道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器皿、烤煮方法、饮用习俗以及产地等。
热门推荐
  • 青琊

    青琊

    故事需要人倾听,故事的背景离奇古怪,然而谁又是故事的主人,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这一个个故事……
  • 旭灵师

    旭灵师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现代男子灵魂穿越来到民国时代,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一个叫二少爷旭灵的煞子,传承家族,不得不上山求道,调查家族吏,捉妖破悬的故事经历,
  • 何爷霸宠:重生豪门甜妻

    何爷霸宠:重生豪门甜妻

    重生前,穆千兰以为自己只是何承泽的玩具,被陷害葬身火海后她发誓如果重活一世一定要躲他远远的。然后她真的重生了……只是愿望没实现。穆千兰又跟何承泽扯在了一起,只是这一世……他怎么跟自己闪恋还闪婚?深情款款的样子,真是记忆中的何承泽吗?
  • 持诵准提真言法要

    持诵准提真言法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斗的原由

    战斗的原由

    何为战斗?并不是是指文学上的切磋,也不是指武力上的撞击。而是追随之物的碰撞。有人为了守护,有人则为了毁灭;有人为了未来,有人为了过去;有人为了英雄,有人为了钱财;有人为了想念,有人则为了杀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寂天涯之月白石

    寂天涯之月白石

    数年前的一场奇案,让苏家的贵公子,神秘的先生,冲动的捕快,好吃的小和尚凑在一起。世事如棋,不到最后的那一刻,安敢妄言胜负兴衰!
  • exo信任

    exo信任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信任的恋人之间更需要信任你若不信我又何必给我希望,又给我沉重的打击像我在失望中自生自灭。你们何必要这样我恨你们为了爱情这样沐清清什么都干得出来。
  • 愿松等雨

    愿松等雨

    去年五月份的时候,我为了忘记一些事情,辞了工作,去看了看武当,爬了一夜华山,走过西安,路过成都,途径丽江大理之后,最终停留在上海,继续我的平凡生活,然而,我并没有遇见想遇见的人,没有忘记想忘记的事,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是一年后,我重新踏上旅程,一路向西,在梦中,总会看见一个女孩,一个可以让我忘记一切的女孩,当梦醒的一刻,我非常失落,几日之后,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愿松等雨。
  • 灯火

    灯火

    《灯火》主要的文学体裁是诗。诗更加图像化、抽象化、私人化,但同时可以阐述更广阔的内容与主题。本书分为八章,每一章讲述了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日子”记录生活点滴,“春日大雪”描绘四季变迁;“苦茶”是旅行见闻,“课间”包含了学校生活;“灯火”写了家庭亲情,“写字”则是欣赏艺术作品后的感悟。比较特殊的是最后两章:“我不知道生活将怎样继续”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困惑时刻,并时时激励自己,勇敢迎接新的挑战;“回答”则囊括了作者对于存在、死亡、生命、幸福等宏大命题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