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扭曲自己的想法和人格还怎么可能去使他人变得正直呢?而在现代,我们的辩手在论辩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手,同时也应该学会在说服过程中巧妙设法,让对方自露破绽,从而获得辩论的成功。
【经典今解】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劈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陈代为孟子所出的是一个以退为进,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寻”,先压抑自己的想法,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抓住机会,实现抱负,伸展开来,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陈代所说的办法其实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早有提出。就是先顺着诸侯们的喜好来,避免冲突,然后再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机,循序渐进地实施自己的思想主张。而孟子却不以为然,他坚持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孟子巧妙设法,用猎场管理员和王良为范例,生动地说明了作为一名君子在立身出处上不能趋炎附势的道理。最后指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扭曲自己的想法和人格还怎么可能去使他人变得正直呢?这个观点和他的前辈孔子不谋而合。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自己都不够正直,怎么可能使别人学会正直呢?
由此可知,虽然孔、孟二人都非常倡导通权达变的思想,但在立身处世的出处方面,却不容苟且,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原则问题。
也许就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使得他们的学说不能广为当世所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了这个原则,孔孟学说才能在后世流传、千年不衰,使他们本身也成为圣人、亚圣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否还是有必要考虑考虑自己的“出处”问题呢?答案是有。不光是我们生活中的择业还是找对象,就连在我们的论辩过程中,都要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如果辩手一味地附和、顺从对手的思路和观点只会沦为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失败局面。但只会生硬刚直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同样不可取。一位优秀的辩手应该巧妙设法,让对手自己露出破绽,一击制胜。
【古为今用】
方法1:巧用激将,刺激对手
激将法是一种“心理攻势”,目的在于激发出对手内心的情感需求,进而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行为冲动。在论辩中,辩手可以巧用激将法,借用某些言行有目的地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相应的潜在情感,引起对方的情绪波动、心态变化,再将这波动和变化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引导。
具体来说,激将法可以通过故意贬低对方,激发对方好胜心,产生冲动行为,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在三国时期,张飞性格暴躁,军师诸葛亮常常针对这点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就故意贬低他的能力,说他担当不了此任,又或者说他喜欢贪杯容易酒后误事,激起张飞的好胜心和责任感,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斗志和勇气,杜绝轻敌思想。
有一次,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只有张飞、赵云二人能够对付马超。当时赵云在外领兵,只剩张飞在营内。张飞即刻请命作战,诸葛亮却故意无视,直接对刘备说:“马超有勇有谋,实难对付,除非调来正在荆州的关羽。”
张飞立刻拍胸脯说:“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区区一个马超!”
诸葛亮不以为然地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底细。不然你怎能安然无事?天下人皆知马超英勇无比,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依我看就是云长也未必能战胜他。”
张飞一听,更不服气了,激动地说:“我现在就出发,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诸葛亮见张飞中了激将法,才顺势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后来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整整打一天一夜,虽然未分胜负,却狠挫了马超的锐气,最后马超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苏洵的《谏论》曾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有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文中所提的“激怒之”,就是指激将法,即通过语言激发对方的感情。通常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感情驱使下完成,而激将法就是控制和调节人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通过运用这一说辩谋略而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
在曼图亚战役初期,拿破仑的两团法军表现出畏敌的情绪,并在惊慌之中失守阵地。拿破仑亲自前往驻地,命令参谋长:“你马上在这两个团的团旗上写上‘他们不再属于意大利方面军了’(当时拿破仑统领的法军叫意大利方面军)。”士兵们面对这一耻辱,羞愧难当,纷纷恳求拿破仑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果然在后来的战役中,这两团法军英勇杀敌,一雪前耻,为整个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拿破仑责令其弱而激其勇,斥其愚而激其智,充分展现了激将法积极作用。
激将法在实践运用中,有各种的形式,下面介绍三种。
一、以赞美激发上进心
在论辩中,辩手通过恰如其分地赞赏或给予充分信任的方式,对对手做出肯定性的评价,以达到催人上进、激人奋发的论辩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举行记者招待会,对在场的所有新闻记者说:“先生们,我知道你们都想知道我们下一次的攻击目标在哪里。现在,我就把这项军事秘密向你们公开,七月初,我们将进攻意大利,巴顿将军进攻南部海滩,蒙哥马利将军进攻东部海滩。”
记者会现场一片哗然,大家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做。其中一名记者忍不住问道:“将军,如果这个绝密消息被我们泄漏出去的话,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艾森豪威尔点了点头,不慌不忙地说:“当然,德国情报机关是非常敏感的。只要你们在报道中稍微露出一点口风,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战役。但是,我们不打算审查你们的稿件,这完全靠你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来报道吧。”
艾森豪威尔展现了对记者的充分信任,不但公布了军事机密还承诺不审查记者们的稿件,从而激发了记者们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结果这次军事行动没有走漏一点风声。
二、以贬低激起斗志
和赞美相反的是贬低。辩手可以采取言语贬低对方,故意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感觉到被歧视、侮辱,进而引发对方勃然奋起、顽强抗争的奋发力的一种方法。
三国时期,为了联吴抗曹,诸葛亮和鲁肃来到吴国求见周瑜。
鲁肃张口对周瑜说:“今曹操驱众南侵,是战是和我主公不能决断,特来听听将军的意见。”
善弄权术的周瑜得知他们二人来意后,为了刺激孔明求救于他,故意说:“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遗使纳降。”
憨厚老实的鲁肃不疑有他,愕然地说:“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异之于他?伯符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卫国家,为泰江之靠,奈何从懦夫之义耶?”
周瑜狡猾地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
鲁肃激动地猛摇头说:“万万不可?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未必便能得志。”
二人互相争辩许久,孔明在旁看出周瑜用意,于是袖手冷笑。
周瑜见状忍不住问:“先生何故哂笑?”孔明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呢。”
老实人鲁肃哪里明白诸葛亮是随着周瑜的激将而反激将呢,急忙说:“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呢?”孔明说:“公瑾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说:“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我有同心。”其实,孔明说“合理”言不由衷,周瑜“同心”又何尝不是故作姿态呢,两人心中计谋诡谲。鲁肃不明真相,憨直地问诸葛亮:“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于对敌。今数人皆曹操所灭,天下无人了。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又有什么可惜?”
诸葛亮这番话明褒暗贬,表面是夸周瑜识时务,实际是故意贬低周瑜无用兵之能,无法抵挡曹兵,句句刺中周瑜年轻气盛心理,可谓一激周瑜。但周瑜还没做出反应,鲁肃却大怒曰:“你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吗?”
孔明无视鲁肃,转对周瑜说:“我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士献印,亦不需亲自渡江,只须遗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若得此二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诸葛亮故意不说这二人是谁,诱使周瑜主动来问。周瑜果然忍不住好奇问道:“用何二人,可退曹兵?”孔明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树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而曹操得之,必大喜而去。”诸葛亮继续卖关子,只强调这两人对江东无关紧要,引诱周瑜再问,为二激周瑜蓄势。
周瑜果然又问:“果用何人?”
孔明见周瑜已步入自己的圈套,便说:“我居隆中时,即闻曹操在障河新造了一台,叫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寄其中。曹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女大乔,次女二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领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他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回去。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孔明明知大乔已是周瑜的主子之嫂,小乔早作周瑜之妻。却故意在周瑜面前提起曹操两愿。“一愿”以势压周瑜:指出曹操称霸天下的野心。周瑜如果自认无能抵抗曹操,只得忍受此辱,献妻投降,以保全自己。“二愿”以情羞周瑜。如果要让曹操称心满意,就只能让周郎备受屈辱?孔明言辞尖刻,二激周瑜。
周瑜闻此言已是怒火中烧,但仍然强行克制,未形于色,问孔明:“曹操欲得二乔,有何验证?”孔明胸有成竹地说:“曹操幼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欣赏其文采,命他作一赋,名叫《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只说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周瑜听后谨慎地再次核实;“此赋你能记否?”孔明悠哉说;“我欣赏其文华美,随便记了一下。”周瑜急切地再三核实:“试请一诵。”孔明见周瑜中计,即诵《铜雀台赋》。赋中有一句“连二桥于东西分,若长空之锁殊。”本意是说连接东西两条飞桥像一道彩虹。古代姓乔的“乔”本写作“桥”,后来才写作“乔”。因而孔明偷换两句,曲解两字,将“二桥”变为“二乔”。将这句借作曹操企图夺取孙策和周瑜之妻的证据。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再也坐不住了,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孔明三激周瑜,终使周瑜忍无可忍,不得不怒。在周瑜盛怒之时,孔明故作无知说:“过去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你为何怜惜民间二女呢?”
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周瑜之妻也。”孔明假装惊恐道:“我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周瑜兀自气愤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向破曹贼。”
孔明三激周瑜,先明褒暗贬刺伤周瑜的自尊心,再提曹操两愿羞辱周瑜,引起他的愤怒、恐惧,最后一首故意曲解的《铜雀台赋》成功挑起周瑜的抗曹激情。
三、巧装无知卸心防
当辩手在论辩过程中发现正面攻击或软硬兼施不能奏效时,可以巧用设愚激将法,有技巧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以刺激对方的“自尊”,诱导对方的言行按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
有一次,英国陆军反间谍部队的高级军官伯尼·费德曼不幸被德军抓获。德军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都无法获得情。于是他们把费德曼送到德国的一所初级间谍学校去,故意让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当教官教这位高级军官怎么当间谍,在一窍不通的“老师”面前,费德曼开始是嗤之以鼻,尔后是忍无可忍,三番两次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在这过程中,德军轻松掌握了美英的谍报情况。
当德军对伯尼·费德曼正面攻击和软硬兼施都毫无成效时,狡诈地使用了心理战术,刺激伯尼的自尊和身为专业人士的骄傲,最终,使得他解除心防,在不知不觉中泄漏了谍报机密。
激将法作为一种很有力的论辩技法,在使用时要审时度势,仔细观察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无目的无策略的盲目使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方法2:学会倾听,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