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什么?性格与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寻找着答案。认识不同,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玄之又玄,神秘莫测。这无疑给性格罩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从本质上认识,性格并不神秘。它是在人的生理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内在因素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所逐步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网络和行为习惯。在心理学教科书上,通常把性格看做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心理风格和不同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世也有不同的比较稳固的态度特征。比如,有的人沉静,有的人热烈;有的人喜欢饶舌,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执拗而自负,有的人羞怯而缺乏自信;有的人刚强勇敢,有的人则软弱懦怯;有的人脾气急躁,有的人却慢条斯理。诸如此类的差异,都是人们不同的性格表现。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良好的性格伴随孩子的一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资本。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父母的天职,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孩子健康的品格来自家庭教育,良好的个性需要从小培养。懦弱或坚强,羞怯或开朗,任性或理性,都不是天生的性格。只要父母倾注自己的心血和爱,孩子都会变成性格健康的人。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就像命运可以改变一样。孩子的完善性格可以培养,可以塑造。身为父母,不要把过错推到天性上,不要让坏习惯影响孩子的终生。
妙招1.改变内向性格,让孩子变得主动热情
性格的形成从幼年时期开始。每一种性格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过分冷漠和孤僻绝不是孩子正常的表现,父母对此不可忽视。
不肯主动讲话的孩子,他们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但是,这些孩子内心又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进行心灵的碰撞,触动孩子的心弦,让孩子主动把心事说出来。
有一位母亲,她通过生活中的一件细微的事情,开启了女儿的心扉,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下面是她介绍的事情经过:
女儿属于内向、敏感型的孩子,平时“很闷”,话也很少。我呢,也没意识到要听听她的心里话。女孩子话少一点是她天生的性格,会有啥心事啊?
一次,我朋友送给我两张电影票,是《泰坦尼克号》,我就带女儿去看了。当电影放到船要沉下去,女主人公冻成冰人时,我听到她在悲悲戚戚地哭。回去的路上,她好像话特别多,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为啥她(女主角)冻成冰人了,人家都死了,她却活了下来?”我告诉她,这是一种爱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发40℃的高烧,你爸爸又不在家,我就硬撑着起来帮你烧饭,因为我是你妈妈呀,我怕你饿着,这也是一种爱呀!她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一副很激动的样子,一下子依偎到我的怀里。
本来,我以为孩子内向,我们话少很正常,但经过那件事,我才发现她原来话蛮多的,只是我们没有引导她,没有找到她感兴趣的话题。后来,她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有意识地让她讲讲学校里的事和学习上的困难等等,或在每晚睡觉前,给她讲讲故事,讨论讨论故事里的内容等。时间一长,女儿每天回来就与我说个不停,碰到原先她根本不会讲的事,她也会凑在我的耳旁讲给我听。我真的很开心,女儿好像跟我越来越亲,人也活泼多了,连老师也讲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想想,那次带她去看了场电影,无意中让我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不然,这孩子一直这么内向、拘谨,将来怎么闯荡世界呢?
怎样纠正孩子不肯主动讲话的习惯呢?下面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1)找准孩子不肯讲话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些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不肯主动讲话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天生性格孤僻,好独处,不喜与人交往;父母、孩子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沟”。父母经常看不惯孩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横加干涉,孩子很反感,因而用沉默表示反抗;孩子学习竞争压力大,紧张学习之后,需要独处,自我调整,而不愿说过多的话。因此,父母应该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家长千万不要用粗鲁、蛮横的态度对待孩子,而要和颜悦色地引导孩子主动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2)为孩子挑选一些特别有趣的玩具
许多惯性玩具和声控玩具,可以改变孩子过分内向的性格。这些玩具一般很好玩儿,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追逐这些玩具,或者被这些玩具弄得捧腹大笑。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乐观、开朗和自信。
(3)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公众场合
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让孩子能适应陌生的环境。指导孩子在公开场合应该注意什么礼节,怎样和他人打招呼,和他人聊天等。当然,孩子毕竟阅历比较浅,很难像大人那样在公开场合应付自如,相反,孩子们大都害怕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那样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因此,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在公开场合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自闭性格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不可忽视这一问题。
妙招2.改变羞怯畏缩性格,使孩子大方活泼
羞怯是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回应,如果持续过久就会形成社交焦虑障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才能发挥。对孩子的羞怯畏缩,家长应予以关注。
据沈阳市教育部门对某中学初三年级四个班,共计195个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其中有27人有羞怯心理,占14%。从这个比例中看出,学生的羞怯心理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么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
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学生在一起玩、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由父母或他人陪伴、不敢单独外出、怕见陌生人、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等等,甚至有时连当众说活的勇气都没有。但有的时候,羞怯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出人意料的举动。如:有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总爱一个人单独活动,但他有时还欺负其他同学。一直到了上初二时他的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很羞怯的,他的一时的好强逞能,只不过是暂时对羞怯的一种掩饰罢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甚至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
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种不自信。孩子体弱多病或有某种遭遇和创伤,在生活中心理曾受到过某种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甚至棍棒交加、被人奚落耻笑等使他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畏畏缩缩,易于羞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一个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许多心理障碍,带给孩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有羞怯行为的孩子,有时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羞怯情绪,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感染。再者对孩子经常责备、打骂甚至棍棒交加,夫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骂,甚至离异,会使孩子缺乏温暖、依靠、交流和亲情的爱抚,孩子从小就觉得不如别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必然会形成羞怯自卑的心理。
羞怯孩子往往采用一种消极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但孩子一旦产生心理上的长期恐惧,就会形成社交恐惧症,惧怕别人负面的评价,惧怕无法面对社会。害羞的孩子大多逃避社交场合,很少主动与人相交。害羞可能会变成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和自尊心的形成,也减低心理适应的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及难交朋友,他们的确需要帮助。
很多孩子害羞,是因为自小受到成人灌输的观念影响。有些孩子只是比较含蓄,但若父母不断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再加上亲戚朋友和学校同学不断议论,结果,使他真的变成一个畏缩害羞的孩子。
作为家长,应进行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提供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没有毫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是否给他机会表达他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否滥用权力,过度严厉?因为严厉之中会忽略了情感与关怀。孩子过分依赖的成因是忽视和粗暴。
不重视情感、粗心大意、不负责任与拒绝,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行为。依赖的行为很多时候与羞怯有关。
假如害羞是一种畏人症,家长应如何消除孩子对人的恐惧呢?
(1)建立孩子对别人的信任
父母应该信任孩子,他愈被信任,就愈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学得信任,他也很难真正信任别人,这也是羞怯的成因。
(2)锻炼孩子多与人交往
如果孩子害羞是因为从小没有社交机会,父母就应当特别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不妨领孩子到亲友家中,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人,主要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起初适合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锻炼他,此外,应避免高度竞争的商业化环境;多让孩子经历被别人接纳的经验,这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在社交上继续进步。
(3)教会孩子自信
西方的家长在鼓励孩子时,“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惜的;而中国的师长感到这些词语可能有些“夸张”。西方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是样样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人勇气和自信。由于羞怯的本质是一种不自信,父母平时要多给孩子以鼓励,让孩子得到肯定和表扬,对胆怯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本身就感到自卑,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结果总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会把事情办得很好。
如果家长注意引导孩子经常为他自己的成绩而自我激励,不断帮助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心,孩子就会克服和摆脱羞怯心理。
羞怯就是一种不自信,不自信就会丧失勇气,没有勇气何来成功。帮助孩子摆脱羞怯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妙招3.克服不合群性格,让孩子不做单飞燕
不合群的孩子内心中常常是极其痛苦的,父母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而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某小学的校园内,有一群孩子在跳皮筋,他们蹦蹦跳跳,可开心啦,但是旁边却站了一个好像与他们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在一旁很认真地看着那些孩子尽情玩乐,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加入那些孩子的队伍中,可是那些孩子却没接纳他。
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孩子因性格等原因而被同伴排斥。被同伴排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些不合群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而且,因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对社会和自己的不合理看法,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心理的承受力差,甚至走向极端。
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的孩子更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知道宽容和谦让,有的甚至不会应酬平常的人际往来,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还会造成社会适应困难。
不合群的习惯将使孩子性格异化,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害的。父母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为什么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呢?一般来说,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段时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长时间内被拒绝。
那么,怎样让孩子合群,顺利融入团体中呢?以下是一些家长可以采用的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培养合群的意识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个大课堂,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2)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
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等,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其他人,同时,应该交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方法。
(3)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美德
如果孩子不合群,父母更应注意培养他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让孩子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美德能被其他孩子所喜欢,进而被接纳为团体中的一员。
妙招4.改掉爱哭的性格,让孩子坚强起来
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娇惯等原因,动不动就哭,为一点小事就哭个没完,往往搞得父母、长辈手足无措、心烦意乱。
爱哭是一种不良习惯,它像软化剂一样侵蚀孩子的自信,是懦弱性格的具体表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应下功夫纠正孩子爱哭的毛病,让孩子勇敢坚强起来。
王艳花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可动不动就哭着找妈妈。妈妈一问,不是因为小朋友抱了她玩的皮球,就是在玩闹中被小朋友碰了一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王艳花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哭,妈妈也不敢多说她什么,只好哄她,然而一遇上事,王艳花仍然爱哭。为此,王艳花的妈妈很烦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孩子爱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性格懦弱、敏感。只要别人对他稍有恶意即能感受到;因为害怕所以很容易就哭起来,企图以哭来阻止别人对他的伤害。
二是缺乏自信,对任何事都觉得困难。尤其是父母、师长鼓励他学习的事物,总是战战兢兢,害怕做不来,不敢尝试。一开始学习就先哭起来,这是害怕失败的象征。
三是以眼泪作为武器,来抵御父母对他的要求。例如妈妈要他立即停止看电视时他就大哭起来,企图阻止妈妈的行动。如果妈妈因此而改变主意迁就他的话,以后哭就成了他的武器,用以威吓大人。反之,当孩子对父母有所要求而受到拒绝时,也以哭威胁,以迫使父母答应所求。这两种情况,尤其是曾被以往的经验证实是有效的,就更会被屡次使用。在公众场所或有亲友在场时,这种情况会更加厉害。
四是身体上受了一些损伤或生病感到痛楚而引起哭泣。
五是为了阻止父母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例如妈妈要把他留在家里,单独外出。
哭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家长要引导孩子改掉爱哭的毛病,勇敢地挑战人生。
要改正孩子爱哭的习惯,就要让他知道哭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1)不要对孩子的哭太敏感
不要一听见孩子的哭声就紧张地回应他,应要他先停止哭泣,把问题说出来。训练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声来表达不满,同时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去安定情绪。一个哭得正凶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应先清楚地把话说完,然后静静陪在一旁,等他平静下来,不要催促或表现得不耐烦。
(2)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平时父母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认真回答,让他们可以学习以语言来表达意见,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3)不因孩子哭就马上妥协
当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来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否则,他们会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来要求父母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东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地哭,父母应立即走开,不要理会他。
父母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闹让步,而要让他知道哭并不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哭,或许还有机会得到想要的。
(4)告诉孩子哭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年龄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释动辄哭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想方法去解决。例如,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
(5)让孩子向不爱哭的孩子学习
称赞一些他认识的不爱哭泣的孩子,并鼓励他向这些孩子学习。偶有不如意而没有哭的话,就夸赞他进步了,给他一些口头称赞、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等。
如果父母能坚持以上的方法,不向孩子的哭闹行为让步,他将会停止以哭来威胁你。对于因为缺乏自信或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须多给他鼓励,让他尝试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不要凡事都要求帮忙;虽然做不好,也鼓励他再试,失败了,教他先不要哭,静下来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比较好。问问他:“妈妈(爸爸)也一起帮忙好吗?”得到认同后,母(父)子一起把问题处理好,再与他一起检讨这件事。懦弱的孩子,大半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所以必须多给孩子自己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代他去做;还要让他多与其他孩于接触,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才不会凡事都感到害怕,从而慢慢地勇敢起来。
妙招5.有话好好说,莫让孩子乱发脾气
小雨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现在已经8岁了。在家里,小雨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他们不让小雨受一点委屈。在爷爷奶奶的心目中,孙女做什么事都是正确的,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
有时,小雨犯了错,爸爸妈妈会批评她,可爷爷奶奶却护着她,总说“小孩子知道什么,长大了就懂事了”。有了爷爷奶奶的庇护,小雨越来越爱乱发脾气。在家里,家长不会计较孩子的蛮横无理。但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是平等的,小雨再这样乱发脾气就不行了。小雨经常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原因就是她做什么事都随心所欲,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正玩着自己的玩具,她看到了,觉得喜欢,就马上过去抢。人家不给,两人之间就发生冲突。小雨过分要强,使她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自己被孤立于同伴之外,觉得很生气很伤心。乱发脾气的小雨认为自己做的事都是对的,在幼儿园里,她连老师的话都不听,总是顶撞老师,老师说她几句,她还委屈地哭,并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告诉爷爷”。
乱发脾气,是现在独生子女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让父母无计可施。
孩子形成了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是父母所不希望的。孩子乱发脾气会影响他获得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纠正。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父母疼爱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常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而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采用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4)奖惩矫正
当孩子固执地乱发脾气时,家长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在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的程度减轻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错误的行为会逐渐消除。
总之,父母一定要记住的就是:不要让孩子感到乱发脾气的好处,更不要急急忙忙向孩子妥协。要让孩子知道乱发脾气的孩子不会让大家喜欢,乱发脾气更不会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在乱发脾气达不到目的的过程中,就能学会自我控制,从而逐渐克服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妙招6.凡事要讲道理,让孩子别无理取闹
吕萌上小学三年级,是一个活泼好动、聪明机灵的小家伙。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她,从不拒绝她的要求,她也很会讨家人喜欢。不过,吕萌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总爱无理取闹、不讲道理。他的小脾气上来时,谁都拿他没办法。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就会大闹不止;他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们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可还是会抢小朋友的玩具……在家里,吕萌经常把爷爷当马骑,如果爷爷说腰疼不答应,吕萌便放声大哭,爷爷只好趴在地上让他骑。
有一次,吕萌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玩游戏,起先还玩得很好,但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师急忙跑过去,把他抱起来,要去看医生。可他却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老师,你打电话把我妈妈叫来,快点,我就要疼死了。”老师拗不过萌萌,只好打电话叫来吕萌妈妈。当妈妈接到电话,风风火火地跑来以后,吕萌却呵呵地笑起来:“我根本没事,我是骗你们的,我的肚子一点都不疼,我只是有点想妈妈了。”听了吕萌的话,妈妈和老师都感到无可奈何。
像吕萌这样爱无理取闹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也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理取闹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一种表现。自制力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自制力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当今独生子女经常会无理取闹的原因主要是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几乎生下来就会察言观色,看护人最初的无条件妥协是造成孩子无理取闹的起始原因;加上祖父母的溺爱和袒护,更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
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种种“越轨”行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父母怎样才能纠正孩子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呢?
(1)坚决制止孩子的不礼貌和不良行为
家长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既是友善随和的,同时,又是有权制止他们的无理取闹行为的。家长不能一贯纵容孩子,这样孩子将不会有满足感。适当地拒绝孩子,会使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时,要讲道理,不能为所欲为。宠坏了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会感到幸福,一旦他们进入社会,肯定会感到与他人格格不入,他们会发现没有人愿意与自己相处,因为别人都不喜欢他无理取闹,自私自利。家长若坚持一贯要求,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2)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父母在纠正孩子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孩子了解行为准则的意义,他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自觉地去控制自己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而家长简单的训斥与体罚是不能起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作用的。
(3)适当地剥夺孩子的物质条件
丰富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拣四。经常会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因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会有利于改正孩子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比如,吃东西的时候给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意吃就挨饿;不该买的玩具一定不给买,孩子怎么闹也不答应。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4)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
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般发生在家长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尽管家长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哭闹,一定不要妥协。过一会儿,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就会停止。如果家长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逐渐改掉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
(5)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特别善于模仿,情绪极易受感染。因此,家长可利用生活中、电视中以及故事中的“好孩子”形象来教育孩子,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明白懂事的孩子让人喜欢,而无理取闹的孩子让人讨厌,使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6)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因为情绪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幼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髓鞘尚未完善,表现为兴奋比较容易泛化,兴奋强于抑制,反应不精确,所以外界较小的刺激都极易引起儿童的兴奋而难以自制。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感觉系统,使他们的情绪发展与心理素质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