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原文】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
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注释】
主:统率,掌管。
揽:争取,获取。
禄:俸禄。
通:明白,相通。
与众同好:与众人同心。
靡:无,没有。
与众同恶:与众人共同仇恨。
倾:倾覆。
治国安家:即国治家安。
得人:得到人心。
失人:失去人心。
含气之类:这里指所有的人。
咸:所有。
【译文】
统率将领的方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明白自己的意志。这样,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没有不成功的;与众人共同仇恨敌人,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所有的人,都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简析】
本节为《上略》之开篇之作,作者从战略的高度诠释治国的根本在于尽揽天下英雄之心。揽得天下英雄之心,也就集结了天下的精英力量。同时也强调要通志于众,要众人明白自己的意愿和目标。要善于与众人沟通,让众人理解自己,从而得到众人的支持。而失去众心,也就失去了治国的中坚。志同道合,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君臣同好恶,才能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实现宏图大治。因此,对君主而言,收揽英雄之心,通志于众,对于国家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例文】
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汉高祖刘邦本是布衣,削平群雄,占有天下,前后不过八九年时间。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上,询问群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大臣们当然说圣王英明,贤德所至。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由此,刘邦的善于识人用人可见一斑。
留侯张良出身豪门,其先本为韩人,秦始皇灭韩后,曾挟亡国之恨刺杀秦王。事败后改名换姓,逃匿于下邳。灭秦后,张良劝刘邦以天下为重,勿贪财色之乐。继而通过项伯缓解刘项矛盾,从容斡旋于鸿门宴,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后又以财物贿赂项伯,为刘邦得到汉中肥沃之地。
萧何,与刘邦曾同为沛县官吏,通晓律阳令,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刘邦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朝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和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萧何见识非同寻常,刘邦攻陷咸阳后,只有萧何关注那些秦朝所留的法律、图画、书籍等。刘邦率兵东进,最终击败项羽,关键是萧何留守关中,及时地为刘邦输送物资和部队。
韩信本是布衣,曾求食于漂母,还受过胯下之辱。后与萧何相识,被萧何视为奇才,终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剖析天下形势,陈说刘、项短长,为刘邦定下东征方略;收集彭城之战后大败而归的汉军余部,得以重振旗鼓,使刘邦成功阻击了楚国追兵。他断然拒绝项羽使臣及部下谋士劝其三分天下的建议,在垓下之战,指挥汉军聚歼楚军,令项羽兵败自刎。
项羽的失败与不信任谋士范增有着重要关系。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时,刘邦的势力还远不及项羽,范增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没有采纳。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在宴会上定下暗杀之计。范增多次向项羽递眼色,暗示项羽,要项羽下决心趁此机会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终于没有忍心下手。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在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范增于是离开了项羽,而项羽也在其后兵败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