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清泉、微风和花香,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奢侈品。而被这些奢侈品所包裹的正是人类灿烂的杰作——佛寺,那幅“深山藏古寺”的画面历经千年而会时常浮现眼前,正是因为它们不仅拥有人们所想往的奢侈品,而且拥有人们渴望了解的那部分宗教文化,希望它的奥妙与神秘,亦从山涧林间传送出来,让那个“云深不知处”的佳境抛开昔日的面纱,展示真实的自我风采。佛寺的扉页到了翻开的时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领略这部线装图书吧。
在隋代诸多的佛寺中,以长安城靖善坊内的大兴善寺最为有名。它是隋文帝杨坚敕令在原来北周明帝所建的陟岵寺和晋武时创建的遵善寺两座佛寺基础上增修扩建的国寺。寺院的名称取自隋国都大兴城的“大兴”二字和遵善寺所在位置靖善坊的“善”字。隋文帝兴建大兴善寺的原因是为了复兴佛教。
据中外考古学家们的实地勘察以及对史籍记载的研究,大兴善寺的规模几乎占据了整个靖善坊,达到26万多平方米。唐代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慧常传》中说:“兴善大殿铺基十亩,棂窗高大,非卒摇鼓。”《长安志》卷七也说其“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寺中的僧众约有千余人。这样大面积的佛寺只有大兴城西南隅和平坊的禅定寺和永宁坊的大禅定寺能与之相比。但后两者的地位却远远逊于大兴善寺。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动都在大兴善寺中举行。如隋仁寿年间(601-604)奉安舍利的活动,寺僧不仅参与其中,而且奉安舍利的僧团首先是在寺中集中,然后面殿见君,以幡盖、香花、礼乐赞佛,“一切眷属人民,莫不奉行圣法”(《广弘明集》卷十七《舍利感应记》)。一旦僧众之间出现分歧,也是以大兴善寺僧侣的法度来衡量的。《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和《开元释教录》卷七《菩提登传》载,当时广州有僧人行“塔忏法”及“自扑法”,官司检查认为这些活动属于妖异行为,但僧人不服,说自己是依照《占察经》而行的法术。于是便派人前往大兴善寺向僧人们询问,僧人们亦认为这种法术与佛经所说之法不同,这样,文帝便下诏予以禁断。隋代几位著名的昭玄统(以及昭玄都都是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也都居住在大兴善寺内,如僧猛、灵裕、昙迁等。开皇七年(587),文帝召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宝镇、汲郡洪遵、太原昙迁等沙门六大德入京,并于大兴殿延见,命所司将其安置在大兴善寺中,王公宰辅冠盖相望。做为大兴善寺第一任寺主的灵藏律师,不仅仅是寺主和昭玄都,而且与隋文帝的交情很深,常常在宫中与文帝同坐,谈经论道,甚至商讨国事。可见,隋代大兴善寺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佛寺都无法相比的。
大兴善寺自建立之后就成为了译经场所。隋代的第一所国立译经馆就设置在寺中。有“开皇三大师”之称的天竺高僧阇那崛多、提黎耶舍和达摩笈多都相继在寺中担任译主,弘传密法,开创了隋代佛经翻译的高峰,共译出佛经59部278卷。
进入唐代,从太宗之后到武宗时期的近200年间,由于高宗、武后、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帝信奉佛教的缘故,大兴善寺更得到扩建。高宗总章二年(669),大兴善寺失火,佛殿被毁,高宗下令重修,佛寺的面积由此增加了20亩。代宗永泰元年(765),敕令在寺中置“方等戒坛”,这是唐代第一座方等戒坛。大历十年(775),大兴善寺寺主不空去世,敕令出内库钱于寺内建“不空三藏舍利塔”,以纪念这位“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名僧。建中二年(781),又立了“唐不空和尚碑”,记载不空和尚在大兴善寺的活动情况(该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宪宗元和四年(809),寺内建了一座转轮藏经殿,用以贮藏经书,殿的形制仿照印度而来。穆宗长庆年间(821-824),曾在春明门里离皇宫不远处建造了一幢“天王阁”,到文宗大和二年(828),敕令将这座大阁迁往大兴善寺内,同时在寺内还建造了一座“大士阁”,用以供奉观音大士。
除了这些主体建筑外,寺中还有许多院落,其间隔墙相连。如翻经院、灌顶道场、禅院、行香院、僧房等。翻经院是寺中最早的建筑之一,是专为佛经的翻译而设置的。灌顶道场是肃宗乾元元年(758)敕令修建的。该道场开创了一代灌顶之风。灌顶之法原为古印度国王即位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将四大海之水由国师灌于国王头顶,表示寿命长远,国家昌盛,权力无限。行香院则是专供达官贵人烧香拜佛的场所。禅院是禅宗僧人的住所。
唐代的大兴善寺同样是长安佛教的译经中心,与玄奘法师主持的慈恩寺和义净主持的荐福寺共同成为长安佛经三大译场,吸引着众多的译经名僧。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印度僧人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和不空(705-774)不仅在此译出了密宗经典500多部,而且还弘传密法,被称为“开元三大士”,使大兴善寺成为汉地密宗的祖庭。
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请奏搜访梵文经夹加以修补,并由他翻译传授。得到肃宗敕许后,将长安慈恩寺、荐福寺,东京圣善寺、长寿寺等,以及各县的舍寺、村坊凡旧有玄奘、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带来的梵夹都集中起来。这是唐代梵夹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后来唐武宗灭法,大兴善寺被毁,大批梵夹也就损失了。这使得汉地密宗从此衰落下去。
汉地密宗密法有“金刚界”和“胎藏界”之分。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法王大日如来所幻现的,其智慧如金刚,可以推翻一切烦恼,称“金刚界”,以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为代表,根本经典是《金刚顶经》。另一方面,大日如来的理性如胎儿在母体,如莲花种子在莲花,称“胎藏界”,以善无畏及其弟子一行为代表,根本经典为《大日经》。金、胎二界在中国的传承,以金刚界为盛。仅不空译出的经典就达77部,120余卷,他们将大乘佛教的繁琐理论运用在简化通俗的诵咒祈祷方面,认为将口诵真言(语言)、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结合,就可即身成佛。
大兴善寺虽是密宗祖庭,但其他宗派来此挂单的僧人也很多,为了互不相扰,寺中特辟专院以供其居住已经成为该寺以及唐代一些大寺院的惯例。
另外,寺中还有著名画家吴道子、尹琳、梁洽、刘焉等的壁画和大量的雕塑作品。
唐武宗“会昌法难”时,长安佛寺除慈恩、荐福、西明、庄严四寺外,其余均遭毁坏。大兴善寺的建筑或被拆毁,或被挪为它用;铜佛像被销毁铸成了货币,铁佛也被砸碎;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遭到致命打击。虽然武宗以后又经过宣宗、懿宗等几位皇帝的修复,但仍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大兴善寺现在的位置在西安市南郊小寨兴善寺西街。是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佛寺座北朝南,殿堂楼阁按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楼、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唐转法轮殿遗址、观音殿和法堂。这些殿宇有新建的,如天王殿,也有的是在明清所建殿宇的基础上修缮的。1990年8月,还将原位于小寨西路东段的一座清代五层楼阁式砖塔迁建于寺内。塔额砖雕“普同塔”三字,各层每面均辟龛,内置菩萨像。高耸的佛塔与庄严的佛殿相应成趣。
虽然大兴善寺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喧闹非凡,但是一当踏入山门,翠鸟的鸣叫,蝉虫的欢歌便会陪伴着袅袅的香火,描绘出一幅“佛阁高云外,僧房静月中”的脱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