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47000000016

第16章 素质教育做人为本(6)

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信赖关系,不仅不会达到父母教育的效果,而且必然还会毁掉孩子。如前边列举的批评孩子的例子,即使批评、即使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诸如相貌、能力等缺点,用恶语辱骂、彻底伤害孩子的人格、毁坏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当然,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会给孩子造成毁灭性打击。希望做父母的绝对不可以说“反正你也成不了有用的人”这类否定孩子未来的话。例如,当有了解不良少年男女的内心想法时,便多半具有被父母抛弃了强烈的挫折感。我曾听说他们对父母说:“反正你是不会成为有用的孩子”的话很反感,这是使他们成为不良少年的起因。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话,好与坏都会成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说实话时,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应说“现在就看你的努力了,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用这样的话表示孩子将来会有发展前途,这也是对孩子表示信任,也是父母所应做的。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把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算错了的试卷带回家给妈妈看。一般情况下,妈妈会略带责备地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题都算错了”。然而,更有的母亲急于想激励孩子奋发读书,就说“你简直像一年级的学生”或“你是一年的学生吧?”这是故意羞辱孩子。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孩子,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未来,对其所造成的冲击都决不会小。特别是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由于父母的话对孩子绝对有影响,即使没有马上出现做坏事的具体行动,其负面影响也很大。

有位日本老人有一个48岁的长子和一个44岁的次子,他从年轻时就非常喜欢日本将棋。他甚至希望儿子将来会成为优秀的专业棋手,这就可以想像他为此下了多大的精力。大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时,他就开始教他下棋,可是怎么教他的大儿子也下不好。当大儿子到了4年级的某一天,他便发了火说:“你的头脑还是一年级的水平”。大儿子就说:“我不干了”,从此无论如何劝他,他再也未下过将棋。

当时,老人的小儿子还在幼儿园,这回老人改变了做法,从教小儿子的时候便不断地说:“下得好”,“你真是下棋的天才”,对于孩子来说,被说了赞誉的话心情自然不会坏。小儿子对下棋着了迷,水平日益长进,到了6年级便参加县里的大型比赛,成为高手;其后虽然没有成为专业的棋手,但在大学里担任将棋部主将。这两个孩子是兄弟,相信他们的天资不会有大的差别,但却因为父亲如此的一句话,孩子便出现了大有长进和不行两种状况。

诚然,让孩子自己与大人和高年级同学相比,会感到具有身体矮小、力量弱、没有知识……等等劣等意识。如果大人无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个劲儿地说比实际年龄更幼稚得像一年级、像婴儿等这些结论性的话,就只能增加其劣等意识,反而不能使孩子摆脱幼稚。例如,以把三年级的孩子说成“像一年级”为例来考虑,这就等于说“你在退步”,对被说了的孩子来说是很惨的话。再加上明明是三年级却说是“像一年级”,这就意味着给孩子贴上了坏的标签。父母虽然没有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你不好”、“成绩不好的孩子”的标签,使不少孩子便真的成了这种类型的孩子。本来,即使当孩子被老师或别人说:“你……不行”时,作为父母也应鼓励说:“妈决不这么认为,只要努力你肯定行,妈是相信你的”。这样无论有10个人、20个人说不好,只要父母予以鼓励,孩子会有信心去努力的。而孩子被别人给予坏的评价,如果父母加以否定,标签也就被取消了。

尽管如此,因为是父母最早予以否定评价的,对子女来说是最大的冲击,使得孩子没脸见人,当然也就失去了做事的热情,也失去了自信。如果处于此种心理状态,孩子就会停止进步,可能处在幼稚阶段徘徊不前的这种最坏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孩子受到双重伤害,即受到父母所讲的话的本身的负面效果和作为孩子最后依靠的父母讲的话的负面效果的伤害。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其实,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中国有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我们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就说女同胞吧,每当她们做了一个新的发型或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到了单位里或走在大街上,别人一个羡慕的目光,她们心里都会美滋滋的。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欣赏而来到人世间的!面子不仅对于大人来说很重要,孩子也有孩子的面子。这个面子如受到损害,也会有很多孩子感到比大人更难忍受的“耻辱”。例如,大人在小朋友面前一批评自己孩子的行动,即使父母没有这个意思,也常令孩子感到面子受到了伤害。再例如别的小朋友邀孩子出去玩时,妈妈代替孩子拒绝说“我们家孩子正在学习,以后再说”。这是最不好的。

孩子一到了小学,便想对朋友隐瞒自己处于父母支配下的状况。孩子所存在心理是欲向小朋友表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在家庭中也是受到尊重的。况且,在儿童的世界中,有“游玩比学习重要”的准则。这种准则在大人看来,有不少是非常愚蠢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则是优先从之的事。

例如,一位由城市学校转到其他地方学校的小学男生,马上就厌恶过去所喜欢的短裤,让母亲感到奇怪。后来听本人说,以前学校的男生多半穿短裤,而现在的学校谁也不穿短裤,如果他穿短裤就会“引人注意”,并对其加以嘲笑。在这一地区的孩子中,都认为“穿了短裤就不像男生”,存在这种潜在的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在朋友前面指教孩子,要求其如何做,会使小朋友产生这个孩子处于父母制约之下的印象。孩子也就没有面子。

因此,为了保全面子,有时孩子也故意不听话。何况根据父母的判断,强制性也破坏了孩子之间的独自的一套准则,这样不仅完全伤害了孩子的面子,也会给其他小朋友留下“他是不能信守伙伴之间的行为准则的无能的家伙”的印象。这样便不仅是单纯伤了面子的问题,孩子也被伙伴排斥,在损害其面向社会发展的同时,屈服于父母的孩子一切都无能为力了。

因此,没有极特殊情况,大人不要在小朋友面前指教孩子,而且要选择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提醒他说“刚才”的事注意为好,孩子也就会产生诚心诚意听取批评的心理状态。

3.夸奖的奥秘:让孩子树立必胜信心一位是大公司的部长,他五音不全,最怕唱卡拉OK。据他说,他是在小学2年级时发现自己五音不全的。那时学校要进行唱歌考试,他在家里练习时,他妈妈说:“你唱得有些走调”。这句不在意的话使他完全失去了唱歌的自信心。

就是由于这样一句话,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和上进心的话,可以说就像杀手一样。这种封杀越是出自信赖者之嘴,所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我们知道,人一受到夸奖心情确实会变好,会发挥比平时更大的能力。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这种夸奖的话有时竟具有很大的效用,而且可以说受到自己所信赖的人的夸奖,孩子就更加努力。而在这种情况时,孩子就更换了所信赖的人,即不再信赖父母。当被夸奖的期望落空时,孩子的那种失落感之大,是大人们难以想像的。

例如,有一位母亲反省说,她有一个比较小的公司,自己是一位经营业主。有一天中午,正当她收拾完要出去上班时,上小学的儿子从学校回来说“今天我测验得了100分”,并高高兴兴地把卷子拿给她看。可是她只想着怕误了处理重要工作的时间,便扫了卷子一眼说“好哇”就急急忙忙地走了。从这天以后,孩子与她接触时的态度就有些疏远,学习时也显得不用心。她觉得有些不正常,想来想去便想起了考试分数这件事。“那时我满脑子想着工作,虽然对孩子说‘好哇’,但只是敷衍的一句话。”这位母亲感到很后悔。

的确,当时孩子一定希望与母亲共享得了100分的喜悦,就是由于没有被予以重视,则不难想像孩子失去了对母亲的信赖感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虽然仅仅是无视孩子通过努力而取得的学习成果,但给孩子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很大的。

还有些原来不爱学习的孩子,当自己开始主动努力学习并主动帮助妈妈做事的时候,大人无意识地说“哎呀,真少见!”“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是刮的什么风”等,在我看来,这样的母亲决不在少数。

有个母亲和她女儿一起吃小笼包,心想教育的时机到了,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妈妈和你讲一句心里话好吗?”

女儿聆听着。

“妈妈越来越感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中,算你最笨了。”

在家长刚开始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卫着:“我才不笨呢!”因为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随着家长这些播种的不断“深入”,孩子渐渐开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长数落起自己孩子的缺点就像介绍系列产品似的,逢人就讲,不厌其烦。

直到有一天,家长说他笨,老师说他笨,左邻右舍也说他笨的时候,他就坚信自己笨了。家长终于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报应。

哈洛克所进行的著名的实验对此加以了证实。他将儿童分为控制群、赞赏群、责备群、无视群等四个组,连续五天让他们进行加减运算。第一天四个组的平均得分大体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鼓励说“只要干就能做好”的那一组成绩上升了。而其他组的平均得分几乎没有上升,到了第五天就出现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只是由于赞赏群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受重视的”结果。

父母不要不好意思夸奖孩子,即使是孩子偶然取得好成绩时,也应鼓励说“干得好”。父母如能为孩子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而真诚地感到高兴,孩子自己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情绪仍表示担心,则可以叮嘱说“你这次只是由于运气好,下次要靠实力取得好成绩”。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每个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失去信心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只有让孩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评价事情总有个优良中差之分。孩子得了“优”,父母自然要夸他一番,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得“良”“中”,夸奖是必要的,可以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旧是夸。即使很差,也要善于夸奖,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要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胆战心惊。“夸”可以使被夸者产生美好的心境,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从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人生之中会有很多失败,教育孩子学会面对失败,不怕失败,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时候,因为害怕失败而失败了,很多时候,因为不怕失败反而胜了。

害怕失败,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本来能够做的,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做不好,做不了;害怕失败,孩子心里会产生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想法,丧失尝试的动力,以至于长期处于无能的心理状态。

任何人都知道,孩子吮乳、说话、走路,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失败了多少次,可是最终却胜利了,成功了。这不是对做父母的一个最好的启示吗?

害怕失败的心理不予消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事物缄默冷淡或者不参与任何活动的习惯,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变得自闭、忧郁、阴沉,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快乐的性格和美好的人生呢?

孩子良好的行为在得到不断夸奖时,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而形成习惯。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良好行为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话可说,因此就不想夸奖。其实,孩子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的心里不会增加印象,良好的行为就慢慢停止了。

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这时父母着急了,训他,骂他,甚至打他。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产生更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往往在这些行为上的印象更深。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多加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它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我曾经对其他的孩子做过一些研究,当孩子进入少年时代,这种夸奖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一个反抗父母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方法,父母应该明确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爱、高兴、生气等,是孩子独有的,父母往往对此鞭长莫及。孩子感到高兴或生气,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自己也能控制。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打人,因此,父母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施加极大的影响。

对孩子的夸奖,应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情感。

父母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是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来的。那些说不清楚的行为,父母无法施加影响,也无法去加以控制。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哪些行为是说不清楚的行为呢?

比如:“这孩子尽做些令人最头疼的事情。”“这孩子爱欺负人。”“这孩子不负责任。”等。

哪些行为是具体的行为呢?

比如:“他打了别人的小孩。”“他在墙上画了一只动物。”等。

我们应该明白:夸奖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情感。应该夸奖具体的行为而不是“说不清楚的行为”。作为父母,主要是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夸奖。

同类推荐
  • 爱心分享你我他

    爱心分享你我他

    本书既是一套丛书,也是父母与0-6岁孩子的一次生动有趣的心灵对话。它从“开启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质”、“教会儿童生活”三个维度,按照现代儿童必须具备的12项素质和能力,为广大父母提供了一系列家庭早期教育的课程套餐,其间融汇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集聚了科研专家的教育智慧,展示了示范名园的实验成果,它以前瞻的理论,全新的视角,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游戏为家长们当好“第一任老师”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早期教育范式。
  • 育婴师妈妈的小儿日常照顾经

    育婴师妈妈的小儿日常照顾经

    本书通过宝宝的生理状况、如何喂养健康宝宝、如何科学护理宝宝、如何照顾疾病宝宝和宝宝早教的五个部分,针对0-3岁宝宝的育儿要点、身心发育过程,以及日常或疾病时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花季女孩儿阳光成长必读

    花季女孩儿阳光成长必读

    青春期是女孩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花季一般的青春让人向往。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你的生理会迅速发育,心理世界也会逐渐成熟起来,大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同时又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思考和困惑。青春期的你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环境改变,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对各方面知识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女孩子天生的细心和敏感让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注意到这些变化。你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种种变化感到焦虑,对异性同学感到害羞和好奇,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措和渴望,你有很多问题想去了解又羞于去请教别人。而这本书就是教你怎么处理这些疑虑和困惑的,帮助你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大姑娘。
  • 优秀子女是怎样炼成的

    优秀子女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分为能力篇、智慧篇、美德篇、心态篇四大部分,从孩子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举事实讲道理,诠释经典概念,教授培养妙招,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上佳之作。
  •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主要内容:今天孩子的确幸福,可是阳光下的花儿少年,也有着众多的烦恼。今天的父母的确辛苦,可是现代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明智的父母,成就孩子的未来;错误的家教,耽误孩子的前途。为了使家长付出的心血得到积极的回报,更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约请了在北京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学者,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编写了这本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家教读物。书中列举了生活与家庭中常见的十个误区,对它们逐一进行剖析,通过列举事实,透视原因,论证危害,说明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
热门推荐
  • 圣弦之城

    圣弦之城

    身负血海深仇的左源意外穿越成为银弦帝国饱受欺凌的废太子,顺带收获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冰山美女准太子妃,在与准太子妃缔弦后,意外获得圣弦皇城系统,看左源如何登基成帝,以银弦国为大本营搅动整个天弦星,皇宫、科技、军队、势力、疆土、人口、国库,左源全都要!
  • 琉璃少爷重拾爱

    琉璃少爷重拾爱

    八岁,上帝将你带给了我,从此,我无法停止对你的感情。一见钟情,如此简单。十岁,面对我的质问你冷声回复我,你不会让我与母亲好过。十二岁,你知道了我对你的心意,却只是冷嘲热讽。你说,风骚的女人她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不可能会喜欢我。十四岁,我中考前夕,你给我来了一个致命炸弹。我的妹妹居然成为你的女朋友,而你没有认出来。十五岁,我选择休学去国外疗伤,你给了我一句慢走不送。十六岁,我带着治愈好的心回归,你却在这时候要我和你在一起。从八岁到十六岁,整整八年,我没有一刻停止喜欢你。所以对不起,我无法和你在一起。你的告白,是对你自己的最大讽刺。
  • 念君小叶紫薇处

    念君小叶紫薇处

    第一次见你,便已觉得与众不同。再遇,却未曾想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我喜欢你,真的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吗?后来还会发生什么?不急,至少我们会有余生的。我喜欢你,岑宇泽,这是我青春里最大的秘密。
  • 那年,怅破的盛夏

    那年,怅破的盛夏

    我们回不去了,那个青涩的年代,就像家乡的那片丁香花,便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也无法再让它们苏醒,我们回再也回不去,那场大火后,只剩下被风吹起的灰烬,和残缺在泥土中枯死的树根。
  • 暗黑白天使

    暗黑白天使

    黎明的钟声缓缓响起,天使陨落了,恶魔降临了,命运之门即将开启。混血人类?天使?恶魔?人类?我究竟是谁,而我,又属于谁?这一切都是个谜。讲述了三个人的纠结爱情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倾城艾薇儿

    倾城艾薇儿

    一个是温柔善良的女孩,一个是外表高冷的阔家少爷,两人相爱的道路上充满曲折,最后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敬请观看…………
  • 太湖风云

    太湖风云

    太湖的大岛西洞庭山,当地人简称它为西山岛。秋天的一个凌晨,浓云滚滚,宛如翻江倒海一般,似乎在酝酿着一场滂沱大雨。西山岛的缥缈峰下有座草屋,步出了个五十多岁的老伯。此人姓林名福,右脚拐跛,黑黝的方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如同刀刻一般。他抬眼一看天空,唉地叹了口气。
  • 都市丹王

    都市丹王

    吃了增加几倍力量的大力丸,能解百毒的解毒丹,甚至可以改变人体质的洗筋易髓丹,当然还有可以要人命的毒丹.......一个神奇的小鼎,一位上辈子因为意外而成植物人的男子,回到年轻时代的故事。铅笔的书友群:93164899,我来了,你在哪?(看看吧,或许你们会喜欢上的。)
  • 微表情心理学:写给年轻人的高效沟通课

    微表情心理学:写给年轻人的高效沟通课

    很多人以为,了解他人的内心是心理学家的专属技能,只有经过多年的研究、调查和训练,才能掌握观察他人内心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只要学习本书所教授的微表情解读方法,通过观察人类的表情、动作、反应分析其心理特点,完全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名“社交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