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叫遗传性疾病
具体地说,遗传性疾病,是指个体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基础(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畸变)所引起的先天性疾病。
二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根据遗传性疾病的种类,我们将遗传性疾病分为三类: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疾病,遗传范围较广。
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于几对基因的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发病,除了多对基因的病变还与环境因素有明显的关系。也称多因子遗传。
3.染色体疾病;也叫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的改变所致。
根据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其病因是多源性的,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知道了病因,我们就可以从改善环境、重视教育、调整饮食、矫正行为等方面,去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
三 血糖高的妇女是不是可以怀孕
在回答可不可以怀孕之前,我们先要弄清这位妇女的血糖是不是真的高,如果真的高,就要弄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
如果经检查一时还定不下来,那么最好等查清了再考虑怀孕的问题。
如果已经查清了血糖高的原因就是糖尿病,最好不要怀孕,先治疗糖尿病,控制疾病,再考虑怀孕的问题。
四 如果夫妇血糖都高可以怀孕吗
如果,夫妇双方在40岁以前发生糖尿病,那么其子女有50%或早或晚要发生糖尿病,所以,想要孩子时,夫妇双方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水平,以免遗传。
其次,孕妇的血糖高,可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引起胎儿的胰岛增生,产生大量的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产生“巨大儿”,发生难产。
另外,孕妇的高血糖症状,还可能导致胎儿发生畸形,尤其是在怀孕的早期。
最危险的是,孕妇的高血糖会伴有严重的血管病变,引起胎盘供血的功能低下,使即将出生的胎儿死亡。或发生死产。
以上是对胎儿、新生儿的不良影响。还有对产妇的不良影响:
最多见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高,高血糖的孕妇是正常孕妇的4~8倍。
其次,在孕期、分娩期、产褥期,高血糖的孕妇、产妇易发生感染,甚至发展为败血症。
还有,高血糖的产妇因糖利用不足,体力下降,常发生滞产或产后子宫缩复不全引起的子宫出血。
更大的损失是,因胎儿巨大等原因不得不做剖宫产术,增加了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危险,也加大了生孩子的开支。
一个女孩的诉说
我是燕燕,今年15岁,本来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本来我应在学校上学,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幸福家庭、我的身体从前年开始就接二连三出现麻烦。
先是70岁的奶奶有了病,整天喝水、尿尿,吃得还特别多,人却越来越瘦。爸爸妈妈一再劝奶奶去看病,可奶奶说没事,奶奶还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就这样拖到下雪的时候,奶奶的眼睛就忽然什么也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的奶奶这才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去了医院。
给奶奶看病的医生说奶奶得的是糖尿病,医生还说奶奶看的太晚了,已经出现了好多并发症。比如奶奶的眼睛就是因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已经治不了了。
失明的奶奶没过多少日子,就又得了“脑出血”,人又瘫了。瘫痪在床的奶奶,睁着什么也看不见的眼睛天天哭,谁劝也劝不了。没到过年就死了。
奶奶的死,让刚过五十的爸爸悲痛欲绝。爸爸说是他没照顾好奶奶,是他的疏忽大意使慈祥的奶奶痛苦地离开了我们。悲伤中的爸爸以酒浇愁,愁没解,身体却垮了。他也开始喝得多,尿得多,却不肯去医院看病,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说,有她挣钱日子过得去。她让爸爸去看病,当她面爸爸答应了,背地里却把钱存起来,留着供我上大学。爸爸对我说:“爸爸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上大学,你一定要替爸爸上大学。”爸爸还说:他作为男人,就得出去挣钱养家。
于是每天爸爸都起早贪黑找工作,终于找到了一份在澡堂搓澡的活。在办公室工作了大半生的爸爸,早就呆的手脚没劲,冷不丁的干累活他真有点吃不消。可爸爸是个好强的人,心里有苦,嘴上不说,只是一个劲的喝酒。终于有一天晕倒在澡堂里。
工友们将爸爸送进了医院,医生说爸爸是由于高血糖长期不治疗,引发了心脏病。医生还说:关键是爸爸从奶奶那里遗传了糖尿病的基因,再加之出现高血糖后,过度疲劳、心情郁闷、饮食失调使本来就有隐患的爸爸一下子得了重病。
妈妈辞去了工作照顾爸爸,靠亲友们的接济我们三人节俭度日。病中的爸爸不忍拖累我们,在一个早晨飘然而去。悲伤中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要照顾好妈妈,我要上大学!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面刻苦读书,一面想着怎么帮助妈妈,经常半夜半夜睡不着觉。后来,我背着妈妈拣垃圾卖,因为岁数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妈妈始终没找到工作。就这样我的身体经常不舒服,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两条腿没劲。还有就是口干,光想喝水,也总是上厕所,人也一天比一天瘦。妈妈不放心,领我到医院一查,天啊!我也是高血糖,被诊为糖尿病。
奶奶、爸爸还有我,怎么都得了一样的病?
医生说,这病本身就有遗传性,再加上生活的压力,心情郁闷、过度疲劳、酗酒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祖孙三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后是血糖增高,我们祖孙三代不幸由“易感人群”发展为“病人”。
提示
燕燕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真希望人们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