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近年来有关亚健康的医学发现越来越多,而人们也普遍重视起自身的亚健康问题。本章将系统地为你介绍亚健康在医学上研究的最新概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И?布赫曼首先撰文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处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中的人群,很多人情绪紧张易怒、心情郁闷、头痛、易疲劳、食欲不振、皮肤干燥,而到医院检查并不能发现体征和化验异常。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人体确实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而是处在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即称为亚健康(SubHealth)。
一 亚健康是一种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这些诊断清楚的疾病不属于亚健康。具备淋巴结肿大、咽红、发热体征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也不属于亚健康。我们医生喜欢用排除法。那么,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排除躯体健康与疾病人群,从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排除精神(心理)健康与疾病人群,再从健康社会学的角度排除健康与疾病人群,剩下的人可以认为是属于亚健康状态。
二 亚健康的本质是虚弱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前苏联学者И?布赫曼,还是其他国外学者,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类似的新概念,如“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游移(离)状态”、“病前状态”、“潜临床”、“次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等,这些都是亚健康的别名。大量文章和专著提出了现实生活中非病非健康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呼吁全社会正视这一问题。
当生物医学在许多相对单纯的疾病认识和防治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消灭或抑制了一些曾经猖獗的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后,面对那些心因性、功能性问题,生物医学难以找到有效的防治办法。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较好解释。
从亚健康的概念讲,暂且不去从祖国医学中引经据典。单说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创始之初,在其宪章的第一条第一句话便开宗明义地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的确,除了健康之外,除了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