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苍山,山上青雾缭绕,佛钟声声。山中阶梯上,有一行人缓缓上行,仔细辨认,见这行人长的眉清目秀,貌似潘安,嘴角透露着一丝沁人心肺的笑容,双眼尽能显现出他的聪明灵俐。
此子因诗经有语“夜如何其?夜未央。”便取字未央,因是少年,世人皆称他未奂生。当然,若此子到了中年,估计世人便会改口称他为未央子,到了老年,便称未央道人了。
此次来括苍山,未奂生只为求见孤峰,因孤峰和尚,睿智天下第一,能测会算,推及人的即往,测算出来人的将来。能听他一解的人,若能照此而为,都会逢凶化吉,生的圆满。
据传,孤峰和尚在刚出生,还在襁褓里时,人家孩子伊伊学语,那是一个字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从嘴中发出,而孤峰知尚,说的都是一些长短句,父母听了半天,也不解其意,当成小孩嘴里的胡乱发音而已。
有一游方僧人,路过此地,向孤峰和尚的家人,求施一碗饭,一口水时,听屋中,似有经文念诵,仔细一听,竟然是《愣严大藏真经》,便问孤峰家人,是何人在念经,家人不知,回僧人,此处,只有僧人一人懂得佛经,那里还有第二人会念经,还反问僧人,是不是长时间行脚,全心求道,产生幻觉了。
僧人回答否,定要见屋一瞧明白。孤峰的家人见僧人如此莽撞,硬是拦阻,大声斥责僧人,“化缘就化缘,缘化了,就该归去,那有和尚闯俗宅的道理!”
孤峰和尚的母亲在屋中,听的外面声大,便怀抱孤峰知尚,外来一瞧究竟。僧人见怀中婴儿似笑非笑,似啼非啼,嘴中经语不息,僧人始知乃是一婴儿念经,大为骇异。断定此婴儿定必是是高僧转世。
僧人向孤峰和尚的母亲央求,希望能收此婴儿为弟子。孤峰和尚的家人,懊恼僧人的要求,斥骂僧人,“好好的人不做,那有做僧的道理,再说不曾人,何成僧,更不要说那不是人的佛了。”
僧人听此,知自己再怎么说,都是无用,何况对方说的也不是一点都无道理,便不再勉强,告辞而去。
孤峰和尚从小读书,能过目而诵,父母心喜,一心盼着孤峰能名中三元,而长大后,孤峰和尚对于功名一事,总不积极,每次会试,人家总是希望自己能上榜,而孤峰和尚虽然不想求功名,却也不能拂逆父母,只得进考场,考试时,故意把文章写的语句不通。
落了榜后,对父母说,自己不是学习儒学的料,估计一辈子也考不上功名,让父母失望了。
父母更是督促他加倍用功,内心对他不想求取功名的原因,也知一二,见自己儿子如此不明晓事情,总是痛心疾首,督促的更为严厉。
两老为了杜绝孤峰和尚学佛的任何一丝想法,便一起商量,何不托媒人,给他找一份姻缘,只有尝人做人的乐趣,才会断去不想做人的学佛的念头。
媒娶的是附近一秀才的女儿,据闻慧娴的很,两老便定下吉日,把此女娶进家门来,而此女入门来之后,三年两载,就是没有任何妊娠反应,两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两老把此女找来,对其言:“数年年不生产,有何脸面,在家吃白食,理当休去家门。”此女硬咽而泣,内心凄惶,终鼓起勇气,告诉两老,数年来,孤峰和尚碰都没碰上身体一下,那来生产一事。
原来此女初嫁过来时,对男女房事,也是不清楚,两人同寝床上,除了鼻声相闻,什么事都不逾礼,如此相敬如宾,也极为自然,不想其他。
过了一年半载,一次回家,刚好其姐也回娘来,因同为人妇,闰中语,道来,也不害臊,其姐问她,“你男人的那个,厉害不“,此女回道:“什么那个不那个,那个究竟是何稀罕事物。“
其姐便挠了一下此女的腹下,笑道:“那物,能大能小,伸缩自如,进入妹妹你这里面,妹妹会没有不知吗?”
回得家来,此女每晚与孤峰和尚合衾而卧时,总是想着姐姐嘴中说的那神奇之物,想着,想着,便觉自己下面麻痒痒的,全身酥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纤纤手指,放置到下身部位去。此时,内心真是有点想欲求一物,探入里面去的渴望。幻想着,便想要呻吟出声来,幸好能克制,才不至于使人害臊。
这种让人想入非非的晚上,过了一天又是一天。每天都是听着孤峰和尚的鼻息,闻着身边一股男人的气息,冲鼻而入,此女心里总是跳鹿不已,血液加快,红晕跃上脸蛋,想着男人那物事,究为何物,有何神奇,有种想着去抱紧孤峰和尚的冲动,却受止于妇德,终不敢逾礼。
如此几年下来,人也变瘦了,心也憔悴不已,真可怜见,天下****心。可叹世上总有那么一些可怜人,坐拥金山银山,而不会享用,也有一些可怜人,身边总不缺美女,却不知情趣。
这天,两老找她来兴师问罪,此女便也不再隐瞒,把事情原由,一一道了出来。至于,结果如何,也不去想它了。
两老知道真相后,便找来孤峰和尚,骂他“不孝子孙,无后为大。”其父愈想愈生气,愈骂愈激动,气血上涌,晕厥过去。孤峰和尚见此,也不跪着了,慌忙起来,又是按胸腔,又是做人工呼吸。其父,才缓悠悠,喘过气来。
其母站在一边,捶着自己的胸脯,声嘶力竭地嚷着,“儿啊,你们若不尽早生下个白胖小子来,我干脆早日去见阎王算了。省得,活着也是万般受罪。”
过了一年,两老终于喜得一孙,孙儿聪慧无比,两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便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附给了此孙,对孤峰和尚也不再逼着用心功名了。
及至父母双亡,孤峰和尚守孝期一过,便一人孤身而去,行踪不知南北。家人听闻,孤峰出家当了和尚,便央人找遍附近庙宇,无任何下落。
原来,孤峰离家后,在附近庙宇落去头发后,便自已缝织了一个大皮袋,里面放了些木鱼经藏之类,做行脚僧人,在世俗间,为世人去堪破迷障去了。孤峰和尚居无定所,行无所迹,家人当然寻他不到了。
孤峰知尚最后选择在括苍山修行。他与其他僧人不同,他有三戒,它是:不募缘,不讲经,不住名山。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募捐,他回答:“学佛之人,讲求苦行入门,因为苦行,所以有饥寒之虑,便没有****生,而无****,而清静日来。其次,学佛之人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衣食皆有施主供养,就会生闲心,便可见可欲,所谓饱暖思****也,便是此理。“
问他为什么不讲经,他回答:“佛经都是西方翻译所得,即便是长年念经人,都是对经文不求甚解,何况是经过译得经文。所以经中确切的意思,只有佛菩萨本人才能真正说得清楚。我不也求作菩萨的功臣,但想不成为菩萨的罪人而已,”
问他不住名山,他回答说:“学佛之人,理当不见可欲,诱惑人心的不仅仅是声色货利,那些舒畅人心的清风,悦人耳目的明月,飞禽等等,都是可欲之物,何况名山,烧香的女子,还有达官贵人,络绎不绝。我不住名山,而喜荒山,是希望让耳目无一可欲可沾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