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用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正式北伐。由赵云、邓艾为疑军,进驻箕谷,扬言要从斜谷攻打郿城;诸葛亮率领主力,向西北的祁山方向进攻。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归附蜀军,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一面派大将军曹真驰援郦县,防御赵云;一面派名将张合领兵五万西拒诸葛亮。诸葛亮得知张合率大军西来,立即派马谡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但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张合见势,切断水源进行围攻。蜀军因为缺水,饥渴难熬,不攻自乱,张合乘机带兵出击,结果蜀军大败,马谡狼狈逃出。街亭失守,蜀军丢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与此同时,赵云、邓艾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退回汉中。第一次出兵祁山,就这样失败了。
二、建兴六年(228年)冬,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魏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乘机再次北伐。蜀军出散关,包围陈仓。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守将郝昭率领一千多名守军拼死拒守,蜀军在二十多天里多次进攻,也没攻下。眼看魏军援兵来临,自身粮食告罄,诸葛亮只好再次无功而还。
三、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留下将兵据守,自己回到汉中。
四、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严阵以待,但由于连降三十多日大雨,道路断绝,魏军无法与蜀兵交战,只得退去。
五、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包围了祁山。这一次,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使用了叫做“木牛”的独轮小车,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将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迎击蜀军。司马懿了解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有意避开蜀军主力,凭险坚守。诸葛亮急于决战,百般刺激司马懿主力出动,司马懿始终拒不出战。双方相持一个多月,蜀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却一直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这时,蜀军的粮食运输又出了问题。诸葛亮不得不再次退兵。
六、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准备了三年时间。他不仅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而且与孙权约定了同时举兵伐魏。诸葛亮这次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再次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一到渭水前线,就分兵屯田。司马懿仍然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与蜀军交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想尽办法挑动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一次,诸葛亮让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想用羞辱的办法激怒他出战,也没有奏效。这时,出兵与诸葛亮呼应的孙权出师不利,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得忧虑起来,担心曹魏援军到来。到这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诸葛亮自觉不妙,密奏后主说: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刘禅立即派李福探望病情,并询问了许多军国大事。几天后,李福去而又返,诸葛亮病情已经恶化。诸葛亮对李福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我之后蒋琬可接替我。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替,诸葛亮说费祎可替。李福再问后面的接替者,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李福走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整军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讯来追,杨仪作出反击态势,司马懿怕中诸葛亮计,不敢再追。蜀军从容进入斜谷后,才下令发丧。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六次对曹魏的战争中,五次主动出击,一次被动防御。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还有一次未经祁山。
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不仅没得到曹魏半点土地,还因穷兵黩武,空耗国力。拿最顺利的第一次北伐为例,当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势如破竹,而后兵败街亭,汉军只得退回蜀中。孙吴大臣张俨在其《默记》中说:“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这说明,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不济,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出谋划策,贡献很大。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命于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际,丞相、武乡侯,兼任益州牧。由于刘禅庸碌无为,不谙政事,蜀国政事无论大小,全由诸葛亮决断定夺。正如刘禅所说: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一人撑起了蜀汉的政局,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为蜀汉政权的发展耗尽心血。他在刘备死后派使者出使孙吴,苦心恢复蜀汉与吴国的政治联盟;他出兵南中,七擒孟获,以极大的耐心安抚夷越,稳定蜀汉统治的后方;他努力平衡益州大族和刘备旧臣之间的政治权力,以严恪法令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为感人的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五伐中原,为了自己对刘备的政治承诺和蜀国的根本利益而竭尽心力,最后为国捐躯,命丧五丈原,赢得了时人的高度赞赏。
名家回眸
曾经在蜀汉任职的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评语诸葛亮完全当得起。
阿斗丧国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按诸葛亮临死时的举荐,以蒋琬为辅政大臣,先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后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是副手,先为军师,后为尚书令。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初为州中小吏,随刘备入蜀后,任广都县长。
刘备到广都,见蒋琬不理众事,时常喝得烂醉,想加罪处罚。诸葛亮劝刘备说: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不久,任什邡县令。刘备为汉中王,蒋琬任尚书郎。诸葛亮任蜀丞相后,选蒋琬为僚属,任东曹掾、参军等职。诸葛亮统兵北伐时,蒋琬留守成都,处理丞相府事,任长史,筹划军备,供给前方。诸葛亮常说:“公琰托志忠雅,是和我共同赞助王业的人。”临死前又密表刘禅说: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游学入蜀。刘备占据益州后,先后任太子舍人、庶子,伴侍东宫。刘禅即皇帝位后,任黄门侍郎。
蒋琬和费祎执政后,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对内保国安民,休养生息;对外通好孙吴,北伐曹魏有所节制。他们两人合作得比较好,虽然不如诸葛亮那样励精图治,但基本上能维持蜀汉安定的局面。
在内政方面,蒋琬和费祎都注意团结蜀中官吏。有一次督农杨敏在背后说蒋琬“做事昏聩,不及前人(指诸葛亮)”,有人把这话报告了蒋琬,主张惩办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不要计较这件事。”后来杨敏因犯别的罪被捕入狱,人们都以为他活不成了。但蒋琬心地坦然,并没有因他以前的言论加重处罚他。蒋琬这种态度对维持蜀汉内部的团结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开始时蒋琬认为诸葛亮攻魏的进军道路艰险,粮运困难,想改用水军由汉、沔袭击曹魏的魏兴、上庸,但许多将领都不同意他的意见,蒋琬也就作罢。
这时,蜀汉直接统兵的重要将领是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很有军事才能,原为曹魏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附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诸葛亮对姜维很器重,曾写信对蒋琬等人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深知兵法。心存汉室,才兼于人。”不久,将他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后来又迁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地区的风俗民情,总想兴师大举北伐。
但费祎总是限制他,不给他过多的军队。费祎还对姜维说:“我们的才能远不如丞相,丞相过去还不能平定中夏,何况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变其功业,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靠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导致失败,后悔可就晚了。”在蒋琬、费祎掌政时期,基本上采取了战略防御方针,力求维持诸葛亮在世时的局面。
费祎死后,姜维迁为大将军,掌握了军权,差不多年年举兵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大,反而加重了蜀汉人民的负担。256年,姜维率军向祁山方面进攻,因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在上邦南部的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被邓艾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很多,引起蜀汉人民的不满。蜀国当时载入户籍的有二十八万户,计男女九十四万口,而将士官吏有十四万二千,平均两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老百姓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
刘禅生长深宫,为人懦弱,不懂政事。诸葛亮死后,他年纪逐渐大了,仍然不理政事,整天在后宫里吃喝玩乐。宦官黄皓,善于投其所好,刘禅很宠信他。但侍中董允是个正直大臣,他抵制黄皓,使其不能过于胡作非为。董允死后,黄皓同侍中陈祗相勾结,开始参与政事。黄皓升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从,传达皇帝诏令,掌理文书;奉车都尉掌陪奉皇帝乘车舆。黄皓身兼二职,出则奉车,入则侍奉左右,成为皇帝亲信。到258年,他完全控制了朝政。
262年,司马昭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有伐蜀的迹象。姜维上表刘禅说:“听说钟会治兵关中,图谋进取蜀汉,应该派张翼、廖化率军分别护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和阴平的桥头(今甘肃文县北),以防魏军。”这时专权的黄皓信奉巫鬼,他求神问卜,说敌军不会到来。刘禅听信了他的话,就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下来,仍然终日花天酒地,对敌人不加防备。
第二年,司马昭果然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多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进攻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进攻,以绝姜维的归路;另一路由钟会统领十多万大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直取汉中。
刘禅得知敌军真的打来了,才慌忙派廖化领兵去沓中,作姜维的后援;派张翼等领兵去阳安关口协助防守。但援军还没到达前线,钟会的大军就已经打到汉中。这时阳安关的守将傅佥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坚持迎战,不料他的部下蒋舒向魏军投降,傅佥力战身死。阳安关陷落。
西路的邓艾军也很快到达沓中,向姜维营地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失守,便向阴平撤退。这时诸葛绪的军队已到达桥头截击。姜维从侧后进击魏军,诸葛绪害怕,引军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越过桥头。姜维到达阴平后,又向南撤退,同从成都北上的廖化、张翼等军会合后,据守剑阁。
邓艾进至阴平后,想同诸葛绪联合进军江油(今四川江油东),直取成都。
诸葛绪不同意,引军东下同钟会军会合。钟会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押送其回京治罪,将其军队置于自己统辖之下,然后向剑阁进兵。
剑阁又名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小剑山和大剑山相连,山势险峻,飞阁通道,所以称为剑阁。李白在诗中曾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等凭险拒守,钟会军连日攻打不下。
钟会在剑阁受阻,粮食供应又困难,军中乏食,便想引兵退还。这时,邓艾向他提出出奇制胜的建议说:
“蜀军已经遭受挫折,我们应该乘胜前进。如果从阴平小道偷越过去,出剑阁以西百里,向涪城,用奇兵冲其腹心,剑阁的守敌必定还救涪城,我军就可乘势而进。如果剑阁的蜀军不撤退,在涪城对付我军的力量就小了,涪城一定会被我军攻破。”
钟会接受了邓艾的建议,并要他执行这一任务。
阴平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这里崇山峻岭,道路难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汉武帝征服西南夷时,曾开凿了阴平小道,后来废弃了,不为人们注意,蜀军也没有设防,因而被魏军钻了空子。
邓艾是一个有才能的将领,他身先士卒,亲自探险开路,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阴平小道,绕过剑阁天险,直奔江油。
据守江油的蜀将是马邈。魏军的突然到来,使他大惊失色,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接着,邓艾督军向涪城进攻。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兵拒守涪城,被邓艾军打败,退守绵竹。邓艾乘胜追击,不给蜀军以喘息机会。邓艾写信劝诸葛瞻投降,答应表封他为琅玡王。诸葛瞻大怒,斩邓艾使者。双方激战的结果是蜀军大败,诸葛瞻和他儿子诸葛尚都战死。
绵竹陷落后,蜀军无险可守,邓艾督军向成都推进。
魏军的突然逼近,使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慌乱。刘禅急忙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有的主张投奔东吴,有的主张逃向南中。光禄大夫谯周对这两种主张都不同意,他说:“自古以来没有投奔他国为天子的,投奔东吴免不了也要称臣。从政治形势看,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清楚的。与其称臣于吴,不如现在就称臣于魏,免得将来再受一次耻辱。至于撤向南中,应当早作安排,现在大敌已近,人心不稳,一旦车驾南行,恐怕要发生不测之变,更谈不上能到达南中了。就是到了南中,外面拒敌和内部需要的一切耗费都加在诸夷身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叛。”说来说去,谯周主张马上向曹魏投降。他还对刘禅说:“如果陛下降魏,魏肯定会裂土分封,以礼相待。他们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亲自去洛阳以古义同他们相争。”
在谯周的一再劝说下,懦弱无能的刘禅最后决定向魏军投降。这时,刘禅子北地王刘谌竭力反对投降,主张抵抗,刘禅不听。刘谌不愿看到刘氏国破家亡,就跑到祖庙,对着刘备的灵位痛哭一番,杀死妻子,然后自杀。
刘禅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玺绶去见邓艾求降,邓艾接受了。刘禅又派人去前线敕令姜维等投降。姜维、廖化、张翼等得令,便到钟会军前投降。当蜀汉将士接到投降的命令时,不少人“拔刀斫石”,表示不满和愤慨。
不久,邓艾的军队到达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国君投降的仪式,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投降。邓艾给他松了绑,放把火把棺材烧了,表示接纳。后来他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一次司马昭同刘禅一起宴饮,让人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别人都因而感伤,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过几天,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可见刘禅昏庸到何等程度。
蜀汉自221年刘备称帝,到263年刘禅亡国,共经历了43年。
名家回眸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曾提到:“阿斗是很庸愚的,没有一点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