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巴金有同胞两兄、两姊、两弟、三妹。
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后来,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巴金随父母前往。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先生从来没有打骂过小巴金,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因此小巴金很喜欢他。
先生教他们认方块字,或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刘先生并不像别的教书先生那样刻板、严厉。母亲曾经传过话请刘先生不客气地严厉管教。但是小巴金却从来不知道严厉是怎么一回事。每当小巴金背诵不出书来的时候,刘先生就叫他慢慢地重读,直到一遍一遍地读会了为止。我愿意什么时候放学,我就在什么时候出来。因为这个缘故小巴金就更喜欢书房。
一天,刘先生忽然笑嘻嘻地对学生们说:“我今晚上给你们画一个娃娃。”这娃娃就是人物图的意思。心急的小巴金当然等不到晚上,他就和三哥逼着先生马上画给他们看。先生拿过一本线装书,随便翻开一页,把一小块裁小了的白纸蒙在上面,用铅笔画出了一个人,然后再拿彩色铅笔涂上颜色。
“这张给你。”接到了这张画小巴金更喜欢刘先生了。就这样一张一张地增加着,小巴金的一个小木匣子里面已经积攒了好几十张。小巴金把这些图画当做珍宝,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看一会儿。红的绿的颜色,人和狗的房屋……但这些画并不能使小巴金满足。他梦想着有一张更大的画:有狮子、有老虎、有豺狼、有山、有洞……这画他在先生的书里看见过,先生就是不肯画出来给他。
一个下午,先生费了好大的工夫把他渴望了许久的那张有山有洞有狮子有老虎的图画成了。当小巴金走进书房的时候,正看见三哥捧了那张画在微笑。“你看先生给我的。”小巴金十分妒忌,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多可爱的画啊!但是它已经在三哥的手里了。
“先生,我要。”小巴金红着脸,跑到刘先生的面前。“过几天我再画一张给你”“不行,我就要。我非要它不可。”小巴金哭了,任凭先生怎么劝都没有用。他还开口骂先生是坏人。
先生并没有生气,依旧笑嘻嘻地给他解释着。然而三哥进去告诉了母亲。一向和蔼的母亲一下子变得很严厉,摆出严肃的面孔狠狠地责备了小巴金并让他去向先生赔礼,还传话叫先生打他。先生也不曾打他一下。反而偏着身子给小巴金系好了鞋带。
刘先生的和蔼给小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以后的性格产生了影响。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车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整个中国变成了人间炼狱。一大批杰出的学者、专家遭到了严酷的迫害,巴金也不例外。
他被点名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迫诵读“语录”,交代“罪行”,并随时示众接受批判。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从事掏阴沟、拔草、拣菜、洗碗等劳动。这对一个已年过六十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一天晚上,红卫兵闯进巴金的家,用铜头皮带把他的妻子萧珊的左眼抽肿了,并把他俩关进了卫生间,然后把家抄翻得一塌糊涂。
随着批斗的深入,他的胸前被挂着写有“牛鬼蛇神某某”的牌子,每天早、中、晚三次,要和其他同样被批斗的人站成一列,先背“语录”,然后低头认罪,最后高举“红宝书”,祝“万寿无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被迫进行如此荒唐的“早请示,晚汇报”的仪式。后来还挂出了“彻底打倒上海文艺界的黑老K——巴金”的标语,成立了专门的“打巴小组”。
面对肉体的折磨和精神、人格的凌辱,巴金也曾想到过死。当时就有很多人忍受不下去而选择了自杀。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巴金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还是咬紧牙关选择了痛苦地坚持下去。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全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