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现、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县沙湾镇。在他5岁时,入家塾读书。家塾教育是以读书做官为目的的,这是自古以来的教育方针。所谓“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教育儿童就一个“打”字。郭沫若虽然比别人聪慧些,但是性情却很顽劣,常常惹祸,因而常常挨打。他的母亲虽然很心疼,但也绝不护短。为避免他的头被打出一连串的包来,母亲给他找出一顶硬壳的旧帽子戴上。在严师与慈母的教育下,郭沫若不久便生出了读书的兴趣。开始时读《三字经》,以后就是读五经三传,之外主要是读唐宋诗和古文,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这些书对于年幼的他,虽不能完全理解,却能够流畅地背诵,这为他的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郭沫若东渡日本求学,想学医,将来报效社会。他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鼓舞,他弃医从文,并开始信仰共产主义。他积极筹建进步文学团体,1921年,和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192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女神》不仅确立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而且以其崭新的内容与形式,首开一代诗风,充分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辉煌战绩,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1923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星空)出版。
1926年,郭沫若到了广州,担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同年7月,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他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郭沫若流亡日本。
1928年2月下旬,郭沫若流亡日本,一直到1937年7月25日才回国。流亡日本这十年间,他的生活境遇是十分艰难的。当时的日本,恰值思想统治开始走向极端反动的时候,而郭沫若在国内又是蒋介石以悬赏三万元通缉的革命者,所以他到日本不久便被拘捕,后来虽被放出,但却一直受到日本宪兵的监视,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经济上也异常困窘,一个人拖着一家六口,主要靠卖文为生。生活的压迫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有时候穷得连笔都买不起。在如此多重沉重的压迫下,郭沫若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选择了奋起,他怀抱着对祖国、对人类要有所贡献的耿耿寸心,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到古史和古文字研究中,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钻研、探索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正是出于过人的毅力,不仅使他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为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工作、文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文化交流等事业。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后来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务。出版了诗集《新华颂》、《长春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文史专著《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古籍整理《管子集校》等。
除了文学和历史学外,郭沫若对甲骨文和金文也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石鼓文研究》等,为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