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功绩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同样,作为一代政客的曹操,虽然为着某种至高利益不得不陷入杀戮之中,但他同样懂得仅仅靠严厉的杀戮手段远远不能够收服人心,他还需要借助感性的道德来掩饰战争的残酷性,掩饰统治阶级的冷酷。任何一个野心家的阴阳谋略中都会包含类似的成分。
每个人心里都有是非观念,善良还是邪恶,心中都有界定。对于曹操来说,要想掩盖严酷执政所导致杀人如麻的血腥只有借助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他明白自己的霸业不可能是完全的风平浪静,手上也会沾染别人的鲜血。所以,曹操的“不杀”之中就好比现在法律豁免的条款一样,忠义厚道之人便在其中。
在历史记载的三国故事中,当袁谭被绞杀后,曹操下令若有人前来收尸,同斩。曾经被袁谭放逐的王修知道袁谭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大哭着前来收尸。曹操被他舍生取义的忠诚所感动,非但没有杀他还对其以礼相待,官复原职。
一次,曹操与王修聊天时问如何才能打败袁氏兄弟,王修一点意见也不给,只是闷不做声。曹操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忠厚的人。原来亲附袁谭的郡县长官见曹操如此厚待,也就放心了,于是纷纷来投诚。事实证明,曹操的怀柔政策非常有效。同时曹操还采纳郭嘉的建议,邀请四州名士来广提建议,以拉拢军心、了解民意,没有多久,河北境内人心所向,此处成其坚实的势力范围。
曹操用对待忠义之士的礼遇态度,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开明大度的公众形象。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达到了专政的目的,又获得了难得的人心。
忠义之道的力量曹操早已领教过,所以他深知有些人是可以为己所用的而有些人是难以所用的。而他这个善以阴谋著称的人,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广纳天下贤者,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者,而不是孤军作战的人。信义虽然不过简单二字,但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立身之宝,这是曹操阳谋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社会给人提供的机遇是均等的,但是,人对机遇的把握与运用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个处世高手都能“以事适时”,不能者自然难获成功。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的人在均等的机遇面前却无所作为的差别。
许多人都想探寻船王包玉刚崛起的原因,想了解他获得成功的诀窍,而他本人却总是说:“没有秘密,也没有诀窍。一靠意志,二靠机遇,三靠信誉。”
良好的经营信誉,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础。包玉刚就是非常重视信誉,视信誉为立业之本的人。1967年,他经营的船队参与中东石油运输出租时,为使中国船队得到欧美石油公司的信任,他亲自组织、调度人员装油运输。
在他的严密计算、统筹安排下,船队在茫茫大海中如期归来,并提前八小时完成任务,使唯一承租中国船队的这家美国石油公司感到十分满意,终于为中国船队在国际航运界立住脚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包玉刚能在国际航运业激烈的竞争中安渡难关,也与他善于巩固与合作者的关系、获得合作者的支持有关。例如,包玉刚从1961年起向日本订造船只,并长期同船厂保持生意关系,即使在航运业萧条或造船业处于淡季时,哪怕自己吃些亏也仍向日本订船。包玉刚船队有90%的船只都是在日本建造的,由于这种关系,日本航商对他一直存感激之心,视他为船厂“最高贵的主顾”。后来经济形势好转,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向日本订造船只,船厂在忙不过来、不再接受订单的情况下,只要是包玉刚需要订船,船厂向来无二话,优先承担。包玉刚与船厂的这种“患难之交”、特殊的客户关系,使他在航运业获益颇多。包玉刚在经营中以诚实、重信誉取信于客户,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玉刚早年是一个颇有发展前途的青年银行家,他的经营风格完全是银行家稳健求益的作风。企业能有这种作风,很容易受到银行家的赏识,包玉刚能获得香港汇丰银行的支持,也同此有很大关系。
包玉刚知道,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若有银行的支持会更容易些。创业之初,包玉刚曾直接去游说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此人于1962年升任汇丰的首脑。开始时,汇丰对买船生意并无兴趣,认为搞航运太冒险,不肯贷款投资。但在包玉刚稳健作风的影响下,终于答应贷款,支持包氏的事业,自此,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生意往来关系。日后桑达士主政汇丰,更是大力支持包玉刚,包氏的银行往来业务也大部分由汇丰处理。1970年,双方合资建立了“环球航运投资有限公司”,不久包玉刚又成为汇丰银行的董事。桑达士离任后的继任首脑赛耶,认为双方合作很好,遂又投资包玉刚。包玉刚良好的信誉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这也是他成功的妙诀之一。
因此,做人一定要有信有义,只有自身有信誉有道德,有较高的声望,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重要人物,这样你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
5.以愚制愚,巧取冀州
愚昧有时只是一种表象,不要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的眼睛。
何为真正的聪明,何为真正的愚笨?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有这么一种说法:学谋略先看三国,懂江湖必看水浒。由此可见,三国故事中的智慧之深之广。
三国中的风云人物,谁上谁下、孰高孰低都不是一眼可见,几乎是每个势力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但这其中似乎也有一个规律,那就是那些表现精明的人往往会被看似愚笨的人打败。是聪明过了头还是因为表面愚笨的人只是在收敛锋芒?
曹操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但是他的谋略也一样非常人可以学得。善于后发制人的曹操,相比那些锋芒尽显的人,要精明得多。
曹操在阳平大败袁尚后,又回头攻打冀州,采用许攸的计策决定用水淹城。他先让士兵在城外周围四十里的地方掘壕堑,当时冀州的守城将领审配在城上见曹军在城外掘堑,但掘得很浅,暗笑说:“想用水灌城?沟深可灌,掘这么浅,有什么用?”于是不加防备,当天晚上曹操增加十倍的士兵合力挖掘,到天亮时,宽深达到二丈,开始放水灌城。城中水深数尺,又加上粮食短缺,袁将审荣开城投降,曹操顺利夺取冀州。
从阴阳谋略的观点来看,聪明者多自恃聪明,而多以骄傲而致失败,而所谓的愚笨者却在巧妙地伪装之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阳谋如果用阴谋作伪装,多容易获得成功。而阴谋如果以阳谋出现,也不易被别人看穿。
这就是曹操阴阳谋略的一大特色。
在战争之中,没有人愿意轻易认输,然而,也没有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成功。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不妨装装傻,这便是以阴制阴的谋略。
一个头脑聪明的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也可能会做出非比寻常的事。这里面多有不寻常的因素在内。可能他想做某件事,此事也许关系重大,也许暗含杀机,但为了不引起对手的戒备,他故意以愚行事,麻痹对手,最后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受骗,借机达到个人目的。
古语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很多危机时刻,为了使事情有回旋的余地,装糊涂未必是件糗事,事事都分明反而可能伤人伤己。
由此可见,凡事不论多么明了简单,也不要过于想当然。如能核实一下,会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曹操大智若愚的行为虽然惹来不少的嘲笑,但是却成功地攻下了冀州城,这种大智若愚的计谋秦朝时的大将王翦也曾用过。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因为此次战役规模巨大,全国的军马大权都握在王翦一人手中,所以,在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房屋和田产。
秦王对此有些不解,不明白王翦为何会担心赏赐的事。
王翦说:“我是大王的将军,功劳再高也不会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赐我重用我的时候,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好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听后很高兴,便爽快地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手下心腹劝告王翦没有必要如此作为。王翦私下里坦诚相告:“其实我并非贪婪之人,只因大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然会有些疙瘩,害怕失去对我的控制。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让大王安心,告诉他我永远是他的臣,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造反,对我心存顾虑了。”
其实,历史上的有功之臣因为功大盖主而遭遇不幸的事例有很多。但若能早日明白示弱装愚的道理,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古代的名人不仅懂得彰显才华更懂得收敛锋芒,装糊涂做大事,这种聪明才智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在生活中,就智商而言,谁都不会比谁笨多少。笨人可能会做蠢事,但自以为聪明的人有时却会做更蠢的事。所以说,自以为是也是很危险的。
6.收复兖州,先安身后立命
没有哪一项功绩是凭空产生的。有力气才可能继续前进,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有高楼大厦。
每个人事业起步的根据地也许都很渺小但却必不可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找好一个起点。安心了大后方,才能展开手脚闯荡天下。退可以自保,进可以无忧,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在代理兖州牧后,由于思想上并不想就此止步,所以也就没把在这个地方上的人当回事,朋友没交几个,地方上的事也不是很积极。终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