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白雪
毕业学校:河南省鹤壁一中
高考分数:640分
所在院系:北大社会学系
11月6日,北京迎来了2005年的第一场雪。燕园银装素裹,显得分外古朴优雅。不经意间,来到北大已经两个月:曾经走在由金黄的秋叶铺就的路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四下无人,只有树叶在脚底发出轻微的声响;曾经与室友相约早起去未名湖畔晨读,那静谧的湖水仿佛有一种使人的心灵沉静下来的力量;曾经在三角地感受那社团招新生的热闹场面;曾经被精彩的讲座吸引而错过了吃饭时间……这如此多的"曾经"构成了我初入燕园的两个月,而且这些还将伴我四年乃至更远的将来。
此时的我,望着窗外的白雪世界,而面前桌上的那一杯清香的龙井茶又让我的思绪飞向远方的家乡,飞向难忘的高三生活……
(一)树立目标
2004年9月,即将过18岁生日的我踏进高三(5)班的教室时,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班主任没有换,仍然是那个胖墩墩笑呵呵的徐老师。经过一个暑假,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教室里的气氛是与以往不同的,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焦急的神色,班主任也一改以往的漫不经心。这时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以后的一年时间,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同学们都到齐以后,班主任简短地说了一下高考的严峻形势,并希望全体同学坚定信心,苦读一年,争取顺利通过高考。他最后送给我们一句话,至今我的耳边仍经常回响着,那就是:"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老师希望我们时刻记着这句话,体会它的含义,鞭策自己前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时被突如其来的繁重课程弄得手忙脚乱,整天有着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习题,我感到自己不能适应高三的学习。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挺过去,也许就要消沉、低落下去,从而耽误大好时光。幸好我的班主任老师及时发现"苗头"并找到我,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帮我解决思想问题,并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还想不想考上北大了,我非常坚定地回答:"想!,"因为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我在高一时就梦想能到北大读书。然后老师便对我说,既然已经定下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地争取实现它,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动摇自己的信念。我对老师讲了当时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时间不够用,好些知识学起来不得要领,主要就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对我讲,遇到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高三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以前,这时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硬挺下去,直到找到很好的方法为止。最后老师对我讲,我们学校的学生胡巍考了全市文科第15名,只要我能保持这个成绩,那肯定能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北大。
经过这次谈话,我坚定了考上北京大学的信念,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我心里暗想:我一定争取超过胡巍,因为我并不比他差,他能考15名,我为什么不能考进前10名呢?当然,这只是我心中的"小算盘",没有向人公开过。从此以后,我仿佛是一条不知疲倦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久,我完全适应了高三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高。
正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使我走出了阴影。我希望所有的高三同学都有坚定的努力方向,这会成为你动力的源泉。正如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最高力。"
(二)以本为本
中国人吃饭很有讲究,通常都是每人一碗主食,再配几样小菜,配小菜的目的并不是充饥,而是为了让主食吃得更有滋味。同样,在学习上课本与复习资料之间也有一个本末关系。课本是本,复习资料是末,看或者是做复习资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理解课本知识。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曾在这上面吃过亏。那是高三上半学期,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一时间,一种做题狂风劲吹,大家一见面问的不是对方的课本看得怎么样了,而是对方的复习资料做了几本了。受这种气候的影响,我也尝试着大搞题海战术,往往是课本上的东西根本就没弄懂,就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习题上去。做习题时,为了要速度,通常是不思索,凭着直觉写,碰到不会的,就翻后面的答案。一开始,几次小考,由于题目跟自己做过的很相似,可以顺着自己并不清楚的格式走,还算是"战绩"不菲。可是,时间一长,这种泡沫经济的弊端就露出来了。因为没把课本知识的理论做依托,再加上做题时大都属于机械式的只求答案,而不是求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结果呢,不但复习资料中的题目越变越难,就连课本上的一些以前以为简单的习题也开始变得"陌生"了。瞧,这就是本末倒置的下场。所以,我们在选择复习资料时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能够巩固课本上的知识,在做复习资料时,一定要把它当成理解课本的工具,切不可盲目滥做。也许有的学友会说,课本上的知识相对要容易得多,如果不通过做大量的资料来攻克难题,岂不是很有可能在高考中被淘汰!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而决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钻研有些至今尚无定论的难题。这一点在高考题目难度的分布上也有体现,每年高考试卷中难、中、易类型的题目的分数比例大致是1:8:1。如果你的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即使是不算难题的分数,你仍旧可以在总分为750分的情况下拿到675分,在此分数中不妨再减去你由于疏忽而丢掉的50分,你还有620多分,那么,请问,你还有什么样的学校考不上呢?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充分利用课本这个"本"呢?
(三)关于高考
我当然不主张在考试中投机取巧,但掌握一定的考试方法和技巧却能让我们在考试时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至于留下遗憾。而我所总结的考试经验可以概括成以下三条:良好的心态,冷静的头脑,恰当的技巧。高考考场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走进考场的一刻,你会感受一种莫名的压力,但同时你要告诉自己,"这正是高考的感觉啊!"你的十年寒窗不就是等待这一刻这种感觉的到来吗?考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思考,不因任何一道题目或难或易而破坏整个考试中的均衡节奏。有话说"人易我易不大意,人难我难不畏难",道理很清楚。再就是技巧,比如做选择的排除法,做仿写的换字法等等。对做物理数学的大题时,我有一点建议:如果一道题让你实在没有思路,冷静下来,先判断这道题考察的是哪个章节的知识,然后把这一章节的知识从头快速回忆一下,包括系统的知识结构,重点的公式及应用要点等,回忆的同时看能否运用在这道题上。这样有助于你在可能慌乱的情况下保持思维的清晰,然后找出解题的途径。对大的计算题比较犯难的同学不妨一试!
我们不是只会学习的机器。我们总在充满人情味的天地间活着。总听人说,人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高中的生活、高中的同学,不是懵懵懂懂的初中,也不是轻松自在的大学。这是有原因的。正是在无比紧张的学习中,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渴望一种温暖,于是一点一滴的温馨,在我们心中留下永不消退的芬芳。
(四)后记
每当轻抚着高中整理得密密麻麻的笔记、订得整整齐齐的试卷、翻皱了的课本……还能感觉到高中奋斗的心情。的确,那是辛苦的几年,但却是极为充实的几年。我庆幸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感谢那些给过我关爱的人,更希望有更多的师弟师妹们能够通过努力获得高考的成功!
未名、博雅等待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