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上午我们的讲题是《禅与企业管理》。本来好像看起来这两个是不搭界的,一个是禅,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出世间的,一个是世间的。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用出世间的智慧来指导世间的事业,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世间事业做得更圆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前一段时间我有看一个资料说200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排名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有一个理想——就是超英赶美。经过了50多年,中国真正实现了超英,也正在赶美。
首先这个应该是离不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环境;另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也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这个阶层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管理水平的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看到另一个消息,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
所以今天我们围绕这个主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共同探讨,一个是企业管理的目标;第二个是企业管理的方法;第三个是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第四个是怎样才能保持持续增长,长盛不衰。
企业管理的目标
我们上午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昨天其实已经在强调做任何事情动机是最重要的,动机很圆满,当然果就很殊胜。同样的,我们做企业,企业管理要达到什么样子的一个目标呢?
如果从禅的角度来说,我建议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学习禅悟管理。我们的学生其实也有一个人生的管理,一回事。我们应该将办好一个企业当作是做一件大善事,做一件大功德,作为我们发菩提心以后,真实地实践菩萨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菩萨行的实践。
如果能够有这样子的目标和发心的时候,当然动力就不相同。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么一个目标的指引之下,我们当然要尽力地运用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智慧来让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效益和提升生产力。之后我们才真正地能够有能力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是口说,我们要有一个感恩的思想,有一个回报的思想,要回报我们的员工。
一般的做企业的人他没有了解佛法之前,他可能想到员工只是我赚钱的工具,只是要做好企业的很多资源之中的一种人力资源,所以西方的管理学会称为人力资源部。如果把人降格到与物等量齐观的情况下,这种管理学其实是不圆满的。
如果说从东方文明,尤其是从禅的智慧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禅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法,精髓之法,能够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呢?
首先应该就是能够让我们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要回报员工,让我们的员工有安全感,有归宿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论,五个层次,都应该能够满足。
其次我们要回报国家、政府,所以要依法纳税;我们要回报社会,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扶危济困,以及种种的善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是为了自己出名,因为财富它不是单凭我们自己个人的能力能够产生的,而是有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政策、以及全体员工的努力,加上企业家的智慧,才能创造财富,了知财富的创造需要众缘成就,所以有感恩、知恩、报恩的思想。能够回报员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这是我们将企业管理好的目标。
企业管理的方法
然后讲第二层次是管理方法。如果从禅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大概有五个层次、三种境界。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第一个层次至第三个层次都是器世间物的管理;第四个层次是属于有情世间人的管理;第五个层次就是智正觉世间心的管理。
1.器世间物的管理
首先第一个层次是感性的管理。这个层次的民营企业家,他没有什么管理理论,他凭自己的感觉,摸石头过河,凭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判断力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一般的初创业者往往都在这么一个层面上。
第二个层面是理性的管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将自己的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然后又用这种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第三种叫做量化管理。我们看美国哈佛商学院有一个《管理全书》,十本,我略略翻了一下,我看也没有很多内容,全部是案例教学。我总结它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四个字——"量化管理"。用一个数学的模型、模式来考核生产成本、销售模式、服务范围、营销策略,全部把它精确化、量化。然后又用这种量化的、数学化的模式来指导企业管理,这是量化的管理。
但是实际上这个三层,感性管理、理性管理、量化管理,都是物的管理,都是器世间的管理,都是不究竟,都是基础。感性管理好像是上自习课,自习课的管理;理性管理好像上复习课,复习课的管理;量化管理好像是上数学课,数学课的管理方法。你看就是自习课、复习课和数学课。
2.有情世间人的管理
第四种管理的模式是人性管理。他已经超越了物的层面,他知道对员工要有尊重,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关心、爱护他们,而不是把他们看为资源之一。而是在人的本位上,在与企业家平等的人的本位上,大家一起合作来做成,成就一件事业,然后同甘共苦,这样一种层面上的顺乎人性的管理,这个应该是叫做人性的管理。然后就会让员工有一个归宿感,有一种凝聚力,有一种向心力。
好像马斯洛的《人类的需求层次论》,首先是生存的需要,基本生理的需求,食与色;第二个层次就应该是安全感的需要,我们要有安全感,要给员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第三个应该是归宿感的需要,我们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群体;第四个是自尊、自爱和自豪感的需要;第五个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我们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造福社会,服务人群。
所以说其实人性化的管理,他能够在企业之中由浅到深的实现,对于所有的员工都能够让他们实现这种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当然是提高工资、发奖金,这个基本物质的需要。然后安全感的需要是有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让员工和他的家属都能够很有安全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心忡忡。有归宿感,能够让他去担任一定的职务,在某一个团体之中负责。乃至于帮助员工自我实现,能够让他进一步地去再充电、再学习,提高他的技能。不单单是赚钱,而且在工作之中能够培养技能,增长学识。这样是人性化的管理。人性管理是属于有情世间,前面的三种是属于器世间,这种是有情世间;前面是物的管理,这个是人的管理,譬如上心理学课。
3.智正觉世间心的管理
第五个层次就是禅悟的管理。这个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了。禅悟的管理,譬如上禅修课。禅悟的管理要求是这个企业家他自身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他自己已经开启了、运用了禅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所以他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知道要怎样启发自己内在的光明的一面,然后又帮助和引导员工,以工作为手段来穿透我们尘世间的五欲六尘的迷雾,来开启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样既是工作,又是修行;既是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又是我们自己福慧增长。这样一种禅悟的管理。
而事实上这种禅悟的管理是不需要管理的。因为已经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到第五个层次的时候,他不需要这种常规的由上而下的管理控制的模式,而是透过激发我们每一位员工内在光明的一面,然后让他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动力都是从自心而流出,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去做事。这时候是不需要管理,而达到最好的管理。就是智正觉世间心的管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层次的时候,这个企业肯定是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他能够极大地调动所有员工的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提高我们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增强我们团队的战斗力。你看,一个企业他能够有创造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肯定就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然后五个层次的管理,如果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其实可以归纳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物的管理。感性管理、理性管理和量化管理都是属于物的管理,往往容易产生一个弊端——是企业家和员工容易离心离德,因为大家都只是为了物。企业家是希望多赚点钱,员工是希望多拿点工资,反正大家都是为了物,都是为了物的时候,当然容易离心离德,都是一种互相利用的这么一种契约关系而已,所以这个应该是最低的一个层次。
第二种境界是人的管理。第四个层次的人性管理应该就是人的管理。我们顺乎人性而来管理,所以就能够让每个人都工作得很开心,然后就比较有凝聚力。
第三种境界是自性的管理。第五个层次应该是我们自性的管理。真如自性,真如妙心的妙用。
事实上它有什么不同?
物的管理是被动的;人的管理是主动的;提升到心的管理的时候,他是自觉的,不需要你管理,他自然能够做得非常好。所以有被动、有主动和自觉。
再一个看员工的角度也不同。物的管理,我们看员工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人的管理,我们看他是跟我们相等的,平等的人;心的管理的时候呢?禅悟的管理的时候,我们看员工是菩萨。当然你看员工是人的时候,你得到人的积极性;你看员工是物的时候,你就把员工都当作是小人,那你以处处防范他的方式来管理,很不放心地管理,当然自己也很累,效率也很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效率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事实上,第一种是当作小人,第二种是当作平等的人,第三种是当作菩萨。
你把他当作小人的时候,当然人家不会愿意给你去主动做事了,你给多少钱,反正我能够做到差不多够就可以了,其他不管你那么多了。然后你看他是人的时候,当然他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人的努力。你看他是菩萨的时候,当然发挥的是菩萨的力量,是菩萨的能量,当然这种创造力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力量也不同。
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动力不同,第一种是以物质的刺激为动力,第二种是以人情和报恩为动力,第三种是以觉悟解脱为动力。所以这个应该是我们管理的三重境界。
昨天我们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其实我看也有相通的地方。有位同学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用到我们这个管理之中也是如此。
第一个层次的感性管理、理性管理、量化管理,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看到财产,只看到物质,只看到资金,看不到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说什么?说我们只会执著于世间的物质相、境界相,看不到本性,完全执著于、执迷于世俗的物质和境界。
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三种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
第二种层次就是人性的管理,他勉强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他已经能够顺乎人性,能够尊重人,而不是管理人,约束人;能够顺着人性来激励他,满足他,而透过满足他,成就他,让整个企业蓬勃发展,这样子达到一种双赢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一种局面。
但是实际上他还需要一个管理。管理是什么?是法呀,还有法执。那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么管理境界?我们已经舍离了对世俗的执著,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法执。我们"看山不是山",我们看到是一片大光明境界,那是你执著于佛法,执著于法呀。
前面的第一个层次有人我执,有法我执。第二个层次已经没有人我执了,但是还有法我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境界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解脱的境界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万事万物它的本来面目而发挥它的妙用,没有人我执,也没有法我执,所以欢喜、自在、快乐,有智慧和慈悲。同样的,我们的人性管理等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悟管理等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其实这个管理的艺术提升起来,照样可以让我们解脱,照样可以作为我们的修行方法。这个应该是我们所说的管理方法。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第三个方面是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从佛教里面的角度来说就是——智慧、慈悲、大力量。我们《三宝歌》上面称赞佛陀是什么?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悲、大雄力,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儒家也是这么说,你看孔子他说作为君子的标准是仁、智、勇。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仁者他没有忧虑,为什么?仁者无敌,我们说仁山智水,中国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是仁和智的境界。什么是仁呢?我们看《论语》,不要认为它很神圣,它其实讲的都是一些非常朴实的,非常温暖的,非常实用的一些道理,一些待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梁漱溟说儒学是人生实践之学,道教是人生修身之学,佛法是人生治心之学。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学通《论语》,那我们应该是能够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你看那个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就说,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没什么文化,我读了半部《论语》就能够做宰相,能够治理好天下。你看这个很了不起了。而且《论语》是语录式的,都是很简短的,一条一条的,很精辟,都是古圣先贤他的智慧、他的经验,他对我们的启迪。
孔子怎么解释仁和智?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众生,这个就是仁。智者知人,你能够知道他的长处、他的缺点,知人善用,这个就是有智慧。然后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近乎勇。
仁、智、勇和我们说慈悲、智慧、大雄力都一样。那我们分开来说好了,事实上我们如果能够具备这个三种素质的时候,那我们办企业肯定就比较顺利。
现在经常看到那些成功学的书,讲一些皮毛。我翻一翻他们那个书,说什么核心竞争力,专门写一本书。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说不用讲那么多了。
我就知道深圳有一个企业家,他是这里的居士,很相信这个成功学。然后我跟他说,"你不要一直照本宣科,这样子一句句去套,没有什么用的。你企业不是很大,你不需要这样子去搞,搞什么策划,搞什么点子,你脚踏实地去做好了。"
你用很多时间去学,然后拿回一大堆的书,其实你的业绩还下降了。因为你的精力摆在学习成功学那个上面去了,真实的机遇你抓不到了。不需要这样。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
其实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民营企业家他自己个人素质的提升,这个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外在的东西,你的素质提升了,你这个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你是灵魂人物,你是核心人物。你的素质没有提高,怎么可能有核心竞争力呢?
大智慧——知势、自知、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