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猿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埃及猿
拉丁文名:Aegyptopithecus
生存年代:早渐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埃及
体形特征:体重6-7千克
食性:果实和树叶
释义:埃及的猿猴
趁早上的雾气还没消散,几只埃及猿离开了过夜的巢穴,相互招呼着来到海边。它们虽然更喜欢吃水果、嫩叶,但显然也不愿意浪费任何一次能摄取动物性蛋白质的机会。几只小螃蟹仓皇逃进了沙滩上的洞穴,埃及猿没有理会这些小东西,因为多数埃及猿都知道,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把这种恐惧也延伸到了甲虫、蝎子身上。它们更喜欢捡食那些被海浪冲上岸的死鱼、死虾。雾气开始消散,这几只埃及猿呑下几条小鱼后,相继钻进了不远的红树林中休息。白天对它们来说太过酷热了,它们平时更多在傍晚或者夜晚活动,而白天只是依偎在一起熬过燥热的天气……埃及的法雍采石场堪称全世界最重要的新生代化石点之一。在法雍的化石中,能找到很多哺乳类的早期代表,如始祖象、早期的海牛、蹄兔和蝙蝠等,甚至还有作为美洲有袋类代表的负鼠,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极端多样的灵长类。法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集中的灵长类化石点,既有残存下来的早期低等灵长类代表,也有新兴的高等灵长类,埃及猿就是其中较著名的。
埃及猿属于原上猿科,该科最早被发现的化石就是1908年发现于法雍的一块下颌骨,后被命名为海克尔原上猿。原上猿因比更早发现的上猿更原始而得名,体重约4千克,与今天非洲的长尾猴相似。
原上猿类一共发现了4种,除法雍之夕卜,在阿拉伯半岛等地也有发现。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法雍的一系列发掘中又发现了原上猿科的另外一属埃及猿。埃及猿只有一种,但化石材料较多,后来又陆续发现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化石,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最多的早期高等灵长类。
埃及猿身体粗壮,平均体重6至7千克,在当时的灵长类中巳属于体形最大之列。它们的头骨比现存所有的狭鼻类(日大陆猴和猩猩等)都要原始,脑量也相对较小,但比任何低等灵长类都要进步。
从埃及猿的牙齿来看,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同时也吃很多树叶;而其肢骨则显示它们是树栖的四足动物。此夕卜,雌雄埃及猿的犬齿发达程度不同,这可能表明它们过着一夫多妻的群体生活。
包括埃及猿在内的原上猿类是当时最进步的灵长类,而其分类地位也曾有过很大变动。它们过去曾被视1为早期猿类,生活在猿类和旧大“」崎陆猴类分支之后。但是后来的研究认为,它们与猿类的相似特征不过是一些共同的原始特征,而且其身上还有许多地方更接近现存的阔鼻类甚至低等灵长类,而不是狭鼻类。因此现在的观点认为,原上猿类并不是真正的猿,而是后来包括猿类和旧大陆猴类在内的狭鼻类的共同祖先。
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变,一批早期的动物逐渐消失,而新的动物群开始诞生。埃及法雍的化石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记录了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过程。法雍的灵长类丰富多彩,而埃及猿和它的同类们为高等灵长类的繁盛揭开了序幕。
埃氏马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埃氏马
拉丁文名:Equuseisenmannae
生存年代: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
体形特征:身长2.7-3.0米,身高1.8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埃森曼的马
雨足足下了一夜,直到清晨才结束,大草原笼罩在一层浓雾中。山坡上,群埃氏马挤在一起,互相吸取着同伴身上的热量几匹小马被雨水淋了一夜,正躲在母马肚皮下瑟瑟发抖,成年马则焦躁不安地摆动着耳朵。
大草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雨水,过多的水会把这里变成柔软的稀泥地,而泥水会让埃氏马腿上糊满泥巴,影响它们的奔跑速度甚至让其摔倒,这对于体重几百千克的它们来说会是不小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它们不得不走到较高的坡地上躲避雨水。这时太阳微微露了一下头,再次被裹进云里,天空还是没有放晴。几声微雷响过,冰冷的雨水又开始落下……
类最初驯养欧洲野马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拯救了一类濒临灭绝的动物。欧洲野马其实是真马家族的最后代表之一,而曾经广泛分布在南北美洲、亚欧大陆和非洲的各种真马大多已在更新世灭绝。
真马是一很笼统的称呼,它包括了地质史上所有长着一个脚趾的马,如普氏野马、藏野驴、普通斑马等。它们是马科动物中最进步和年轻的一类,有观点认为从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期间,全球气候更加趋于干冷,这使许多地方的森林被草原取代,这种变化可能促进了生存在草原上的真马的发展。
最早的真马出现在约350万年前的北美洲,并在约250万年前通过白令陆桥进入旧大陆,并在东亚地区逐渐演化成为埃氏马。在根据对世界各地化石真马的对比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埃氏马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真马。
埃氏马主要生活在距今约250万至240万年前的中国甘肃等地,成年马比现代的家马和蒙古野马高大得多。虽然它们身材庞大,但却并不笨重。细长的肢骨和较窄的蹄子显示埃氏马是一种很适应草原生活并且是非常灵敏的一种马庞大的身躯决定了埃氏马需要很多的食量,它们一天之内肯定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和咀嚼食物上,有趣的是,拉长的面部使它们吃草时倉旨将眼睛保持在草丛顶部的上方,从而观察到四周的危险,堪称一举两得。
从身体结构上看,埃氏马可能是北美早期真马简齿马的后代。埃氏马灭绝后约50万年,更多真马家族的成员涌现出来并迅速扩散,成为数量众多的一类食草动物,直到更新世结束,世界各地的野马才陆续消亡,至今就连最后的普氏野马也没有真正野生的了。
虽然埃氏马有极强的适应性,但它们还是灭绝了?一如其他真马的灭绝,人们至今仍找不到准确原因。不过根据一般规律,体形巨大的动物需要大量的食物与生存空间,而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总会首当其冲遭到打击。就这样,这世界第一大马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匆匆而过,只留下巨大的骸骨供后人凭吊。
安氏中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安氏中兽
拉丁文名:ndrewsarchus
生存年代:晚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踝节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5.0米,体重>1.0吨(蒙古安氏中兽)
食性:杂食性
释义:安德鲁斯的中兽
38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全球气候开始从温暖逐步转冷,干燥的季风开始席卷蒙古地区。雨林开始被季节性的林地和生长着灌木丛的平原所取代,在河流的附近,植物层层叠叠地生长着,灌木丛的枝芽不断地冒出,河流边的空地上很快就被一层绿色所覆盖。在不远的河道转弯处,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躺在浅水中,一个大个子强盗正在努力地撕扯着仅存的一些肌肉,顺更把一些诸如肋骨之类的骨骼咬碎,然后一起呑下去。即使是巨大的股骨和脊椎,也很快消失在安氏中兽那不停开合的巨嘴里……这个场面在晚始新世的蒙古原野可能并不少见,而那个大个子强盗就是声名显赫的蒙古安氏中兽。它光是头部就有83厘米长,全身长度可达5米,体重超过1吨,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食肉哺乳动物之一作为踝节类动物,蒙古安氏中兽常被描绘成外形似大狗、脚上长蹄的猛兽,相当于“披着狼皮的羊”。然而,它们虽有令人生畏的巨头和有力的双颌,嘴也大得吓人(而脑量不大,可能智力不高),但却缺乏积极掠食动物应具备的一些特质。从北美洲发现的安氏中兽较完整的化石来看,其四肢与其他中兽类相似,脚趾形成爪状的蹄。这虽能使它们迅速奔跑,却不适合扑杀猎物。安氏中兽口中的犬齿虽然粗大,但并不锐利,也没有专用于撕裂食物的裂齿。与当时的主要的掠食哺乳动物一肉齿类相比,安氏中兽更像是杂食动物,其食谱可能主要是尸骸和植物的根、茎等,自己猎食的情况较少。
1923年,在第三次中亚野外考察中,时任领队的安德鲁斯在今天蒙古国曼汗(Manha)附近的晚始新世岩层中发现并最先描述了这种动物。当时发现的骨體标本主要是一个巨大的头骨及相应碎片,安德鲁斯当时认为可能是一种未知的史前大型食肉动物,后经多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确定为中兽类,定名为蒙古安氏中兽。此后在亚欧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和北美洲还发现了它的一些近亲,如我国的河南安氏中兽和粗壮安氏中兽。
中兽科动物是踝节类中偏于肉食〖生的一类,在古新世、始新世十分繁盛,目前人们已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发现了几十种。它们的体形差异很大,小者如豺狗,大者则超过棕熊。根据其多样化的食性,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肉食性型个子不大,牙齿细小,如双尖中兽;进步的肉食性型牙齿适于切割,一些种类的脚部适应快跑,如中兽、软中兽、鱼中兽等;杂食兼肉食性型一牙齿较大而特化,以厚中兽为代表;压骨型一下颌强壮有力,牙齿粗大,体形较大,包括强中兽、蒙古中兽和安氏中兽。
因目前只在晚始新世发现了安氏中兽的化石,数量也有限,因此学界还无法知道其具体的演化路线。鉴于其骨骨各存在一些相当特化的结构,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它们应是中兽类中早期分化出的一支,但也有人主张把它们从中兽科谱系中剔除,转而划在踝节类与偶蹄类接近的一类群中。
小的中兽科动物体形和豺狗差不多巴博剑齿虎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巴博剑齿虎
拉丁文名:BarbourofeUs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上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3.5米(弗雷基巴博剑齿虎)
食性:肉食性
释义:巴博的猫
在几只鼬鬣狗的咬嗤下,一匹三趾马嘶叫着倒在夜色之中。鼬鬣狗们刚要享用,突然听见身后响起低沉的咆哮声,一声比一声震耳欲聋。鼬鬣狗群中出现了一阵骚动,接着它们看到一只大如雄狮、壮比棕熊的巴博剑齿虎摇着尾巴出现在前方。这是一只成年雄虎,它已将近一周没吃东西了,4天前抓一头小嵌齿象时还被母象的长牙划伤了后腿。虽然眼下正落魄,但威风犹在,其体重和力量都超过这几只鼬鬣狗的总和。它缓步向鼬鬣狗逼近,故出威胁的动作,接着故作轻松地八下来张开大嘴,2颗长剑般的犬齿让鼬鬣狗们不由得颤抖着后退了几步。它又起身略鼓向前靠近,用吼叫回击着鼬鬣狗们的狂吠,接着一步扑到三趾马的尸体上,后腿却站立不稳打了一个趔趄。刚刚退让一旁的鼬鬣狗们看得真切,又大起胆子走上前来。巴博剑齿虎忍住疼痛,将身体缩紧做出反击的姿态,伸出一只前爪在空中挥舞了几下。鼬鬣狗们终于放弃了,掉头小跑着离开。巴博剑齿虎松了口气,开始低头撕扯身下的尸体。
格意义上的“剑齿虎”只包括猫科剑齿虎亚科的成员,而其他的剑「齿猎手只是与剑齿虎长得较像,分类上并非同族。在正牌的剑齿虎出现前,还曾有一类外表很像它们的剑齿食肉兽广泛分布在各个大陆,它们就是假剑齿虎科动物,包括后文介绍的恐齿猫、始剑齿虎和祖猎虎等。到了1500万年前的中新世初期,大部分假剑齿虎类已灭绝,但比它们更加可怕的顶极假剑齿虎巴博剑齿虎正于此时开始席卷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其中几种只有豹子般大小,而晚期的弗雷基巴博剑齿虎几乎和最大的非洲狮一样大。
弗雷基巴博剑齿虎不仅是历史上最大的非猫科剑齿动物,也是最早被发现的。1947年,古植物学家巴博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发现了它们的化石。由于巴博仅几天后就不幸撒手人寰,学界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种恐怖的掠食者。巴博剑齿虎体形硕大粗壮,其肌肉异常发达,尤其是前肢很有力量。它们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而不是接近正面,极有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使用剑齿、减轻嘴巴张大时对面部的压力。其剑齿呈扁长的弯刀状,边缘锋锐,最长可达22厘米,在所有剑齿动物中几乎是最发达的;下颌虽衍生出巨大的护叶,但也只倉旨遮盖剑齿的一半。
巴博剑齿虎是当时地球上最凶猛的陆地食肉兽之一。不过,它们强壮有力却不善奔跑,在捕猎时可能是用前肢奋力将猎物扑倒并压住,然后使出剑齿完成致命的攻击。然而它们扁长弯曲的剑齿容易被骨骼碰碎或深陷血肉中难以拔出,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巴博剑齿虎和始剑齿虎、袋剑齿虎和刃齿虎等“马刀牙”动物主要将剑齿用于切割而非穿刺,像匕首一样划开猎物的喉咙。
由于身体过分特化,难以适应变动的环境,再加上猫科剑齿虎的出现,巴博剑齿虎在600万年前的上新世便销声匿迹。它们的消失,意味着猎猫科动物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巴基斯坦鲸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巴基斯坦鲸
拉丁文名:Pakicetus
生存年代: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鲸目
主要化石产地:巴基斯坦
体形特征:身长1.0-1.3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巴基斯坦的鲸
海边上,两个黑影逐渐清晰了起来,鱼腥味刺激着它们的鼻腔,让它们尤奋异常。这是一对巴基鲸,它们喜欢成对生活,主要活动在河流、湖泊和淺海周边地区。它们的听觉并不好,所以更依赖较好的视觉和嗔觉。它们不仅经常在岸上捕食小动物,同时也喜欢下水捕鱼,或干脆沿着海岸拣死鱼吃。这对巴基鲸跑上浅滩,看到了一条死亡多日、严重腐烂的大型金枪鱼,马上就狼呑虎咽地吃了起来。它们必须迅速吃下尽量多的食物,因为鱼腥味很快就会招来更多的食腐动物,到时身体弱小的巴基録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顿时在古生物界引起了轰动。1斯坦地区发现了一种5000万年前的古鲸,一渡类型巴基斯坦鲸(简称巴基鲸)。古生物学家指出,该发现对解决鲸类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此前,人们曾对此做过许多推测,最初认为鲸和海豚的祖先是某种古老的偶蹄类,此后又提出过许多缺乏说服力的假说。1960年美国人凡威伦又提出了中兽起源说,其证据是一些早期錬类的牙齿和踝节类的中兽非常类似,因此錬很可能是从中兽或一种与中兽非常接近的动物进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