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惨败让李书福大受打击。从海南回来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战略,在经营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同时,继续寻找事业的新起点。
1993年,台州市政府组织参观一个国营摩托车厂。李书福看见摩托车产销两旺的势头,就向该企业老总提出为他们做车轮钢圈配件。对方一听,笑道:“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配件岂是你们民营厂能完成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去!”李书福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公司,马上提出要自己制造摩托车。大家以为他是头脑发热,齐声反对,连亲兄弟都笑他自不量力:“车祸死了人,有你好看的。搞不好千年砍柴一夜烧。”李书福决心已下,任谁也拉不回来。
但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到处求情均以碰壁告终,眼看这一项目就要流产。
有过先前冰箱厂的教训,李书福脑子活络了许多,他“绕道”以数千万元的代价,取得了浙江临海一家国有摩托车厂的生产权,“借壳生蛋”。
仅仅7个月,吉利就开发出国内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强强联合,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又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同类摩托车,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销量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
李书福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创业路子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摩托车生意也让他的财富进一步增值,但他的野心却不止于此。1994年,李书福再次做出了惊人的决定:造汽车。
李书福想造汽车,和其他三兄弟商量,结果可想而知。三兄弟拿出一堆理由反驳他,李书福辩不过,愤愤地说:“汽车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一个沙发带四个轮子!”
李书福提出造汽车的想法后,董事会通过讨论,最终同意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决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1个亿,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可以看出来。走一步要成一步,这样的项目,可经不起失败。
拍板定案后,李书福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才。可他把整个摩托车厂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懂汽车的人,后来终于发现有三个人以前是汽车厂的工程师,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三个人叫到自己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开口就说:“我想造汽车。”此言一出,三个人顿时愣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李书福早有预料,忙说:“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不要紧,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吉利在浙江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了一块850亩的地,名义上说是要生产摩托车,实际上却在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工厂揭幕的时候,参加揭幕仪式的人一看,惊叹连连:“你这不是要造摩托车呀,造摩托车哪用得了这么大这么豪华的厂房?”当时李书福还不敢公开说要造汽车,只好以“我们要造最豪华的摩托车”为由搪塞过去。
虽然有了想法,但对造什么样的汽车、怎么造汽车还是一无所知,李书福跑遍全国各地,看汽车厂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车。跑了一圈后,李书福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造“奔驰”。他买了好几辆奔驰来研究,又从香港托人买回奔驰的零配件。1996年,李书福组装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奔驰”下线。
这辆“奔驰”用红旗底盘和发动机,外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做出来以后,跟奔驰320一模一样,非常漂亮。汽车组装好后,李书福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结果还真的有不少人前来问价。但这辆样车送到有关部门检测时,被告知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而且奔驰也不是很多老百姓买得起的。知道此路不通的李书福决定从实际出发,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而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则至今还在临海的工厂里。
从这之后,李书福决定还是采用传统工艺,一切按照别人成熟的工艺、平台、技术、零配件来生产汽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出合格的汽车。于是,李书福带着三个人,跑到上海汇众汽车零配件公司去请教专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李书福又到一汽研究所,请求专家支持,研究所的领导明明知道搞不起来,但是,他们愿意用吉利提供的经费,把这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来搞。就这样研发设计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李书福像当年一样遇到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障碍。20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李书福找到台州市黄岩区经委的领导,刚把要搞汽车的想法说出口,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复;找到省机械厅,答案还是“不可能”,还多了一句:“你去北京也没用,国家不同意,工厂不能建,汽车就是生产出来也不能上牌。”
但李书福在为生产权奔走呼告的同时,也像造摩托车一样,绕着弯先做起来。
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书福跟一些四川朋友吃饭聊天。李书福发牢骚说,他想生产轿车,但就是生产权解决不了。这时,有一个人说,他有一个朋友,是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监狱下属汽车厂的厂长。
后来,李书福去四川德阳找到那家监狱,建议生产“奔驰”。结果机械部不批,要想通过,得搞一个不像轿车、哪怕像拖拉机的。后来,李书福把夏利改得面目全非,让他们去上目录,结果顺利通过了。紧接着,吉利和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名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但由于当时这辆车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来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多年后,李书福在谈起当时的场景时,仍有些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