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一个商人向一家钱庄贷款4万两银子,用上海苏州河北虹口一带400多亩地产作为抵押,过了期限,钱庄向商人追索欠款,那人一时无力清偿这笔欠款,只能把抵押的那块地皮拍卖,以抵欠债。可是那时苏州河北还是一片荒滩,那块地皮4万两的价钱没人愿意要,由钱庄没收,不能换成现钱,钱庄也不干。钱庄经理一心想收回本钱,想了半天,觉得只有去找叶澄衷看看,也许他能吃进。钱庄经理去见了叶澄衷,开口就要价4万两,问他能不能买下那地皮,以帮助解决商人和钱庄两方的困难。叶澄衷沉吟半晌,答应钱庄第二天回信。
那块地皮所在地属于英租界管辖,当天,叶澄衷就去拜会英租界工部局的负责人,会谈间叶澄衷谈到上海的市政建设,说到苏州河南北交通不便,影响商业发展,以此进行试探。工部局负责人回答说,原来计划要在苏州河上造一座桥,以架通南北,但因经费不足,定不下来,造在哪里也未确定。话说到这里,正中叶澄衷下怀,他便说:“造桥乃造福市民的大好事,岂可怠慢?如经费不足,我可略尽绵薄之力。”了解到造桥约需6000两时,叶澄衷便说:“我出2000两,自愿捐造桥款的三分之一。”见叶澄衷如此慷慨,那位负责人顿时喜笑颜开。
叶澄衷接着问桥准备造在哪里,那位负责人反请他提意见,叶澄衷便举苏州河北虹口一带造桥最宜。那位负责人当即采纳了叶澄衷的建议,答应马上就可以开工。第二天,叶澄衷也不还价,以4万两银子买进了这块地皮。那钱庄经理和商人对叶澄衷千谢万谢,逢人便夸赞叶澄衷的义气。岂知过了几个月,新桥落成,苏州河北的那块地皮大涨至100多万两以上,叶澄衷获利20多倍。他既仗义疏财,结好三方,又不费气力赚了大钱。
此后,他又投入一笔资金,以这块地皮为基础,开办了树德地产公司,大做起房地产生意来了。
1866年,伦敦发生了金融风潮,很快就席卷到纽约和世界各地,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也不能幸免。然而,危机过后不久,上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各地商人纷纷在上海开设钱庄,投资实业,上海地价疯涨,地产泡沫逐渐达到了极限,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1883年,对上海来说是个很不幸的年头。这一年不仅时疫流行,还暴雨成灾。中国商人与外商的生丝大战使生丝价格大跌,市场混乱,中法战争又在年底爆发,上海由此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风潮,两位举足轻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徐润相继垮台,他们在上海开设的钱庄发生了挤兑风潮,很快宣告倒闭。金融业刮起停歇倒闭之风,仅仅一个月内上海三分之二的钱庄宣告歇业。由此又累及无数的中国商行、小型工厂和手工作坊,上海地价也暴跌,一时间人心惶惶。
叶澄衷凭借他敏锐的商业嗅觉,抢先抽回了存放在银行和钱庄的资金,同时又火速催讨客户欠交的火油货款,尽一切办法回笼了所有的欠款。这时,美孚石油公司将更多的火油运进上海,希望以增加销售量来弥补当年伦敦金融风潮带来的损失。
叶澄衷抓住了这个时机,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避开多事之秋的上海滩,全力开拓长江中游和沿海广大地区的市场。这年,当叶澄衷获得美孚石油在中国的独家经销权后,便不失时机地推进在全国各地的业务。他先在宁波、温州、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天津、烟台、营口、广州等重要城市和通商口岸,设立了“顺记”的分号或联号,总数达18家之多。因为他知道,金融风潮对仍然过着小农经济生活的广大农村并没有多大影响。而在上海,金融风潮削弱了众多洋行和中国商行的实力,无形中减少了他的竞争对手,叶澄衷不但避过了这场危机,还趁机发了财。
经商多年,他自然懂得“货不停留利自生”的道理,但苦于运输不便,大批货物堆积在上海不能及时运往各地分号。现在,他趁上海棉花行纷纷倒闭之机,低价收购了棉花行的10多艘原来运棉用的沙船,建立起自己的沙船队,后经不断扩充,沙船多达一百余艘,频繁往来于沿海和长江航线,及时地运送火油、煤、铁等货物来往南北,美孚火油的销量也因此骤增。在这多灾多难的1883年,许多商家朝不保夕,如履薄冰,而叶澄衷却大发利市,年盈利竟达10万两银子以上,这也为他以后大力进军实业界准备了坚实的财富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