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根据1815年同盟国(攻打拿破仑同盟)在维也纳签订的协议,德意志联邦由34个封建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奥地利位于诸联邦之首,各邦在内政、外交、军事上相互独立自主。普鲁士是惟一可以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国家,它们为争夺在德国的领导地位进行了长期斗争。
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普鲁士王位,为实现兼并全德的野心,大肆扩充军备,并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任首相期间,积极推行“铁血政策”。1864年,俾斯麦拉拢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丹麦战败后,俾斯麦又联合意大利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军战败,被迫于8月23日在布拉格同普鲁士签订和约。根据合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宣布解散。1867年,德国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鲁士虽然确立了自己在北德意志联邦的统治地位,但还没有完全统一德国,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着独立地位。这四邦紧邻法国,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不愿德国强大,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于是,普鲁士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的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
19世纪中期,法国的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生产能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采取了反革命的军事独裁,把一切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对外采取扩张主义政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60年代末,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加剧,拿破仑三世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满足资产阶级掠夺贪欲,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并且,法国对毗邻的德国莱茵河地区丰富的天然资源早已垂涎三尺,普法战争一触即发。
1870年7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担心普西联合对付自己,遂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皇拿破仑三世走上了宣战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国终于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了。
经过:普鲁士因实行义务兵役制,并且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因此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了3个军团大约47万人。威廉一世亲任总司令,老毛奇担任总参谋长,第1、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决定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力争将法军主力围歼于边境地区或将其驱至法国北方,继而围攻巴黎,迫敌投降。
与普鲁士相反,法国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到7月底才在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共集结8个军团约22万人,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8月初编成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军团,分别由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国的作战计划是:先发制敌,集中兵力越过国界直取法兰克福,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诸邦保持中立,然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1870年8月2日,法军洛林军团在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发动进攻,拉开了普法战争的序幕。法军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8月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挥下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并攻入法境。8月6日,第3军团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
1870年8月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自己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老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到8月中旬,法军主力部队的部署已被普军割裂。一部由法军巴赞元帅率领的左翼和中路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围困于战略要地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右翼共12万余人,在沙隆编成以麦克马洪为司令的沙隆军团。
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8月22日,麦克马洪率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老毛奇得到这个消息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四军团向北迎击。8月31日,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4军团围困在色当。9月1日至2日,普法进行了此次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会战——色当会战。
9月1日上午,普军第3军团占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切断了法军由色当经梅济埃尔西撤的铁路,然后插到法军侧后的圣芒若和弗累涅一带,堵住了法军向比利时撤退的通路。当天中午,普军完成了对沙隆军团的合围,并开始进行猛烈的炮击。下午,法军数次突围失败,拿破仑三世自知无力挽回败局,于下午4时下令挂起白旗。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在色当会战中,法军共损失12.4万人,其中仅3000余人逃到比利时境内,普军损失还不到9000人。在色当战争中法国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犯了如下的三个基本错误:第一,法军在迎击敌人的进攻时部署的阵地,使获胜的德军能够锲入法军分散的各军之间,结果把法军割裂为两支独立的部队,并使它们彼此不能会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战;第二,巴赞军团在麦茨行动迟疑,结果被紧紧地围困在那里;第三,援救巴赞兵团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线,简直是唆使敌人俘虏全部援军。造成这三个错误的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错误指导外,也与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指挥失误有关。普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善于制造、利用法军的错误,巧妙地施展谋略,实施正确、坚定、灵活的作战指挥,使法军在色当战争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权。
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起义军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并未因此而终止军事行动。9月中旬,普军第3、4军团继续向巴黎推进并包围了巴黎,战争进入新阶段。普鲁士所进行的这场战争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御性质,而变成了一场地道的侵略性掠夺战争,对法国来说则变成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时,法国除新建的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等在战场上对普军作战外,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展开游击战,因此法国仍具有约100万人的抵抗力量。并且意大利将军加里波第也率志愿部队进入法国,支援法国抗战。但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投降政策,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抵抗运动,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1月22日,法国政府镇压巴黎居民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1月28日在凡尔赛普军大本营签订了停战三周的协定。此后资产阶级政府勾结民族敌人向巴黎工人发动进攻,伟大的巴黎公社起义爆发了。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败前不久,法国外交部长茹尔·法夫尔与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城,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普法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结果与影响:普法战争以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而告终,根据《法兰克福和约》,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由于德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剧,欧洲大陆变得更加动荡不定。两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结怨,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式作战兵器和完善的武器装备对战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