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白居易写给挚友元稹的诗很多,如《正月十五夜月》、《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及《客中月》……但比较起来,这首《江楼月》独具特色,别创一格。在意境创造方面是其他咏月赏月诗无法比拟的。这首诗通篇都写彼此双方的真挚思念之情,看似全诗句句抒情,其实情寓于景,情与景高度融合而天衣无缝。每句诗都是情语,又都是景语,仔细回味都使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前两联,那江楼绰约、明月团,以及诗人凝立吟赏的情景,酷肖实景,胜似实景,比之于实写景色更诱人、更动人,更耐人寻味!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元和四年(809)三月三十日作。元稹于是年三月七日,以监察御史奉旨往东川按狱,一路尽管鞍马劳顿,还写了一组诗,《望驿台》即其中一首,是为思念其妻子韦丛所作。白居易稍后写了十二首和诗,其中就有这首《望驿台》,与元稹同题,题下原注“三月三十日”。《望驿台》,是白氏组诗《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十一。而“望驿台”未知所指。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和诗,与元稹原诗同题为《望驿台》。发句写元稹的妻子韦丛。元稹同韦丛住在长安朱雀门东第二街靖安里北街,靖安宅里自然住着韦丛。“当窗柳”犹言韦丛怀念丈夫。古代,特别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柳丝柔长,随风飘拂,古诗中往往以之意寓怀念行人情思不绝。读者似乎可以想象到韦丛当窗凝望,思念丈夫归来的情景。
次句写元稹思念韦丛的情境。元稹在望驿台前同样在思念韦丛。诗中“当窗柳”、“扑地花”,对文互义;“柳”、“花”同指一物,即柳絮、柳花。是写元稹、韦丛对柳絮飞花,同感春尽彼此思念。元稹一人独宿驿站,面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份外思念妻子。“扑地花”很富有诗意,联想贴切,设比巧妙!“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离愁,两地相思,值此春尽之日,彼此的思念就更加深切了。
三句是说韦丛所居靖安里同元稹所处望驿台两处,元氏在望驿台所作题下原注“三月尽”;白氏在长安所作题下原注:“三月三十日”。当时使用夏历,以正月至三月为春季,故将三月末一日作为春季的最后一天,所以说“春光同日尽”。这句可以说妙语双关,“春光”是指春天,又指美好的时光;“尽”,是春光尽,也是人各天涯的感伤。于是第四句就顺理成章地拓出。这首诗的关键和中心,全在一个“思”字。“当窗柳”是居人闺中的相思;“扑地花”是客中驿旅的相思。一、二两句均以比喻形象传情,不言思而思字隐含诗中,两人倍加思念。三、四句层层推进,“两处春光同日尽”写“三月三十日”希望相见而未能相见的失望,相思刻骨;“居人思客”、“客思家”更进一层,由“春光同日尽”的含蕴之妙,直逼“思”字,而且两个“思”字连珠爆发,不但绾合全诗,而且点明诗旨,巧妙收结,力透纸背,力重千钧。全诗就这样紧扣“思”字,含蓄蕴藉,层层深入地展示给读者,耐人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