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诗人另一首《秋思》与本诗同一题旨:“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馀雨情,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完全是“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的注脚。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大约是大和六、七年(832-833)诗人任河南尹时所作。“天津桥”:即诗中之“津桥”。东都洛阳,雒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题作《天津桥》,看似写景,直到未联才知道诗人的“醉翁之意”。起联出句发语即照应题目,点明地址。“津桥东北斗亭西”发生什么事啦?“到此令诗人思迷。”原来这里风光旖旎、诗情画意,使人迷惘而不知所措。“斗亭”:在雒水通远渠分流处,设有控制蓄泄水量的斗门,上置桥,桥上有亭,即斗门亭。桥东北斗亭西,当时是景物极佳的游赏之地。接着两联写景物之美。
腹联由上联写月、写水,到写水边柳、岸上草。诗人巧妙地设比,以柳丝代柳条,坐实“丝”字,想像这袅袅柳丝是春风缲出吹绿的;以春草如缕,坐实“缕”字,想像这茸茸草缕是春雨剪裁齐整的。一缕春风,一场春雨,嫩柳飘拂,芳草如茵。使人不禁想起写景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草色青青柳色黄”、“柳絮池塘淡淡风”……
末联是诗人的感慨。“报道”:告诉,命令。“前驱”:古代官贵出行骑马坐轿,前有仪仗队开道,随侍人役“喝道”,驱赶行人避开行路。下文的“呼喝”即此。“恐惊”,恐怕惊吓。“黄鸟”,古诗中黄鸟何指,其说不一。这里则是指“黄莺”。“不成啼”,啼叫不成声。《天津桥》看似写景,意蕴深含。“报道前驱少呼喝”足以看出诗人心内深处的块垒。白居易所表现的情感,在比喻、在用典、在含蓄中,深含内蕴,意脉不露。以景衬情,却“情异于景”,直到尾联才流露出来。因此,这首诗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颔联以美女喻景物。“眉月”、“脸(jiǎn)波”指代人。新月初生一弯似眉,而称眉月;“神女浦”,据顾肇仓、周汝昌先生说,上阳宫西有神都苑,苑中有洛浦亭,隋杨广所筑,其苑地当雒、谷二水汇流处,依义可称浦,疑即神女浦。“脸波”,即眼波。“目下颊上”为脸,唐宋诗词文人直接用以为眼睛。白居易的另一句诗“睡脸初开似剪波”,波指美目顾盼光彩流动,似水波一般澄明。脸读作“敛”,作“面”解,是后起的用法。月似蛾眉,水如美目,又同“神女浦”、“窈娘堤”名称相关合。“窈娘脸”,元微之诗有“窈娘堤抱古天津”之句。窈娘,唐武则天时左司郎中乔知之婢,因貌美善歌,为武承嗣所强占。知之愤而成病,作《绿珠篇》以讽。窈娘得诗,遂悲痛自尽(见《新唐书·外戚传》及孟《本事诗·情感》)。后借以指美女。
宋人诗话中对《天津桥》有好几处评价。吴聿说:“乐天云:‘眉月……’。涪翁(黄庭坚晚号)用此意作《渔父词》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观林诗话》)黄彻说:“乐天云:‘报道……’。坡云:‘鬓丝只好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旌旗。’蔡君谟云:‘因傍低松却飞盖,为闻山鸟辍鸣驺。’若俗士,正务以此夸张俗眼,又岂识数公意!”(《溪诗话》)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二峰耸峙,湖中的白堤、苏堤,将湖面分割为里湖、外湖、后湖,山青水秀,四时风光旖旎,洵为游览胜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已逾知命之年的白居易因秉政者用非其人,力请外任,如顾学颉《白居易年谱简编》所说:“正月上疏论河北用兵事。请专委李光颜、裴度任东西二帅,及省行营粮科事;不听。时国事日荒,明党倾轧,两河再乱,民生益困,乃求外任。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十月一日至杭。”到杭州的第二年(823)或第三年(824)春游西湖时写了这首诗。靳板苍师考订认为,白氏在杭州三年,其《留题郡斋诗》明明白白地说:“歌山吟水嘲风月,便是三年官满时。”因而把本诗写作时间定为长庆三年初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盽。
诗人善于捕捉早春独有的景色,用“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和“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动态的、静态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西湖春景图。全诗写西湖风光,“首领笔,言自孤山北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馀情。”(《唐诗绎》)均以形象出之。即如“水面初平云脚低”亦是形象地状湖面之辽阔、水天相接。且“句句回旋,曲折顿挫,皆从意匠经营而出”(《唐宋诗举要》),“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滹南诗话》)。西子湖三面环山、丰姿绰约、轻妆淡抹;白沙堤桃花如云、绿柳如茵、花红柳袅,徜徉其中,真有飘飘欲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