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学校的集体教学要顾及大家,带着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个人的需要。所以,善于总结的学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和学校、作业和考试,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看我有什么差距,我有什么问题,我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一定要记住,只知道听课,不知道自学不知道总结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讲出来的知识仅仅是老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做出小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小结能把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头脑,并且做出初步的整理,把老师讲的知识连接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树上。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而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形象活泼。为技能的提高和后面的学习清除障碍。同时,还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把老师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课堂小结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回顾一堂课从头至尾的过程。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是怎样引入的,中间是怎样引导分析的,最后是如何总结归纳的,都应弄清来龙去脉。把握了教学脉络,就等于把握了知识本身。
第二,合理评价老师的思路。在理清老师思路的基础上,思索老师用了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家的接受能力,总是讲得很细,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更简便更清晰地把知识脉络梳理出来。
第三,留心结束语。结束语是老师对一节课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留心它,有助于把握这堂课的整体,做到胸有全课。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行概括一遍,概括的语言越通俗越有趣,对知识的印象就越深。
第四,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使你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和已有知识连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有没有缝隙和模糊区域,那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深入掌握的。
1.每天一小结,定期一大结
每天对当天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小结,到了一定时期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总结,比如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每天的小结有利于发现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弥补。大的总结一方面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更要对一段时期内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2.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
为了培养总结的能力,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一些和学习有一定关系的研究课题,比如“中国环境状况”“普通人的读书情况调查”等等,自己查资料、自己去收集素材、自己总结,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既有助于大家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3.定期总结自己的不足,找到弥补的方法
每周末,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全面的评估,找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弥补的方式。全面评估就是总结的过程,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4.自己编写教材
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自己来编写教材。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一遍,再总结出来,这将极大地提高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而学生就好比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就会愿意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只能事倍功半。
自觉愉快地学习
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有上进心,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本性都是向上的,都希望把学习搞好,然而,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事实是这样吗?
初中生王峰是一个让老师和父母头疼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毛病:上课时爱睡觉,平时一学习就感觉累。父母总是抱怨儿子没出息,不争气,平日里没少批评甚至打骂他,可王峰依旧我行我素,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他的爸爸曾经采取过“督学”的办法,在儿子学习时搬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可效果不好,还弄得父子关系紧张。
但是王峰并不是一无是处,他非常爱好体育和美术,各项运动成绩在全校都是出了名的好,他画的画还在区里展览过。有一次王峰感冒了,拉肚子,却一定要坚持上学,因为那天有体育课。为此,王峰的父母不禁连连叹息,儿子如果能把踢球、画画儿的精神头儿转移到文化课学习上该有多好!
事实上,像王峰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都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成果,但就是不爱学习,一拿书本就没精打采,仿佛是中了什么邪。
对于同样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乐此不疲、全神贯注,有的则感到令人讨厌、苦不堪言、心不在焉呢?就是由于有强弱不同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当一个人被迫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还没做呢,就开始累了。接下来去做,就更累了。而且一边做心里还有怨气。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对于学习当然同样如此。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学习就愁眉苦脸的原因了,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准确地说,是你没有找到学习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已经是一条公理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就一定会多学多看,精力也更投入,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快乐。有不少孩子厌学,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事实上,甚至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绩,更多的因为有外在的压力,或者意志力比较坚强。这样得来的好成绩,是谈不上快乐的。如果孩子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根据对很多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他们“讨厌学习”“不愿学习”,大体上是由于下列原因:
1.很少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做得很出色。但是,如果几次努力都失败了,比如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不理想,就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甚至智商产生怀疑。不少孩子会这么想:也许是因为我笨吧。既然自己笨,那么再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干脆就自暴自弃,放弃学习。之所以产生这些想法,就是因为太少获得成功的感觉。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自己多鼓励自己、多激励自己,并且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这是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不会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不会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不会学习,自然就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3.和家庭环境也有关系。比如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有的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读书、做习题,结果使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一旦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失去信心。
4.对学习的逆反心理。有的同学由于经常在学习上受到低评价,受不到老师的重视,加上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逐渐产生紧张、焦虑、不安、麻木、恐惧以至反感,产生了逆反心理,经常赌气中断学习,一提学习就倒胃口。至于身心方面如果存在更为严重的疾患,就更不用说对学习欲望的消极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