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深山,积累了丰富的山区生产经验,如采集、防病、物候、气象、计时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了相应的刀耕火种森林农耕文化,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将会加深人们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了解,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瑶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开展民族地区旅游,增加收入的亮点。高界、斋公坪和新村三个瑶族村落每年举行的四次农耕仪式就是非常具有民族旅游开发特点的项目,当地政府干部不应再将这种活动视为封建迷信,对仪式进行监督与干预。笔者调查期间听说有些政府官员提出要把这个村民自己修建的盘王庙拆掉,瑶族村民们都对此很有意见。以行政手段强制终止农耕仪式,不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斋公坪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2.因地制宜地实施特殊政策
2002年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采取了退耕还林措施。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严重或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要按照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林后实行封山管护。
瑶族是一个世代居住在山里的民族,没有大片开阔平整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为了能够增加耕地面积,又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后代无法继续生存,瑶族人民只有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梯田,进行少量的粮食种植。斋公坪的土地坡度多在30°~45°之间,耕地非常少,包括梯田人均有田地仅5分,在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瑶民废除开垦好的梯田,种上生态林,无异于从他们手中夺去生活的来源,但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退耕还林任务,瑶民们只能向深山里的荒地进军。在这种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瑶民们先把砍伐或焚烧掉原来山上自然生长的植物,然后再种上树木。对于生态环境,瑶民先是充当破坏者,然后才是保护者。由于开发的山地都是距离村庄比较远且地势险峻的地方,不便于管理,难以保证全部的新作物成活,新旧植物生长接替不上,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严重的还会造成泥石流,给附近村民带来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隐患。因此,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应考虑具体情况,尤其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而不要盲目照搬,否则会适得其反给当地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对于高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政府更应关注当地的地理条件,实施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指导村民们种植既能发挥生态保护效应,又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作物,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产组织结构是决定经济实绩与生产力增长速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体组织结构变革的严重滞后,往往是其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群体性生产组织、个体性的家庭生产组织和社会化的企业生产组织,三种生产组织结构形式。人类在脱离了原始的生产阶段后,从群体性生产组织发展成为个体性的家庭生产组织,但个体性的家庭生产组织是建立在个体性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对资源占有具有有限性,生产具有单一性,对生存资源的扩展具有限制性,因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抵御风险和参与竞争的能力薄弱。而社会化的企业生产组织,因为实现了生产组织与家庭分离,生产与消费分离,使这种组织形式成为社会经济增长最基本的承担者和最主要的推动者。
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农村都处于个体性的家庭生产组织,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的缺陷,以及自身先天发育不良,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斋公坪是一个只有15个农户,75人,村民居住集中的小型村落,每家每户都修建了沼气池,为了有产生气体的原料,每户村民都必须饲养猪。有时一些农户因为缺少劳动力,只能料理种植的果树,无法养猪,沼气池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该农户也不能使用沼液、沼渣这种沼气池的副产品。在水果的销售上,由于生产以个体家庭进行,产出的水果自然也都由各农户自己销售,这不但使农户间不必要的价格竞争,让水果商获取渔翁之利,给村民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村民间和睦的邻里关系。因此,斋公坪村应加强产业化经营,向企业生产组织过渡。例如,可以在自然村内的耕地附近建立集体的养殖场,有专门的人负责全村的猪、牛的养殖,养殖场旁村民居住地建立大型的沼气发酵基地,这有利于牲口养殖;有利于整合沼气资源,实现沼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自然村内的卫生条件;有利于实现小农经济向产业化经营过渡。在水果生产上,可由村民们自己组合起来,建立为所有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机构,既可以为村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减少村民之间价格的无序竞争,也保护了村民的经济利益。
三、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不断地发生着文化的变迁,“现代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罗万象、多层次和多阶段的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逐渐经历的一场涉及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等诸多领域的大变革。有学者将现代化视为是一个传统性不断削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或者视为传统在功能上对现代性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现代”与“传统”并不是相互对立与排斥的两个极端,在任何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传统性,也不存在纯粹的现代性,而且,现代性既有与传统性相延续的一方面,也有自身突生性的一面。因此,各个国家都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传统的继承,而且需要对传统的超越与扬弃。
斋公坪生态农业的实施,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引起了社会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经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的变迁,进入了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阶段。现代性与传统性能够共生并存,一方面传统文化是孕育现代化的基础,能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强化了传统文化,使传统中某些重要的成分得以重生。斋公坪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得以顺利实施,不能说与瑶族传统文化没有关系。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不是“落后”、“封建迷信”的陋习,入赘婚也不是难以启齿的婚俗,这一切都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维持了他们几千年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斋公坪瑶族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容易在短时期内消失,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逐渐摆脱繁杂的日常琐事,受村民认同的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斋公坪年纪大的村民们,经常在串门时谈起以前的事情,交流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而且经济发展后,村民们也愿意为传统仪式支付更多的费用。东家的父亲是斋公坪自然村长鼓舞跳的最好的,他保管着仪式上用的长鼓,使用沼气后,日常生活的负担减轻了,他可以有时间研究、练习长鼓舞,而且他特别喜欢和认同瑶族传统文化的人交流。现在东家的父亲负责教授村里年轻人跳长鼓舞,为以后仪式中的长鼓舞培养接班人。
经济是现代社会最显现的和最具根本意义的特征,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过程,为加快斋公坪的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引进先进的技术。在舒尔茨对改造传统农业的论述中,认为先进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措施。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发展经济与促进生产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斋公坪现在使用的刨柿子皮机,不但节省了村民加工柿子的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民种柿子的热情,这种作用将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起连锁反应。农村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技术支持,以促进改革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恭城县的发展进程中辉煌的时期,但近年来由于水果种植的地方增多,水果市场竞争激烈,果商对水果品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恭城县水果的销售势头显得没有以往景气。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恭城县政府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引进新的水果品种,还需要优化水果种植产业结构,并引进新的家庭水果加工技术,增加水果生产的附加值。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还处于个体经营阶段,对外来风险的抵御能力薄弱,在还无法组建社会化的企业生产组织时,让农村个体生产者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帮助他们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是直接有效可行的办法。由于政府的能力有限,不能对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补偿,因此,必须借助各金融机构的力量,分散、转移农业生产的风险。例如对农业生产进行保险,当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时,可以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笔者调查时发现,斋公坪所有的村民从未听说过“农业保险”这个词,由于风险没有可转移的地方,村民们对种植新品种都极其谨慎,而且不敢轻易改变,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最后,提高村民素质。斋公坪自解放以来没有一个大学生,很多青年在十几岁正是学习的时候,就不愿意再继续念书了。他们虽然没有完整地接受现代科学体系的教育,却融入了汉族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少。斋公坪的青年人既没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没有继承本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生产经验,这将对斋公坪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帮助村民提高素质,除了要注意加强他们科学文化的培训,政府还更应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结合瑶族传统文化,组织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培训,这既可以提高村民学习、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七部)分结论
一、瑶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
在斋公坪瑶族传统文化中,某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在与自然相处中,形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潜在意识,为生态农业在斋公坪实施提供了文化基础。生态农业在斋公坪的实施,不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促进了斋公坪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不断发展,当村民的收入增加,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和改善后,村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为被广大村民认同的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生活中提供了条件。
因此,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发、引进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先进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村民们的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的进程,这同时也将加强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认同。
二、斋公坪的变迁验证了新进化论观点的科学性
从文化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斋公坪在实施了生态农业后,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迁:斋公坪的瑶民们经济收入来源变得多样化;生活方式也和以前有所改变;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增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少;经济意识明显增强;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逐渐出现贫富差距等,这体现了新进化论中技术—经济体系是文化进化的动力的观点。同时,斋公坪村民跨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基础设施还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手机、摩托车、电视出现在斋公坪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初步具备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雏形。这些变迁体现在文化基本类型在类似的条件下,可能以类似的道路发展,但文化具体方面都不会有规律的顺序依次出现,因而是多线的观点,验证了斯图而德多线进化论观点的科学性。
三、恭城县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适合在山区农村推广
山区农村由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很缓慢。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斋公坪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现了这种模式适合在山区推广的特点:首先它解决了山区能源使用的问题;其次它激发村民进行水果种植和养猪的积极性,促进了山区村民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最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因地制宜发掘当地资源优势,促进了资源优化组合。由于使用了沼气,沼气池的沼液、沼渣是种植果树的天然养料与抗虫害剂,节省了农药和化肥的开支,降低了山区水果生产成本,使山区村民的水果有了可与平原水果竞争的机会,尽可能减小了地理环境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三位一体”生态模式适合于在山区农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