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4300000004

第4章 发现宇宙关系

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描述宇宙的片断,那是物理学家的专长;对本书来说,观察宇宙的片断是为了追寻宇宙精神。接下来可以这样提问:假如把宇宙比如成一个数列(而不一定是自然数列)的话,什么才是宇宙数列的全部数列项?该问题还等价于另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宇宙的全部片断?宇宙的全部片断等同于宇宙的全部数列项。

第一节 发现个在

坦白地说,一提出上面这个问题我就开始后怕。在此类问题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得求助于思想。可以这样设问:既然在上一章中已经得到了宇宙数列的若干个项,为何不检查一下看上去相邻的两个项是否真的相邻?在它们之间还有无其它的项躲藏于其中?

一、宇宙原来是位数学家

不妨从原子和分子这两个“数列项”开始检查工作,结果却是十分惊人的:原子和分子本身也都呈现出和宇宙数列一样的等级结构,它们也都照抄着宇宙数列的链条等级。原子和分子的数列链条,分别是宇宙数列链条和等级结构的原子形式和分子形式。在它们(原子和分子)的内部,原子层次的元素周期表和同位素,分子层次的单一物、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其“盒子套盒子”的序列,一点也不比宇宙自身的等级结构更为简单。宇宙竟然在分子层次、原子层次乃至原子内部,都在复制着宇宙“盒子套盒子”的等级结构、或者说是在复制着宇宙数列链条的等级结构。

这一现象能否推而广之?或者说,宇宙是否在它可能的任意一个层次上都复制着自己“盒子套盒子”的等级结构呢?宇宙的“本原”问题即基本粒子问题,可等价于宇宙的“同质问题”——宇宙万物都由基本粒子构成,但能否引出宇宙的“同构问题”——宇宙在它的不同层次上都重复着自身的结构?有关基本粒子的概念加上宇宙无限的思想,引导着我们得出肯定的回答。宇宙的“同构问题”也就进一步解释为:宇宙在它的任一层次上都重复着它自身的结构和无限性。宇宙数列中的貌似相邻的任何两个数列项,实际上内藏有无限多个数列项。

这使我想到了数字(准确地说是正数)的特征。在正数面前,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从“0,1,2……”一直数下去,有个叫“∞”(无穷大)的数保证不会让你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另一个叫“-∞”(无穷小)的数则告诉你,在“1”和“0”之间的小数也是无限个,在“0.1”到“0.2”之间的小数还是无限个。以此类推,层层深入,直至无穷。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正数在任何一个层次上都在重复着自己的结构和无限性。

宇宙的结构实际上是“照抄”了正数的结构方式(至于宇宙是否和负数乃至复数有关,属于第七章《数的猜想》讨论的话题),如果我们坚持将宇宙比喻为一个数列的话,那么现在的结论就是:宇宙不是数列,宇宙的片断是全部正数的集合。正如你无法将宇宙的所有片断都写出来一样,你也无法将全部的正数都写出来。显然,这里的“数”所比喻的就是宇宙中的存在物,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全部存在物。

如此一来,宇宙就不再是本书上一章所说的物理学家眼中的数学家,而是数学家眼中的数学家了。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呢?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难道要回到毕达哥拉斯那里说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数吗?数学本身的困难一点也不比宇宙的困难少,更为重要的是,是先有宇宙而后才有数的,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数来说明宇宙——数本身还要从宇宙中获得规定而不是相反。

二、宇宙本质在个在之中

我们再一次面临山重水复的境地,不得不进行本书的第二次转换。在第一次转换中,我们从对宇宙本源问题的追问转换到对宇宙本原问题(即基本粒子)的追问,也即从宇宙的“同源问题”转换为宇宙的“同质问题”,并发现这两个问题竟然相互联系于宇宙数列的两个方向上。而第二次转换的依据就是宇宙“同构问题”——宇宙在它的任何层次上都重复着自身的结构和无限性。一个同源、同质的宇宙也必定是一个同构的宇宙。

宇宙“同构问题”告诉我们,既然每一个单个的存在物(简称“个在”,下同)都在重复着宇宙的结构和无限性,那么宇宙的数列关系也必定藏在个在的数列关系之中——假如把宇宙和个在都比喻成数列的话。换句话说,宇宙的本质也就藏在个在的本质之中。如此一来,“字宙是什么”的问题不就可以自然转换为“个在是什么”的问题了?

源于宇宙“同构问题”的转换意义非凡。既然宇宙的本质在个在之中,那么宇宙的本源、本原和本质问题,也全都统一于“个在是什么”的问题。宇宙中的所有个在在复制宇宙的结构和无限性方面、即表达宇宙的本质方面都是平等的,宇宙的本源问题、本原问题和本质问题因此就被统一到了“个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个在是什么”的哲学追问,也就不单是对个在本质的追问,还是对宇宙本质的追问。再假如你的阳台上有盆怒放的玫瑰花,你可以通过对“玫瑰花是什么”的哲学追问,而解决“宇宙是什么”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字宙的本质在个在之中。但个在是什么呢?宇宙又是什么呢?尽管目前还是回答不了。但我们也很清楚,绝对不能说宇宙就是个在、个在就是宇宙,因为“宇宙的本质在个在之中”和“宇宙就是个在、个在就是宇宙”所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首先宇宙不可能是个在,至于“个在是宇宙”也只能被视为“宇宙本质在个在之中”的通俗说法。

至此,我们就可以彻底扔掉把宇宙比喻成一组数列这根拐杖了。因为宇宙确实不像是数列,更像是全体正数的集合。

第二节 个在即关系

细心的读者可能开始注意到我们与以往哲学(我们将称之为旧哲学。特此声明:仅仅是为了方便表述,并没有什么特别寓意)的不同了。旧哲学的追问方式是从现实出发,从个在出发,不断追问宇宙精神,最后得到了一个“最抽象的一般”作为宇宙本质。而我们则是从宇宙的整体出发、从宇宙的本源出发开始哲学追问的,结果发现宇宙的本质竟然在个在的本质之中,转而追问个在的本质。我们同旧哲学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有一个交叉点,两者在宇宙的本原问题处相交。旧哲学在此交点处便嘎然而止,通过生硬的抽象活动抽象出一个个宇宙的“本原”并视之为宇宙的本质。而我们则走得更远,发现了一条追问宇宙本质的捷径——通过对个在的追问发现宇宙的本质。

一、旧哲学的局限

进一步比较哲学追问与科学追问的异同你就会发现,旧哲学的追问路径实际上是沿袭了科学的追问路径,因而是一条与科学追问相平行乃至相重叠的思考路径。这条路径就是所谓的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也即从存在者的具体到概念符号的一般的追问路径。旧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差异,仅体现为各自所追问的对象不同而已。这正是旧哲学的局限所在。

本书认为,科学超越具体和现象的路径与方法,并不能帮助哲学完成自己的超越。首先是两者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哲学关注的是存在者自身的本质问题,而科学仅关注运用人类符号描述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两者追问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追问路径与科学路径相近似的旧哲学,也就只能追问到“科学一般”而非“哲学一般”。

在旧哲学那里,用于描述宇宙和存在本质的“一般”,无论是“原基”、“始基”、“实在”、“物质”等,还是“感觉”、“理念”、“上帝”等,都不是旧哲学所期待的“哲学一般”。充其量只能算是关注“哲学问题”的“科学一般”。与物理个在所不同的是,它们是那些具体真实个在们的抽象、材料、源泉、基础和创造者;与“科学一般”所不同的是,它们关注存在的本质问题,关注的是哲学问题。它们确实都不是具体的“个在”,而是对具体个在的抽象,同时也是对存在本质的抽象,并因此被命名为“哲学一般”。表面上看,它们属于“科学一般”与“哲学一般”的混合体。但在本书看来,是用“科学一般”取代了“哲学一般”,其本质依然是“哲学个在”,这是旧哲学完全没有想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科学来源于对物理宇宙自身的描述(本质上是对物与物关系的描述,详见本书第三卷)。就科学来说,谁是个在,谁是一般,都是相对于物理宇宙自身来看的。比如对水的抽象(H2O)可以看作是水的“科学一般”,水滴、海洋、河流(相对于物理宇宙自身来说)总是具体的,而水的分子式(相对于物理宇宙中的水来说)则总是一般的。

“科学一般”形成了人类符号与概念系统,它们共同构成哲学宇宙和哲学宇宙关系(参阅本书第二卷),哲学宇宙乃是物理宇宙的“符号形式”,其基本材料和基本构件是那些来源于物理宇宙且和物理宇宙相对应的概念与符号,我们将它们命名为哲学存在——“科学一般”仅是哲学存在而已。虽然哲学存在对物理宇宙来说已经是“一般”和抽象,但在哲学宇宙中它依然是个在而非一般。孔子作为历史人物(在物理宇宙中)只能是个在,“孔子”作为一个词语即概念即哲学存在,对物理宇宙来说就不再是个在而是“科学一般”了。但“孔子”作为哲学存在在哲学宇宙中依然是“哲学个在”而不是“哲学一般”。以此类推,旧哲学中的“原基”、“始基”、“实在”、“物质”乃至“感觉”、“理念”等,在哲学宇宙中都只是“哲学个在”而非“哲学一般”。

在旧哲学看来,正是这些“哲学个在”——在旧哲学中被描述为“抽象个在”——构成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本质,成为所有其它具体个在的原因。“抽象个在”又是如何实现为其它具体个在的呢?旧哲学给出的答案是:将其抽象的形式重新还原为个在的形式。将“抽象个在”逐渐脱去“抽象”外衣,最终在物理世界中还原为具体个在(像黑格尔的“理念”逐渐显现为具体个在那样)。从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抽象个在,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的个在。

因而,所有的旧哲学都在说着同一句话——宇宙即个在(即“原基”、“始基”、“实在”、“物质”和“感觉”、“理念”、“上帝”等)。此时再引入“宇宙的本质在个在之中”的观点,“宇宙即个在”这句话就可近似地转换为“个在即个在”——某个抽象的“个在”是所有具体的个在的抽象、来源和本质。

如果是科学而不是神学确实帮我们找到了一种能作为所有其它“个在”来源的“个在”比如基本粒子,那么旧哲学的主题就可以转换为“宇宙(和个在)是基本粒子”,哲学就成了物理学。眼下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基本粒子,因而旧哲学的主题也就有了循环论证的嫌疑,作为对世界本质的判断,其有效性也就很值得怀疑。

或许会有人辩解说,旧哲学可以通过对“抽象”含义的约定,将抽象个在还原为对具体个在的“抽象”,并以此证明“宇宙即个在”的说法是我们强加给旧哲学的。对此,我们的解释是:物理宇宙乃至哲学宇宙的根本矛盾都是“个在”与“关系”之间的矛盾,其根源是所有存在者之离散与连续的矛盾——此即哲学第一矛盾,其哲学符号形式就是“关系”,第一矛盾等同于“关系”,而不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矛盾。具体与抽象之间的矛盾,属于物理宇宙同哲学宇宙之间的根本矛盾,根源于客观存在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矛盾——该矛盾曾被误认为哲学第一矛盾,被本书处理为哲学第三矛盾。意识(及其成果)——作为存在——与客观存在之间,也存在有连续与离散的矛盾:意识(及其成果)和客观存在都只能是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因而两者在本质上是连续着的;但客观存在显然不是意识,意识也不是客观存在,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无人可以填补,所以意识和客观存在之间又是离散着的(参见第四章和第六章相关文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哲学第三矛盾包含在哲学第一矛盾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内含形式。

解答哲学第一矛盾才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而解答存在与意识的矛盾只能算是科学的任务。因此,将存在与意识矛盾误认为哲学第一矛盾的所谓“哲学一般”,只能算是“科学一般”和哲学个在。

也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没有意识到旧哲学的这一局限性,比如黑格尔和萨特。在黑格尔那里,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一哲学追问的过程被提前隐去了,而是直接从这一过程得到的结果(“理念”)出发,他因此被唯物主义者说成是“过河拆桥”。在萨特那里,“存在”是由一个动词“选择”而不是一个作为抽象一般的名词(个在)所定义着的。

科学在追寻有关宇宙开端和宇宙本原问题上的无能为力,也严重限制了旧哲学的自由,甚至挫伤了哲学家们追寻宇宙本质的信心和勇气。在旧哲学那里,宇宙和存在的本质只能是以“个在”的形式存在着,而科学又偏偏找不到这样的“个在”,于是不同的哲学家对宇宙和存在的本质问题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唯物论者多数都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猜测它或千方百计地绕开它;唯心论者把它交给上帝或精神,现代哲学则干脆声称宇宙和存在问题不可知,哲学追问无意义,转而对哲学中的语义逻辑等问题进行分析。

笔者断然没有否定旧哲学思想成就的一丁点企图,因为谁也否定不了。旧哲学的局限只是源于其追问方式上的局限,而旧哲学的思想同样属于哲学的思想,而思想则是等价的。

二、新哲学的起飞

弄明白旧哲学的局限,是为了更方便新哲学的追问——个在是什么?个在是什么呢?水分子是一个个在,水分子又是什么呢?不需要太深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继续追寻下去:水分子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则是由不同数目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组成,质子、中子又可分割为不同数目不同“味”、“色”的夸克组成。夸克是什么呢?电子又是什么呢?结果我们又回到了宇宙的本原问题上。

但此时的情况和第一次面对宇宙本原问题时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很清楚旧哲学在追寻宇宙本原问题上的全部路径。在这条路上行走,你要么无限制地兜圈子,要么就只能伤心地掉头而去。同时我们还明白,这实际上是一条与科学相近似的路径,新哲学所面临的局限同样还是旧哲学所曾面临过的局限,最终乃是源自于科学的局限。

于是,新哲学在这一点上停了下来,他决定不再盲目地去兜圈子了,他要静静地想一想:哲学之路为何要与科学之路相近似相重叠呢?哲学为何要把科学的局限拿来作为自己的局限?我们不是已经认识到旧哲学的局限了吗?不是已经和他们分手了吗?难道还要在这儿兜回到老路上去?哲学的本原问题怎么像是地球引力一样把我们紧紧地吸附在地球的表面上?怎样才能摆脱掉地球引力呢?……瞧,新哲学的眼睛顿时发射出耀眼的亮光,他激动地站起来,朝着天空中的飞鸟、云彩张开双臂,朝着整个宇宙大喊:我要起飞!这时,新哲学突然意识到:科学路径的终点,或许才真正是哲学路径的起点。哲学之所以成为哲学,就在于他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科学的局限而自缚手脚,他完全能以一种恰如其分的形式在科学的终点处起飞。

于是,新哲学便像是一位神话中的天使,以一个无限制的速度在宇宙的本原和本源之间来回穿梭。他暂时既没有找到宇宙的本源出发点,也没有找到宇宙的本原构件,但他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定而恒稳的“个在”。每一个个在都组合在另一个甚至更多的个在之中,而它本身又可以分解出无数更小的个在,并且这种组合与分解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发现:个在是不真实的!(个在之不真实与下文的关系之真实,也可以从其它的途径推导出来,本书显然是选择了一条最为朴素的途径——特此说明。)

个在是不真实的——这是有关宇宙本质的最真实的思想,也是新哲学在追问“个在是什么”道路上的第一个发现。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本质肯定都不是个在。这也同时验证了旧哲学的局限:既然科学尚不能给出一个作为宇宙终极构件的个在,哲学也就没有理由认定宇宙的本质是个在。宇宙的本质、本源和本原问题,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的。

既然个在是不真实的,那真实的又是什么呢?新哲学在物理宇宙中又开始了新的寻找。他看见任一个在总是处在与其它无数个在不断的分解与组合关系之中,且遵守着一定的物理定律。换句话说,此个在总是处在与彼个在的关系之中且有规律可循。个在是不真实的,但个在之间的关系却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是个在之间的关系。新哲学一旦明白了这一点,顷刻间就像盘古化生万物那样化解了自身的“个在”,只不过他并没有像盘古那样又化生了若干个新的“个在”,而是化生了无所不在的个在之间的关系,同宇宙融为一体。

三、个在即关系

既然个在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而个在是不真实的,要想使不真实的个在获得相对真实,就只得让“关系”来定义“个在”而不是相反。“个在即关系”这一判断为真,同时成为关于个在本质的首个答案。物理宇宙间的基本事实——个在总是处在与其它个在不停的分解与组合的关系之中——为这一判断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定义的顺序实际上是在重复人类发现的顺序。一个有意义的定义,其结果必定被要求是真实的,其顺序必定是与人类发现的顺序一致,因而也就不能反过来说“关系即个在”。倘若如此,则不仅违反了人类发现的顺序(“关系”是在“个在”之后被发现的而不是相反),还是用“不真实”(即“个在”)去定义“真实”(即“关系”)。这样的“定义”显然不能算是定义,只能算是反定义或者说是对定义的反动,它与一个以否定句式表达出来的判断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将真实的“关系”表述为对不真实的“个在”的否定,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以否定句式表达着的判断——关系不是个在。该判断也确实是个非常有用当然也真实有效的判断,它进一步帮助我们界定了“个在”与“关系”之间的关系:“个在”能够且只有通过“关系”被定义而获得相对真实,但“关系”却万万不能被“个在”所定义,“关系”只能被“个在之间的关系”所定义。

“关系”作为哲学概念,肯定也只能以单个名词的形式被表述出来,因而也就像是一个哲学个在。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是语言的过错而不是“关系”自身的过错。正如我们只能用单个的词语“无限”来表达“无限的思想”一样,也只能用个在形式的词语“关系”来表达“关系的思想”。与“无限”不同的是,“关系”在这儿还可以生成词语之“关系”与思想之“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再次获得了“关系”自身的真实(即“关系的思想”)。

命题:个在即关系。

解释:个在总是处在与其它个在不停的分解与组合的关系之中。个在通过自身与其它个在的关系被定义。

进一步对“个在即关系”这一命题进行分析,发现它直接内含有以下两个分命题,并可进一步延伸为四个推论。

分命题1:关系是个在之间的关系,个在是关系中的个在。此个在总是处在与彼个在的关系之中。

分命题2:个在是不真实的,关系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是个在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个分命题共同完成了对“个在即关系”这一命题的解释。

推论1:个在是关系,关系不是个在。

推论1可有效避免再从真实的“关系”滑回到不真实的“个在”上去,因而也就远离了哲学上的循环论和怀疑论。

推论2:关系是普遍真实的,个在是相对真实的——不真实的个在因为被关系定义而获得相对真实。

个在相对真实的含义是指,第一,个在总是被关系定义着的,个在也只有通过被关系定义着而获得相对真实。当定义此个在的关系是具体的现实的,此个在便获得了具体的现实的真实(即在物理宇宙中真实着);当定义此个在的关系是抽象的一般的,此个在便获得抽象的一般的真实(即在哲学宇宙中真实着)。个在的真实总是相对于关系的真实而真实着。第二,宇宙的本质藏身于个在的本质之中,因而宇宙的本质在这里也可以近似地表述为“个在即关系”。相对于个在来说,宇宙是无限的,相对于宇宙来说,个在则是有限的,有限的个在只是在以“个在”的形式表达着宇宙的无限本质。

也许您还是会纳闷:既然个在都是不真实的,怎么会有真实的个在之间的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到了“个在即关系”这一命题的第三个推论。

推论3:个在之不真实,乃是关系之真实的原因;关系之真实,乃是个在之不真实的必然结果。

其推导过程已经暗含在“新哲学的起飞”一段文字中了,这里恕不赘述。需要申明的是,这条由原因到结果的道路是由哲学追问完成的,而不是由科学追问完成的。哲学与科学在这儿见出差异:科学只能从具体的真实中去发现一般的真实,而哲学却能从具体的不真实中发现出一般的真实。

最后一个问题是:个在之不真实与关系之真实又是以何种方式统一在一起的?顺着这一思路追问,我们得出了“个在即关系”这一命题的第四个推论。

推论4:关系的自身运动即关系的分解与组合是生生不息的。关系通过自身生生不息的运动,证实着关系的真实与个在的不真实。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们在导出推论2时,加进去了一个未经判断的前提——宇宙是真实的。这个原本无需进行判断的公理,碰巧在我们这儿是值得怀疑的,能从个在的不真实中推导出宇宙的真实吗?况且我们还主张宇宙的本质藏身于个在的本质之中。

第三节 宇宙即关系

宇宙真实的思想不容怀疑。宇宙通过扬弃个在的有限而达到宇宙的无限、进而拥有宇宙间的全部关系而获得真实。宇宙和关系同属于一枚硬币的两面,真实的宇宙等同于真实的关系,两者合称为“宇宙关系”。因而“宇宙即关系”不是推论而是命题,是“个在即关系”这一命题的无限形式和宇宙形式,“个在即关系”则是“宇宙即关系”这一命题的个在形式。从“个在即关系”到“宇宙即关系”不需要任何推导,只需要进行自然转换即可。

一、宇宙是真实的

我们已经获得了新的命题“宇宙即关系”,在阐述该命题之前,还得重申一下“宇宙真实”的公理。

公理:宇宙是真实的。宇宙真实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宇宙真实属于无须论证的公理(该公理的完备形式为“宇宙统一公理”,真实的宇宙也是一个统一的宇宙。详见本书第五章)。

命题:宇宙即关系。

解释:“宇宙即关系”是“存在即关系”命题的宇宙形式和无限形式。

将上述“公理”和“命题”结合起来,就能得出“宇宙关系”的推论。

推论1:宇宙真实的含义是“关系即宇宙”,宇宙和关系的统一合称为“宇宙关系”。

既然科学尚不能描述一个有限的宇宙,那我们就得承认宇宙是无限的。任何个在都是有限的,而无限的宇宙当然也就不是个在,虽然宇宙也总是被一个有限的词语“宇宙”所表达。

定义个在的一组关系——无论是抽象一般的还是现实具体的——相对于关系自身的无限来说,它们总是有限的。定义宇宙的关系则只能是无限的,是无限的关系自身。关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关系。宇宙是关系的现实载体,关系是宇宙的真实内容——它们合称“宇宙关系”。宇宙的内容——关系——的真实,决定了关系的载体——宇宙——的真实,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

“宇宙关系”就是本书所要寻找的宇宙精神!本书所要做的工作也仅仅就是以不同的形式将“宇宙关系”演绎出来、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当个在之关系上升为宇宙关系以后,第一,宇宙之真实也就同时成为关系之真实的可靠保证和坚实基础,关系的真实就不再是从不真实的个在之中推导而来,而是直接来源于真实的宇宙关系,除宇宙自身外的所有存在都是通过被宇宙关系定义而获得相对真实的(宇宙等同“关系”自身而获得真实);第二,定义存在的“关系”总是可以被说成是“存在之间的关系”,但其准确含义和真实思想应该是“存在之关系”,两种说法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果没有提前申明,在讨论此在与彼在的关系时就容易造成误会;第三,宇宙还可以通过“关系即宇宙”这一推论,来消除宇宙从有限的语言形式那里感染来的局限性:宇宙和关系一样都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尽管它们都不得不被有限的词语所表述。

我们一直在也将永远在宇宙之中,任何存在也只能在宇宙之中。因而,也就无须(甚至也不可能)从个在的不真实中去推导出宇宙的真实——尽管语言的局限性使得这一推论貌似必须与合理。而是应该反过来,从宇宙的真实中推导出个在的不真实,从宇宙的绝对真实中推导出个在的相对真实。这才是本书真实的逻辑顺序。

二、宇宙之外无关系

接下来,我们要从“宇宙即关系”中推导出该命题的第二个推论。

推论2:既然宇宙即关系、关系即宇宙,那么,宇宙之外无关系、关系之外无宇宙。

这是由于语言的局限而引发出来的一个推论。也正因为语言的局限,才有了“宇宙之外”和“关系之外”的说法,但这一说法也并不意味着就真地存在有“关系之外”和“宇宙之外”——这是不能容忍的,但却使得我们为消除该说法可能导致的误会成为必要。

我想尝试着为宇宙关系描绘出一个模型来,用形象化的模型来说明深奥的道理是语言的便利所在。在这个形象化的模型里,宇宙可以被描述为由无数组关系组成的流动着的网。网当然只是一个近似的比喻,宇宙不是一张定义得很好的网,关键词“网”和“流动”都强调宇宙是“关系”而不是“个在”。设想“个在”是这网上的“结”,那么“关系”便成了结与结之间的关系。这网上的“结”捉摸不定、变动不居且无限可分,这网也就无处不在且总是在流动之中。此时的我们包括我们的思想,当然也不能置身网外。

随着想像和观察的不断深入,宇宙这张无限之网渐渐地被无数张出现在不同层次上的、无边无际且在各个方向上都不断延伸的有限之网所代替。网上的每个结都是流动着的、变动不居的。你也不知道这网上的结最大到什么程度、最小到什么程度,你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最大的结和最小的结。你只知道有这样一个模型,显然它不是一个结。当你任选一个结“抖”开来一看,它竟然是张网,在“抖”开来的网上你再任选一个结“抖”开来一看,它依然还是一张网……,这一过程你竟然可以无限制地重复下去。这个时候,你只能说这网是真实的,而网上的结都是不真实的。这个模型就是宇宙,这网就是关系,这结就是个在。网就是模型,模型就是网,网外无模型,模型外无网,而它们都不是个在。

这种网与模型的统一,也就是宇宙和关系的统一即“宇宙关系”。而“关系之外”和“宇宙之外”的说法,破坏了宇宙关系的完满性和无限性。

三、宇宙关系的方向性

如果考虑到时间及其不可逆性,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宇宙即关系”这一命题的第三个推论。

推论3:宇宙关系具有方向性。宇宙关系的方向性是宇宙关系的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时间是宇宙中最寻常的现象,也是宇宙中最难解的谜之一。我们暂时撇开其复杂性不论,简单地将时间问题看成是与宇宙的本源问题、热力学熵增加的趋势和粒子T称(即时间对称)不守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时间最迟发生于宇宙的本源处,此后宇宙就一直沿着时间的方向朝前走。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对宇宙本源处之前的时间(如果它存在的话)无法了解,一个叫普朗克能量的怪兽不容许人类站在宇宙的本源处。普朗克能量是目前科学能力所能获得能量的几亿亿倍。一个拥有普朗克能量的粒子的质量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它会脱离宇宙的其它部分而形成一个小的黑洞。物理学家预言,如果宇宙间确实存在有真正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的力的话,它们只能存在于大于普朗克能量的能量级上。只是人类永远都无法直接窥视到此处的宇宙,所有的物质包括我们人类在这里都只能化为基本粒子。

也就是说,在宇宙的本源处个在的种类或许只有真正的基本粒子,甚至可以假设它只有一个形式——否则它就不是基本粒子,此时的宇宙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随后才有了不同的物质粒子和携带力的粒子,再后来是原子、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同时构造了庞大而复杂的星系世界和无机世界,衍生了迷人的有机界和生命体以及更加迷人的精神世界,宇宙关系也随之纷繁复杂起来。宇宙关系不断纷繁复杂的过程,就是宇宙时间朝前走的过程,也是宇宙关系连续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过程。

尽管时间往回走的想法令人着迷,但两个基本的物理学事实告诉我们这绝无可能。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事情总是越来越糟,在任何闭合的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趋向于增加,时间总是被无序度推着朝前走。在粒子世界中科学家发现,少数物质粒子是不能反演的,它只会朝一个方向发生变化而不愿意往回走。时间不可逆,宇宙也就不会往回走。

尝试着用一个正三角形为宇宙关系的时间方向描绘一个简单的模型。设想三角形的顶点是宇宙的出发点,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与宇宙关系的复杂性成正比,宇宙关系从顶点往下走的过程,就是宇宙关系不断纷繁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宇宙空间不断膨胀的过程——三维宇宙空间在这里被简化成了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一维线条(它们的数量是无限多)。

或许您会问:为什么用面积表示宇宙关系而用底边线条表示宇宙空间?对此我们的回答是:任一时刻的宇宙关系都携带着它全部的历史信息,因而也只有无数条与底边相平行线条的连续即面积,才可以表示宇宙关系。

至此,新哲学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发现之路,就像是盘古开始了他的传说。但是新哲学的思想价值何在?他将如何构造自己的哲学大厦?新哲学的位置在哪儿?他能描绘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吗?如果他能做到这一切,那就有可能证实自己已经站满了整个宇宙,当然也站在了宇宙的开端处。

同类推荐
  •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科学人文系列。本书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全方位思考,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流畅,适合爱好哲学的大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阅读。
  •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菜根谭人生解读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菜根谭人生解读

    《菜根谭》可以为大家清清火气,降降压力。菜根味苦,苦后有回甜。菜叶菜秆我们天天吃,其实菜之精华在于根,人之精华在于性。我们做人把先天本性巩固好,好比一棵青菜根肥苗壮,自然生命就旺盛。《菜根谭》内含格言,每天一段格言,每天提升一点境界。为方便讲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菜根谭人生解读》分为三卷,中问经历苦、涩、甜,是为“菜根三味”,每味都是药,每味都是缘,每味都是道,每味都是福,请君自品之。
  •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袁堂欣,谢志强主编的《冰鉴》是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之一,《冰鉴》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门推荐
  • 遇见她的高中生活

    遇见她的高中生活

    一名高中生,暗恋她同桌的故事…但他却不知她爱的那个人也爱他……
  • 吾道哉

    吾道哉

    天绝山,天绝体,天不敌!血月升,血水河,血漫天!
  • 虚城幻国

    虚城幻国

    小说由一叶枯城,一花落城,一梦悠城,一冥伤城,一纸虚城,一絮飘城,一烛幻城,一沙荒城,一水清城、一曲孤城、理想之城,希望之城12个故事组成。小说主人工孟夫出生一世袭丞相家庭,以后会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丞相。他的父亲是名军国主义者,策划对央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以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顶级强国。可是孟夫却是个单纯善良的人,也是个厌战者,他不想继承家里的世袭丞相爵位,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与邻国开战。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用美好的故事感动众生。他经常进入一些幻想的世界,在那些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经历一场又一场悲欢离合。
  • 祭仙传

    祭仙传

    那一天,电闪雷鸣,乌云漫天,山摇似帝落,地动如末法。应龙嘶吼着坠落至无底深渊,凤凰悲鸣着扑向熔岩火山,麒麟不断泣血,玄武黯然神殇,堆积的尸骸铺遍了大地,哭声与呐喊充斥着天空。那一天,罪恶之人站在蜃楼顶端的蟾宫,沐浴着苍穹哭泣落下的猩红雨滴,聆听着亡灵们缠绕在他耳边的诅咒。厌恶、唾骂、愤怒,他是罪恶之人,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元凶。但是他不在乎,也不后悔。他只是飘扬着白发,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声音,一遍一遍的嘶喊着,一遍一遍,到最后,整个天地间都只剩下了他的嘶喊,从那残破的喉咙里钻出的嘶喊。敢问上天,是否有仙?
  • 一人蛋拐我英雄不朽

    一人蛋拐我英雄不朽

    当生化危机里那般的大灾变末日降临,天使降临时我们化身英雄,拯救与探索,未知与恐惧,有了英雄之怒SVD与四管破碎炙炎!当旧日给了我们荣耀,危机无法将我们感染同化,反而让我们异于常人,获得非凡特性,世界上便有了超能力者。当二者结合时又有怎样的火花?枪匠亨利、崔智云、迪欧斯、安娜、娜塔莎、熏、大卫·布莱克、依琳娜……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是心存着心目中的不朽传奇!恶魔之子、憎恶屠夫、暗影芭比、水泥工、异形斗兽、奥伯恩……哪一个不是令我们心神荡漾的梦魇?ps:情怀之作,看到csol越来越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神器满天飞,当年入坑时,无他,就是喜欢!打算缅怀一下,写出我心中的csol,那是青春的味道!官网上没有最早的情报了,哪位读者有情报,希望在评论区支持,感激不尽!
  • 再接触

    再接触

    故事记录23世纪前期人类的太空殖民扩张和接触第一个类地文明,这个被悬疑论者称“被复制出来的文明”让整个星际世界和联合国面临一个奇怪尴尬的处境。他们的反应,他们的动作,两个文明的冲突,是整个故事的骨架非玄幻
  • 星际帝皇

    星际帝皇

    呼哧!呼哧!枫辰在丛林中奔跑着。刺眼的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投影在地上,幽寂的森林中涌出一股股若有若无的雾气。
  • 魔道之魂

    魔道之魂

    古往今来有许多门派,有一些门派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就有一些道门的绝学很难遗传下来,而“我”的故事不得不使我学习了道家的绝学……
  • 冰河传说之圣雪萤辉

    冰河传说之圣雪萤辉

    她,霜笼国的第一公主,封号“盏菊”,容貌绝色,魔力雄浑,天赋惊人,拥有一双异于常人的惊世紫眸;身世显赫,诞生时天生异象,出现蓝色极光,下起一场暖雪,世人皆以为她备受宠爱,封号盏菊,寓为“捧在手里的花朵”,可谁知她并不受父王待见,因为她出生就带有强大的冰雪魔法,母体俱损,承受不了冰冷强横的魔力而死亡。“盏菊”并非指鲜花,而是指金盏菊,寓为悲伤和离别......
  • 六六大顺

    六六大顺

    六年了,这六年来,牧学谦身边的人谁不知道元秋水?可是也谁都知道他牧学谦不爱元秋水。她从十八岁起就跟着他跑,跌跌撞撞。这六年追逐,再多的热情也经不起一次次被冷却。是不是就这样了?六年的付出,终究是一场空罢了……元秋水:牧学谦,既然你不爱我,为何不放我自由?牧学谦:谁说我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