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58600000004

第4章 跨文化的红烧鱼(3)

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是粘合剂,把本来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稍稍拉近一点;同时,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也是学术的润滑剂,一杯接一杯的咖啡,让学术的齿轮运行良好。

我本来就喜爱喝咖啡,所以到了英国,便无需去适应它了。

早上在家喝杯咖啡,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简单的午饭之后是喝咖啡的高峰期,下午三、四点钟更是喝咖啡的最好时间。这个时候,做学生的,一天的功课该听的,差不多都听了;当教授的,也已经工作了几个钟头。

这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喝咖啡去!”的确,这个时候来杯咖啡,说是放松也好,说是提提精神也罢,听到“喝咖啡去”这一号召,几乎没有人会反对。更何况,在校园里几乎没有午饭这个程序。一般情况下,大学里喝咖啡去的一切活动是从上午10点开始,所以,大家都很少去吃午饭。中午饿了,吃点巧克力什么的,就凑合过去了。像我们这些习惯于吃午饭的中国人,有时会在背包里放个饭盒。所以,下午去喝杯咖啡,吃点点心,可算是解决早饭和晚饭之间“青黄不接”问题的好办法。

我和我的英国同事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在咖啡室里。我跟她边喝着咖啡,边谈我的研究计划。一切是那么轻松,一切是那么愉快。喝一口咖啡,看几眼窗外的花园,轻轻松松地谈谈各自的学术感想,有夕阳照着,有微风吹着,如沐春风似的学术便已得到了交流;倘若是坐在办公室里谈,多少有点像“汇报工作”的样子。

听完讲座了,喝咖啡去;认识新朋友了,喝咖啡去;有人祝贺你获奖了,喝咖啡去……不过,咖啡虽然是人际交往和学术交往的好媒介,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麻烦。比如说,刚从咖啡厅出来,就遇见一个好朋友;他会对你说:“喝咖啡去。”于是,你只好跟着去。有一个下午,我一连去喝了三回咖啡,有点招架不住了。前面说过,咖啡是“粘合剂”,是“润滑剂”;可是,润滑油上多了,学术的齿轮恐怕会打滑的。

打滑归打滑,咖啡还是少不得的。有一段时间,校方要把人文大楼底楼的咖啡室关掉,改作它用。这下,楼上楼下的教授、博士们可火了:这么方便的咖啡室怎么能关掉呢?于是,积极分子们便要联名上书校方。我作为“外援”,也被怂恿在请愿书上签名。校方答复的意见是:此咖啡室是老师、学生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不宜关闭。于是,咖啡继续在楼下发挥着它的作用,继续润滑着学术的齿轮。

以咖啡作为交际的媒介其好处之一是,它很廉价。在英国,一杯咖啡约一英镑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也就是说款待一位朋友,你只需花三四块钱。从咖啡文化这一点看,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更多的情形是,大伙儿吆喝着一起去喝咖啡,实际上是各埋各的单。当别人请你去喝咖啡,并不意味着他(她)会替你埋单,除非对方很明确地说明,否则你会很尴尬。如果你肯花一两英镑请一个英国人喝咖啡,他会很高兴、很感激、很过意不去的。怎么能让您老破费呢?

在国内,常有朋友请我到茶社或咖啡厅去,美其名曰“休闲”。可是,看到那里的咖啡,我总是提不起精神。虽然同样是那些洋名称,什么“摩卡”,什么“卡布吉诺”,但我觉得,总少了些什么,或者说,多了些什么:多了些与咖啡无关的东西。这种不舒服感,主要是因为我们太把咖啡当成一种有品位、上档次的东西。开咖啡屋,一定要把咖啡屋弄得奇奇怪怪的,以显示“另类”品位;来喝咖啡的,要透出一种自命不凡的派头。不就是一种饮品吗?为什么一定要将它跟“高雅”如此这般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还要用天价来显示“高雅”或与众不同呢?

说真的,坐在这种咖啡屋里喝一杯几十甚至上百块钱的咖啡,我总会走神,总会禁不住去想:用这么多钱,英国人可以喝上一个月的咖啡。

这是一个宁静的下午,窗外的天空是一种绝对的灰色,这种灰色使得这宁静更加彻底;每天清晨在窗外婉转歌唱的小鸟,此刻也不知去向。

周遭是安静;远处公路上汽车的轰鸣声,传到这里已经很模糊,像一种年代久远的印象。

这是考文垂郊外的一个普通的下午。我静静地坐在窗下的小桌前,用一张张小而洁白的卷烟纸(rollingpaper),用烟丝(tobacco),细心专注地卷着香烟。这是一种孤单的工作,也是一种不值得张扬的工作,因为抽烟实在不是一种值得写进文章的题材。卷烟时的孤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孤独:它不能声张,因为它得不到别人的同情。

然而我还是没有勇气把香烟戒了。我的理由是:要戒烟在国内,到了国外再戒烟,难度系数至少增加了一倍。香烟是商品,自然也是物质,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或精神寄托。当乡愁沉重得负担不了时,还有一根白色的纸棍子帮我支撑着……“是生,是死,这是个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哈姆雷特的这句名言被很多人用在作抉择的时候。

大多数吸烟的人都有过戒烟的故事,有些名人戒烟的故事还很幽默。

到国外后,戒烟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加迫切。

在国外应该戒烟,因为烟价实在太疯狂,一天在香烟上花60元钱,实在痛心;还有,在国外没有吸烟的环境,除了在酒吧里,室内一般都不给吸烟;再者,吸烟并不像在国内被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风度。在这里,抽烟多少有点灰溜溜的,似乎吸烟离吸毒相距不远;常常看到烟民们站在室外的垃圾箱旁,伸着脖子,贪婪地猛吸。我在英国住过两个地方。第一个星期临时住在一个房东那里,那时刚到英国,一切都没有安排好,加上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所以,每天都是借烟消愁,一天下来几乎要抽一包烟,但房东并不知道我吸烟。后来我搬到另一个地方住,同租一屋的3个英国人在4个月的时间里都不知道我抽烟。后来,有一天,我在楼上的房间门没有关好,加之有风,Fareed鼻子贼尖,在楼下闻到了气味,问我是不是抽烟。

出国前,在准备行李的时候,我在箱子里装了3条香烟,尽管按规定只可以带两条;后来在机场候机厅又买了1条。然而,这点存货还是很有限。于是,我请一个在复活节期间回国的朋友从上海带了3条。总之,就是不想花英镑买香烟抽。可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存货越来越少了。于是,得想补救的办法;于是,我开始买烟草来自己卷烟了。剩下的那点从国内带来的香烟得控制着抽,主要是在外出的时候抽。于是,我开始计算回国的时间和剩下的香烟数,并减少每天所抽的支数,争取每天不超过10支。后来,再算算时间,发现不对劲,并减少到每天抽6支,其余的则用烟草来卷。每天,我从抽屉里数出6支香烟,放入一个烟盒;如果这一天只抽了5支,第二天我就只数出5支来补充,而不是6支。我不肯一下子把这些中国产的香烟都抽完,除了经济上的考虑,还有一丝乡愁在这当中起着抒情的作用:抽一支国产的香烟,代替回乡;抽一支国产的香烟,祖国在我心中。哈,这简直是爱国烟了!

香烟一支一支地减少,我因此便知道,家越来越近了。

英国有一种牌子的烟草叫Drum。每次用它卷烟的时候,它都让我想起Drug(毒品)。我不知道生产商是不是故意要让烟民产生这样的联想,反正看到Drum,我就想起Drug;想起毒品,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并因此而讨厌抽烟的自己:我在吸毒?

从节俭的角度考虑,买烟草来自己卷烟大概稍稍便宜一点,但不是绝对地便宜。而自己卷烟抽有一个好处,一支手工卷的香烟其烟草的含量肯定要少于机器所卷的香烟;这样一来,每次所消耗的烟草量也就少了。

经验告诉我,香烟除了对身体有危害的作用外,其实并没有多少提我写了这么多关于香烟的事,决不是要鼓吹吸烟的好处。一天,黄昏时分,我抽着烟在一个小火车站等车,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走上来,跟我要一支香烟;我给了,但说了一句:我现在可以送你这根烟,但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支烟!

但事后我仍然有一种负罪感。我不知道那个英国小姑娘是不是还在抽烟。

香烟是魔鬼和天使。它有魔鬼的本性,有时又有天使的容貌。

但英国的香烟从本质到外形都是魔鬼。其外壳上(两个宽面上)大大地印着:吸烟致命(SMOKINGKILLS);至于品牌商标的名称,不仔细看,你是看不出的。所以,我很害怕英国的香烟。相反,国产的香烟一般都包装华丽、精致,只是在两个或一个窄面上写着很小的一行字:吸烟有害健康。

从这两行字上可以看出两国政府对于吸烟的态度。

神的作用。抽烟实在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动作:一种从口袋里掏出烟盒、一种从盒子里取出东西并将之送到嘴边、一种将植物的碎末点燃、一种将手臂弯曲、一种用嘴吸入空气使燃烧更为充分的一系列的动作。这种动作由于做得太多了,以至一旦被强迫取消,动作的主体便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吸烟者习惯于在快乐的时候吸上一支烟,那么,没有了香烟,他的快乐便不能充分享受;如果吸烟者习惯于在孤独的时候吸上一支烟,那么,没有了香烟,他会更加孤独无助;如果吸烟者习惯于在思考的时候吸上一支烟,那么,没有了香烟,他仿佛成了白痴。在哲学意义上,香烟是物质;在文学意义上,香烟属精神。丘吉尔的战时政策我记不清,但我记得他的大胖脸、大肚子,和他的大烟斗。

这是个很怪的题目。“跨文化”与“红烧鱼”有什么关系?“跨文化”太高雅了,太学术化了,也太时尚了;什么“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婚姻”……至于“红烧鱼”,太不登大雅了,是家庭主妇们的技艺,不是做文章的材料。但我把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还真有段颇有意思的故事呢。

刚到英国时,我临时住在一个英国家庭里。主人迈克和谢拉都是天主教徒,都很善良、好客,让我在英国“惊魂未定”之际,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平时,除了读书和运动,我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烧菜。在迈克家时,为了显示中国烹调的妙处,我时不时地到厨房露两手,最得意的是用马高鱼做红烧鱼。迈克吃了我的红烧鱼之后,眼睛瞪得大大的:“我的天,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鱼!”然后,便问我怎么烧的。

跨文化的红烧鱼

后来,我们又有几次聚餐的机会,或是在他家,或是在他女儿家。记得最后一次聚餐是我回国之前;而且,那天正好是迈克的生日。他几天前就约好了,要我一定给他再烧一次鱼,并叫她太太到超市买了最好的鱼。

最后一次给迈克烧鱼,我多少有点伤感,自然烧得比平时更认真,也更成功。晚饭是在花园里吃的。英国的夏天日落得很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太阳还在天上。夕阳的余晖洒在花园里,洒在我们每个人脸上,也洒在那盘具有“中国特色”的红烧鱼上。

晚饭后,迈克看着自己盘子里的鱼骨头,请我把红烧鱼的配方留下来,以后,他太太好看着配方给他烧鱼。以前他也向我要过“配方”,但每次我都支支吾吾的;不是我保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烧菜一般是没有什么配方的。菜烧得好,全凭一种感觉或经验;只有外行才边看菜谱边烧菜。其实,我给迈克烧的鱼,也就是用我们平时常见的烧法:把鱼在油锅中煎炸到7成熟,加葱、姜、酒,加水、糖和酱油,再加上一点我从国内带去的四川豆豉酱,用文火慢煮,直至所有的调味品被鱼体充分吸收。这样,一盘液汁黏稠、色泽金黄、咸甜辣适中的红烧鱼便成了。

因为以上的原因,我最终未能给迈克他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配方”。我知道,迈克所要的配方,是要具备一些确定的数字的。比如,鱼多少克,姜、葱多少克,盐、糖多少克,等等。而这些,我在烧菜的时候,从来没有去想过。搁多少盐,放多少糖,我们凭的是经验,是眼力,甚至是第六感觉。

由这小小的红烧鱼,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在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起,就显示出其科学传统的特点。在西方人看来,一切都是可以探究的,大到宏观的天体、宇宙,小到微观的细胞、原子;同时,一切都是可以言说的。他们认为感官有时是不可靠的,而相信定量,相信刻度。中国文化从古代开始便缺少这样一个科学传统。我们似乎更相信感知,一切凭印象。中国文化认为,一切美的东西,是难以言说的;好的诗歌就在于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们古代有世界最好的抒情诗,但我们没有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只有点评式的“诗话”。

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念也是各自不同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西方人讲究精确,强调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安排活动,强调计划,反对“变化”。新年的第一天,很多西方人会把一年当中的重要活动确定下来,甚至定到哪一天。有一次,一位英国老师请我吃饭,她捧着她的时刻安排簿问我,下个月的23日中午12点15分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而我们请客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主人订好了饭店,忽然想起打电话给某人,某人却正好在家里吃晚饭;主人则说,你把碗放下来,现在就打的过来。在表示距离和时间时,我们的古人还有这样一些说法:一袋烟的工夫,行船要5天,骑马要3天,等等。在购物方面,西方人喜欢在去超市之前,列好一个清单,到了超市,按照清单上所列的项目,一一购买;而我们(尤其是女性),则爱“逛街”,可能会买很多,有时逛半天一样东西也不买。

当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互识和融合也日益显着。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吸收进一些科学因素。但是,文化之所以为文化,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对外来文化的抵御性。我相信,下次迈克见到我时,他还会向我要红烧鱼的配方,而我同样不能给他满意的答复。

同类推荐
  •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专享她,哀艳如诗。
  • 爱的礼物

    爱的礼物

    因为爱,我们选择了爱情,因为爱,我们孕育了生命,因为爱,我们经历了为人父母的乐趣和艰辛,因为爱,我们懂得了养育的神圣和责任,从孩子的生命开始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生动而有趣。
  •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翩然拍动着绚丽的翼翅,越飞越高,渐渐偏离了船的泊位,远远淡出了我走上南岸的视线。
  • 化玉诗草

    化玉诗草

    杨化玉的诗词视野开阔,题材多样,不事雕琢,读来真挚感人,家乡、童年的相关意象在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书收入作者30多年来创作的古体诗、词、现代诗歌等数百首。杨化玉的诗视野宽阔,题材、形式多样,其中既有七言、五言古体,又有汉俳、长短句,还有新诗;内容则记事兴怀、观景记游、状物咏史、颂今忆往,人生百感,世间万象,纷纷汇来笔端。青春的火花,朴素的本色,发自内心的感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对故土的深情,对朋友的真情,对生活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梦中所见,枕上所思,生活的甜酸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道路的曲折起伏……点点滴滴汇聚成章。
  • 海外游记

    海外游记

    每个出境旅游的国人,都是热爱生话的世界公民。一起去领略异域风情,饱览五洲形胜吧:踏上戈兰高地,走进奥斯威辛;瞻仰吴哥的微笑,触摸哭墙的神经;登临狮子岩的天上宫阙,俯瞰珍珠港的水下沉艇;回望世贸中心废墟,重温加德满都圣境;观赏山洞里的弗拉明戈,聆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体验马尔代夫的绿色浪漫,寻访佩特拉的玫瑰红古城;礼赞爱琴海上的人间天堂,惊叹卡久拉霍的性爱庙群……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有了共天下之乐而乐的多彩旅程,方不枉今世今生!退休以后干什么?带着老伴去看世界。
热门推荐
  • 重生异能,她的抉择

    重生异能,她的抉择

    “哈哈哈,没想到啊,昔日叱诧风云的鬼魅,如今却被我踩在脚下。第一也不过如此嘛,还不是落得如此下场,哈哈哈!”鬼魅,S级“鬼”组织的王牌杀手,“鬼”的当家人。鬼魅立下的誓言:“我鬼魅,今生今世不会被情所困,如有违反,将,死,在,我,最,亲,近,的,人,手,里。”一朝重生,回到了她十一岁那年,她,会如何抉择?有人背叛她?死。有人要暗杀她?死。有人惹她?死死死。
  • 仙道怪谈

    仙道怪谈

    少年雄心凌天下,半世浮沉百练心。看主角如何搅动天下风雨,逆天而行。
  • 将军吟

    将军吟

    本书由莫应丰所著,是一部直面上世纪十年浩劫的长篇小说,它以空军某兵团司令员彭其受迫害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三位将军的命运遭际,颂扬了老一代革命家在生死考验下的原则性和斗争性。小说不仅以诗意化的理想表达了一位正直将军在特定年代的内心动荡,而且通过生动人物群像塑造,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本书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 娱皇之极品相师

    娱皇之极品相师

    元末第一相师张彤为避天劫,穿越到2010年一个十八线小演员张彤身上。从前旧账,我皆不计较。再有得罪,让你身败名裂!嫁豪门?老娘不搞基!亚洲天王约我?拉黑!军门贵胄表白?爬开!相门世子暗恋?请滚!娱乐圈的美女们,老娘来了!书友群:117388205
  • 超神之虚空来临

    超神之虚空来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超神学院这部作品。看过也好,没看过也罢。这些都不会影响大家阅读。这是一个另类的动漫改编,除了本身原有作品设定影响之外,剧情多数为作者本人设定。这是一个人反抗命运的故事,这是一个人在战争之中为了存活下去的篇章,这更像人生,这里主角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当虚空降临,谁又能独善其身。ps:这个人叫亚索{斜眼笑}
  • 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

    她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本想选择默默离开,却不得一次次被带回他身边……直到,死在了他怀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氏三百手

    唐氏三百手

    从来高手在民间,祖传技艺屌炸天。人若犯我退三步,得寸进尺咱再谈。继承《唐氏三百手》的唐升,他本想和先祖一样隐于市井碌碌一生,而他所在的花边杂志公司却集结了青梅竹马、初中暗恋、高中追求、大学被甩的女生,再加上一个美女老板。他天天活幸福的尴尬中到也很是不错。可是……
  • 主宰雷霆

    主宰雷霆

    一道道雷霆,从宇宙深处不知名的黑暗中劈出来随便一道,无数星球化作粉末,尘埃一个又一个文明被摧毁,湮灭,烟消云散许叶依稀看见,那黑暗深处,似乎有一尊伟岸,宏大的身影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穷极目力,都无法看清那黑影是什么模样仿佛那是天道,是主宰,是形而上的真理肉眼凡胎,望不穿天道至高。恍然间,许叶生出一股信念,要继续奔跑,飞跃,踏上这片星空,深入到宇宙尽头,时空的边界,将那黑影拉扯下来……------------
  • 微风一息

    微风一息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堇色流年之薇堇

    堇色流年之薇堇

    三月到来谁能阻挡三色堇的·思念?“这是你妈咪身前最爱的花”12年后,她隐藏身份来到母亲死了——中国。她是否能查到?在见恩人她还能认识他吗。进入学院,记忆恢复父亲和弟弟的欺骗是不是可以让她回心转意?突遭袭击,帮·宫地位下滑身份暴露!谁能救她?意外怀孕,却惨遭杀身之祸。他能否在一次救自己的女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