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家族就像一座高大的丰碑一样屹立在人们心中,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金融王国。然而,这个金融王国的创始人,却并不是摩根家族,而是乔治·皮博迪。让镜头回到遥远的1838年,乔治·皮博迪完成了一次神秘使命后,在伦敦创建了一个类似俱乐部的商号,并一点点地将它发展壮大。而这个商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根王国的前身。
■ 创始人皮博迪的选择 ■
如今,一提起JP摩根大通集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一个极具传奇性的金融帝国,被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它的金融大权为摩根家族的成员牢牢掌控着。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并非摩根家族的人,而是一位名叫乔治·皮博迪的美国商人。
一切要从1835年的美国说起。那时的美国政府正在经历一场“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美国的州政府大肆修建铁路、运河、公路……而这些项目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英国银行家们的贷款。有一天,马里兰州的议员们猛然发现,州政府已无力支付高额的债券利息,再这么下去,政府即将面临破产。于是,皮博迪作为美国政府的三位特派员之一,前往伦敦,与英国商人们进行新一轮的商务谈判。
皮博迪是位精明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深谙谋略的政治家。他来到伦敦后,首先摆下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十几位英国的银行家一起吃饭。这些大英帝国的绅士们全是美国政府的“债权人”,傲慢而不可一世。皮博迪则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放低姿态,极力表明美国人绝不是会赖账的家伙,另一方面则有意无意地暗示:“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这帮高傲的英国银行家们在酒酣耳热之际,又慷慨地掏出了800万美元的贷款。
皮博迪圆满地完成了美国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马里兰州政府支付给他一笔6万美元的酬劳。然而,皮博迪在对政府表示了谢意后,拒绝了这笔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虽然有人说:“离开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然而,皮博迪显然不认可这一点。1937年,他毅然离开美国,迁居伦敦。他在伦敦的穆尔门街31号开了一家商号。商号创办伊始,办公用具只有一张红木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但是很快,皮博迪就凭借着他精明的头脑和卓越的才干,进入了伦敦的金融圈子。他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人服务,为世界贸易提供大量的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19世纪5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为各种交易提供融资,从与中国的丝绸贸易到向美国出口铁轨,各行各业均有涉及。尽管皮博迪拥有了2000万美元的巨额财富,然而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的节俭却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年收入为30万美元,而花费却只有3000美元。不过,与他在个人开支方面的“吝啬”相对应的是,他在慈善事业方面的投入却出人意料地大方。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出资建造位于巴尔的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到了1862年,他又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并且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用于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到了19世纪50年代初,皮博迪已经年近花甲,他很不幸地患上了严重的痛风和风湿病。饱受疾病折磨的他知道自己在人世间的时日已经不多,但他却没有停止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接连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座历史博物馆,以及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博物馆,并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了一项教育基金……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这样评价皮博迪:“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
除了致力于慈善事业之外,摆在年迈的皮博迪面前的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他必须选择一位继承人,在他死后继续管理他的巨额财产。按照大多数商人的通常做法,他们会选择自己的直系亲属来继承产业,可问题是,皮博迪的一生并未婚娶,也没有子嗣,因此他必须考虑其他的选择。
很显然,在继承人这样重大的问题上,皮博迪不会轻易做出选择。对此他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继承人必须是美国人,而且有家室,擅长交际,同时拥有丰富的外贸经验。这几项条件缺一不可。于是,皮博迪在波士顿的合伙人詹姆斯·毕比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朱尼尔斯·摩根。
朱尼尔斯·摩根的个子很高,宽厚的脸庞上透露着一股成熟与坚毅。皮博迪一见到他,便认定他正是自己理想的继承人。皮博迪热情地邀请朱尼尔斯·摩根入伙儿:“嘿,小伙子,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不了几年了。如果你现在答应与我合伙的话,大概10年后我就会退休,届时我会把我的公司和资产都留给你。”
当普通人费尽心机地想要和皮博迪做朋友而不可得的时候,皮博迪却主动地找上了朱尼尔斯·摩根。这件事不管对谁而言,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换了一般的人,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一口应承。但朱尼尔斯·摩根不是一般人。当他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时,他的反应却出奇地冷静。他简单地思索了一下,答道:“皮博迪先生,您的提议听上去确实很好。不过,我需要先查看一下您公司的账目,对公司的业务和运作方式作一个了解。在此之前我不能立即答应你。”
朱尼尔斯·摩根的这番回答令在场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除了皮博迪之外。皮博迪笑了,他更加坚信自己没有看走眼,这位成熟稳重的中年人显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而是具备了一位优秀商人的特质:头脑冷静、虑事周全。皮博迪取来公司的账簿,递给朱尼尔斯·摩根。朱尼尔斯·摩根看完以后,也笑了。
45万英镑的资本总额,业务档次仅次于巴林和罗斯柴尔德。这样优质的资产,足以令任何一位银行家动心。朱尼尔斯·摩根当即答应了皮博迪的邀请,正式成为皮博迪公司的合伙人。
■ 英雄出少年 ■
作为摩根家族的创始人,虽然皮博迪的锋芒被显赫的摩根家族所掩盖,但是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是众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乔治·皮博迪是标准的英国血统,出生在一个古老的英国家庭。其家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波阿迪西亚女王时期,再经过伟大的圆桌骑士时期一直到弗兰西斯·皮博迪时期。在这之后,这个家族开始了离乡背井的生活。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1653年,弗兰西斯·皮博迪从赫特福德郡的圣·奥尔本斯来到新大陆,并在马萨诸塞州的丹佛安家落户。1795年2月18日,乔治·皮博迪出生了,这距离整个家族搬到新大陆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多年。
乔治·皮博迪的父母当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也注定了皮博迪的童年生活并不像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他从很小就要帮助父母下地劳作。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童年经历,才练就了皮博迪的多种技能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当生计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问题时,就更不用提孩子的教育了。因此,皮博迪很小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到丹佛的一家“乡村商店”做学徒,而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
虽然说这只是一个乡村小店,但是皮博迪在这里获得了学校里不曾有的社会经验。同时,这种经历也让他的思想比他的身体成熟得多。当自己在这个小商店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学的时候,皮博迪开始憧憬能够到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皮博迪告别了极力挽留自己的店主普罗科特先生,来到了佛蒙特州赛特福特的波斯特米尔村的外祖父家里。曾经一位非常了解皮博迪的作家在书里这样写道:“乔治·皮博迪在波斯特米尔村的外祖父家里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他的外祖父多智先生和妻子都是非常睿智的老人。因此,当皮博迪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们会给他正确的指引。然而,他们也从来不会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自己的外孙头上。”
一年之后,皮博迪离开了自己的外祖父家。在回家路过新罕布什尔州康克德的时候,甚至通过为这家客栈锯木材,来换取自己第二天的早餐费。难道多智先生和他妻子是一个吝啬鬼吗?当然不是!多智先生当然不忍心让自己的外孙通过打工来挣取回家的路费。这一切都是皮博迪自发的节俭之举。当我们再去了解皮博迪晚年的一些吝啬的行为时,也不难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了。
从现有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更多关于这次波斯特米尔村之行的更多资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旅行给皮博迪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的机会,在外祖父的农场中劳作的这一年,让皮博迪的身心变得更加地坚韧。
1811年,16岁的皮博迪正是少年英姿勃发的时期。他决定前去投奔在纽伯里波特做干货生意的哥哥戴维·皮博迪。得益于之前在乡村商店的工作经验,皮博迪在这个行业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很多优秀的商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身上。诚实可靠的皮博迪在商贸圈里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也替哥哥招揽了不少的生意。除此之外,戴维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给纽伯里波特的联邦党写选票(还没有使用印制的选票),为自己存了第一笔钱。
前进的路上都会少不了荆棘和坎坷的陪伴。皮博迪在纽伯里波特还没有待多长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就烧毁了大部分的城镇,皮博迪哥哥的商店也没能幸免于难。无奈之下,皮博迪只好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旅程。
正所谓“患难之际见真情”,皮博迪年轻时的一个好朋友斯堡尔丁先生这时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邀请皮博迪来做当时非常热门的服务业生意。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积蓄,斯堡尔丁先生给了皮博迪一些波士顿的赊购信。通过这些赊购信的渠道,皮博迪可以从一个叫作詹姆斯·里德的人那里赊购价值两千美元的货。
虽然当时身无分文的皮博迪只有19岁,但是通过这次生意上的交往,诚恳的皮博迪给里德先生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在这之后,里德先生又先后给皮博迪赊购了更多的货物。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这才是我生活真正的开始”。
在波士顿的一次公共娱乐活动中,他甚至拉着里德先生的手,对身边的朋友说道:“亲爱的朋友们,这位就是上帝派来庇护我的圣人,这位是我的庇护人,如果没有他第一次冒着风险赊给我货物,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说这番话的时候,皮博迪在商贸圈的信誉已经很高,能够赊购任何数量、任何数目的货物。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皮博迪对纽伯里波特是非常有感情的。
1812年的春天,新英格兰爆发二次革命。乔治·皮博迪又从新英格兰转向南方,来到了同样做干货生意的叔叔约翰·皮博迪那里做雇员。
皮博迪的叔叔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此,他一直委托乔治·皮博迪来帮助自己进行管理。然而,因为财力不支,公司最终还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皮博迪只好辞去了职务,来到了以利沙·里格斯先生的服务部门工作。
里格斯先生也是乔治敦一家从事干货批发的商行,同时还兼营为其他商行提供资金支持的业务。了解到皮博迪在干货批发行业的经验,他便信任地把商行交给皮博迪进行管理。随着商行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皮博迪渐渐成为了商行的合伙人之一。
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当里格斯先生第一次邀请皮博迪当合伙人的时候,皮博迪担心19岁的自己无法负责整个商行而婉言拒绝。在里格斯先生的再三邀请下,里格斯才答应要尝试一下。从这里不难看出:里格斯先生看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身上的潜质。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里格斯作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自从两人合伙之后,皮博迪的公司主要经营进口并销售欧洲的货物,同时还兼营托卖北方货物的业务。随着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好,公司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大,这也让皮博迪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1815年之后,公司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最后不得不搬到巴尔的摩。这时候,公司的经营业务中又加上了不定期的银行业务。而这个建议,最早也是由皮博迪提出来的。从这项业务后期丰厚的回报也可以看出:皮博迪有着一个擅长经营的头脑!
随着商行的名声越来越大,皮博迪在巴尔的摩的商人中开始变得赫赫有名起来。他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目标坚定、谨慎而准确的判断、诚实守信的良好信誉……这些都让皮博迪的生意越做越大!
1822年,里格斯与皮博迪的公司已经先后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分部,并且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对其进行管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皮博迪因为生意的原因经常往返于伦敦和纽约之间。
直到1829年,里格斯从两人合作的公司里面退出了股份,皮博迪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司一把手。随之带来的是公司经营风格的变化——由“里格斯和皮博迪”式变成了“皮博迪和里格斯”式。到了1836年,皮博迪决定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英格兰,他希望能够在伦敦开设自己的分行。1837年,为了更好地管理伦敦的分行,皮博迪甚至把家搬到了伦敦!
时隔多年,年轻的皮博迪终于带着自己的成就,把其变成家族的荣耀,重新回到了祖先远离的英国故土!
■ 神圣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