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信军团也无力消灭这支主力,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疲劳的李信军团向西转移,打算与蒙恬会师城父。项燕军团尾随李信的部队,若即若离,似远似近。
三天三夜,楚军的追击令受惊的秦军几乎不能合眼。突然之间,项燕发出攻击令,蓄势已久的楚军如猛虎下山,直扑李信军阵,秦军虽然是虎狼之师,但已经疲惫不堪,终于抵挡不住,一连被攻破两个壁垒,七个都尉战死,李信无力再战,只好落荒而走。
这是李牧死后,秦军遭遇的第一场败仗,也是统一战争中秦军最后一次挫败。得胜的项燕暂时返回寿春,但他也明白秦国必然不肯就此罢休,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
李信战败的消息传到咸阳,秦王政自然是龙颜大怒。怒气平息之后,秦王政亲自到王翦老家频阳走了一趟。他是去向王翦道歉,请他复出的。秦王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王心说你个老王还给寡人摆谱。王翦又说:“如果非要用老臣不可,必给我六十万大军。”事已至此,秦王唯有点头答应。
于是王翦复出,担任秦军主将。但六十万不是个小数目,秦国当时的本土人口大约在500万人左右,即使以一男一女一老幼的比例计算,壮年男子在160万左右,而这些人相当一部分要留在后方从事农业及后勤等各类工作。因此,估算秦国可发动的兵力为100万左右,比较合理。这100万,至少有一小半要镇守咸阳以及新征服的中原广袤领土,所以王翦一开口就要60万,确实吓了赢政一跳。因为这60万,几乎就是秦的全部可调配兵力。
四、六王毕,四海一
赢政亲至灞上为王翦饯行时,他不停地请求秦王赏赐给他良田屋宅园地。赢政有些奇怪:“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回答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
在行军途中,王翦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
王翦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韩非子说过,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若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万乘之主之所以统治天下,靠的是威势。威势不是凭空产生的,军权,就是最大的威势。现在赢政把全部军队交付给王翦,相当于虎豹把爪牙借给豺狼。赢政的疑虑,犹如乌云重重。
该如何化解这乌云重重呢?王翦的办法是自污,多请田宅,是向秦王表明,自己不过是一个目光短浅、志在敛财的地主而已,没有飞龙在天的野心。
公元前224年,丁丑,牛年。王翦大军推进到秦楚边境,楚王听说秦军达六十万之多,也尽发国中兵力,仍旧用项燕为主将,抵抗秦国的侵略。
楚国在全盛时代,号称百万之众,实际也就五六十万,在一系列败仗,东迁之后,楚军锐减到十几万,因此这一次尽发国中兵力,顶多不超过二十万。因此,项燕的计划,是利用去年战胜李信后的高涨士气,一鼓作气,与秦军决胜负于一役,这是以少胜多的唯一希望。
但是王翦一到前线,立即巩固工事,囤积粮草,完全摆出一副防御姿态。楚军屡次挑战,甚至辱骂叫阵,怎奈何王翦装聋作哑,根本不做理睬。王翦在做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要求广大官兵吃饱饭,好好休息。时间一长,士卒终日饱食,无聊无趣,只好投掷石头,比赛跳远来打发时光。
王翦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有两点:一是六十万大军一时集结不易,先到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要等待其他部队前来会合。二是秦军自灭韩以来,持续作战,人困马乏,确实需要休整。
项燕误以为王翦无意进攻,而自己这边的部队,由于临时凑集,没有长期作战的充分准备,很可能粮食供应也出了问题。于是引兵向东。
早有细作报告王翦,王翦打开营门,把养足精神的虎狼秦兵悉数放出来,一时之间,豕突狼奔,楚军大败。项燕退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看到楚国的灭亡,已经无法挽回,挥剑自尽。这个地方,距后来项羽战败的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相去不远。
项羽不知名的父亲,可能也在这一时期,或战死于军阵,或与项燕一起自杀。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项羽(8岁),和弟弟项庄(鸿门宴里舞剑的那位),跟随叔父项梁,隐姓埋名,藏匿身份,最后流落到吴(今苏州)一带。
不过,也有相当的楚国人认为,项燕没有死,他隐藏在沼泽湖泊,准备东山再起。
楚国灭亡,国土尽被秦军接收。在丰邑,30多岁的刘邦吃惊地看着一小队秦军行进过他的家乡。
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所谓:六王毕,四海一。
虽然战事在某些地区还没有完全平息,还有许多未及掩埋的尸体在腐烂发臭,但是毕竟大规模战争结束了,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日子还是要过,赋税还是要交,至于大一统帝国的日子会不会比以前列国纷争的日子好过,御用文人说了不算,只有百姓自己体会。
无论是丰邑街头的刘邦,还是吴县乡间的项梁叔侄,还是流亡在江湖的张良、插把剑在淮阴城里逛的韩信,都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气息,尽管他们的感受,与千年后历史学家的描述大相径庭。
少数人歌颂,少数人痛骂,大多数人则忐忑不安,不知道新的统治者会以怎样的政策对待自己。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大抵如此。
第四节 孟子之误: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其实天下的有识之士,早就看到了统一是大势所趋。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在为魏襄王答疑时,魏襄王问:“天下会统一吗?”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会统一。”魏襄王又问:“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回答说:“不嗜杀人者。”
孟子的预言说对了一半,天下确实统一,但统一天下的却绝不是不嗜杀人者,而是嗜杀如狂的秦。
疑点之一:战国之初,魏国最强。战国中期,东方以齐为霸主,西方以秦为强龙,所以秦国一度提出,两家分别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那么,为什么不是魏、齐这样的国家统一天下呢?
疑点之二:秦击败六国,统一天下,难道只是凭借着一把蛮力。在武力征服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一、为什么不是别的国家统一天下呢?
战国七雄之中,韩国土地狭小,难以拓展。燕国地处荒僻,气候寒冷,与中原交往较少。这两个国家,都不太可能统一天下。
那么就让我们聊聊剩下的五国。
说起来,战国初期第一强国,非魏国莫属。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实行赏罚分明的人才激励机制,于是国力强盛。魏国曾经夺取秦国的西河地区,秦国无力抵抗,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现实。
魏国的衰败迹象,出现在魏武侯时期,吴起的出走,正是法治衰退的反映,接着国家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赵、韩乘机讨伐魏国,魏国几乎因此灭亡。
到惠王时期,魏国逐渐恢复实力,在与赵、韩的较量中取得上风。但是天不佑魏,此时东方有齐国崛起,西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也蠢蠢欲动。
公元前341年,魏国打算吃掉韩国,韩国一面竭尽全力抵抗侵略,一面向国际社会求援。此时,出兵干涉、抗魏援韩的是魏国的东邻齐国。齐军在参谋长孙膑的策划下“围魏救赵”,突袭魏都大梁,在魏国背后捅了一刀,痛得魏国这个战国初期第一霸主只好转过身来,与齐过招。
魏军大将是孙膑的同学庞涓,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但坏事就坏在他的自作聪明上,没事找事他去偷看齐军的锅灶,深知庞涓德性的孙膑利用了这一点,故意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庞涓一看,齐军是溃不成军,于是狂追猛赶,结果一头钻进孙膑布下的埋伏圈。在路边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庞涓借着火光,看到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当时文字尚未统一,这八字为了让庞涓看懂,可能是用魏国文字写的)。
庞涓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为时已晚,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瞬间崩盘,庞涓羞愧自杀,太子申做了俘虏,更折了十万精兵。
从此以后,魏国一蹶不振,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格。
魏国吃亏在他的地理位置居天下正中,四面受敌。如果在战国初期能够专注一个方向,必有收获。可惜东征西讨,四面树敌,最后反而丧失了大好良机。等到齐秦赵相继崛起,魏国就只能让出主角角色,满足于做一个配角了。
赵国北有匈奴为寇,东有燕国骚扰不止,西有暴秦,南有韩魏,也处于四战之地。但是赵国运气不错,出了个英明领袖武灵王,在位时期推行“胡服骑射”,把赵军从一支传统的车步混成军改组为骑兵和弓弩兵混合的机动化部队。
可惜武灵王在内政上改革较少,更在继承人问题上铸下大错,直接导致了一代英主饿死沙丘的惨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武灵王的第一任王后,为他生下了长子赵章。按照嫡长制,赵章成为赵武灵王的合法继承人。但是问题在于,王后早死,武灵王又娶了年轻貌美的吴娃。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下少子赵何。
红颜总是薄命。吴娃不久患病去世,在临终之前请求武灵王立赵何为太子。对于美人最后的愿望,赵武灵王只能答应。
赵武灵王如约废掉了公子章,立赵何为太子。并且不久正式把王位让给赵何,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正式的称号叫做“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