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在监狱里呆了好几天也不得释放,想想韩信、英布的下场,刘邦这把屠刀,为终于挥向了自己,全不念我萧何劳苦功高,这刘三麻子果然心狠手辣!
不过萧何的命数未尽,有个姓王的卫尉,乘刘邦心情好的时候问了一句:
“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
“当年李斯做秦朝丞相,将善政归于皇帝,有恶政则归咎自己。现在萧何做大汉的相国,居然收受贿赂,要求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博取好名声,朕倒成了百姓眼中的恶人了!”
于是王卫尉为萧何作无罪辩护,他提出三点理由:其一:为民请命是丞相的职责,怎么能说是收受贿赂呢?其二:萧何要造反,当年镇守关中,有的是机会,何必等到现在?其三:秦朝短促而亡国,李斯那一点小仁小智,何足仿效?
刘邦听了有点不高兴,但仔细想想王卫尉的话还是有些道理,于是赦免萧何,官复原职。
萧何大难不死,喜出望外。这个为汉朝江山鞠躬尽瘁的老人,蓬头赤足,穿着破烂的囚衣去向君主谢恩,刘邦看着他狼狈的样子,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安慰他说:“相国是对的,朕之所以囚禁相国,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朕的过失啊!”
这话说得实在言不由衷,但保住性命的萧何哪里还能计较皇帝的过错。从此萧何更加谨慎,终于安于相位,直到惠帝时代。
五、刘邦屠戮功臣的心理历程
从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对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个对付的功臣是楚王韩信,他利用云梦事件夺了韩信的领地,将其软禁在京。同年发生了匈奴入侵事件,刘邦怀疑韩王信叛国,韩王信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匈奴。韩国是第二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云梦事件后一年,刘邦到了赵国,辱骂赵王张敖,次年发生了柏人事件,刘邦成功利用柏人事件废黜了赵王张敖,把赵国给了儿子如意。赵国是第三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到汉高祖十一年,吕后杀了软禁在京的韩信,又劝说刘邦杀了梁王彭越,梁国是第四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彭越的惨死激起了英布的谋反,战争持续到汉高祖十二年,英布战败被杀,九江国是第五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此外,一贯得到刘邦信任的相国萧何也曾一度被打入大牢,和刘邦光屁股玩大的好朋友燕王卢绾也因为受到猜疑,被迫逃亡,此后异姓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一家。刘邦还一度打算杀樊哙,至此除了明智的张良假托求仙问道,退隐江湖而得以幸免,其他主要功臣几乎无一能不受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仅逊色于后世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与他的心理历程有极大关联。
其一:刘邦小时候就不得老爸欢心,野史相传刘大妈在大泽中怀孕得刘邦,多少有点野合私生子的嫌疑。而刘邦长大以后,因为游手好闲,又常被斥骂。很显然,刘太公并不喜欢这个孩子。此种情形想来令刘邦记忆深刻,以至于直到若干年以后,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又想起此事,于是向老父发飚说:“老爹你以前一直骂小儿不长进,夸大哥如何如何出息,现在老爹看看小儿挣的这份家业,比大哥如何啊?”
刘太公惶恐。
其二、乱世英雄中,刘邦并不具备过人的名望和实力。他不过是一个亭长,起兵之后也不过是游击在江苏、安徽、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头目而已,投奔项梁时,他更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刘邦得以重新崛起,完全是项梁的厚爱扶植。也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另一个年轻人——项羽。
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血拼的时候,刘邦也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但战绩似乎不佳,连攻几个城市都不成功,要知道主力都在巨鹿,对付刘邦的都是些地方部队。
经张良献计,刘邦成功的以宽大政策招降了一些秦军,终于得以进入咸阳。对待出降的大秦君臣,同样以宽厚待之。等到“约法三章”出炉,刘邦“宽厚长者”的高大形象便在秦地乃至全天下树立起来,成为刘邦以后与项羽抗衡的一大法宝。
而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与项羽一对一对垒时,始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甚至到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还一度被项羽包围在固陵。只是因为韩信在战略大迂回中击破了项羽的一个又一个盟友,游击专家彭越则在项羽大后方尽情表现。两线作战的项羽,疲于奔命,粮道断绝,苦不堪言,刘邦这才不胜而胜。
因此,当上皇帝后,刘邦的心很虚。为什么?因为他明白,是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把他拱上了帝位。什么赤帝子斩白帝子,什么天生异相,御用文人编的这些东西,可以骗人,却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相识、老部下。刘邦想,究竟你们这些功臣拿不拿我当回事?我这张龙椅怎么才能坐安稳了,怎么才能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六年冬天功臣争功事件、萧何第一引起的争议以及功臣在金殿上拔剑发酒疯等一系列事件,让汉高帝好烦恼,更觉得自己的虚弱。虽然叔孙通的礼仪培训效果不错,但在刘邦看来,这些只是表面功夫。
刘邦需要证明自己,御驾亲征匈奴,就是一次尝试。但可惜,尝试的结果是被困白登山。从白登山上下来,刘邦才明白,原来自己和韩信、张良的差距这么大。
刘邦登基为帝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萧何与他年纪差不多,张良、韩信、英布等人则显然年轻许多。刘邦担心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强龙?因此刘邦决心痛下杀手。
刘邦举起这把屠刀,犹豫了很久,这从他对待韩信的态度可以看出。但从彭越开始,刘邦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和彭越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将彭越剁为肉酱,英布死后,刘邦觉得一轻松,为什么?能威胁到自己以及儿孙的人都已经全部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
但是,老刘在回长安的路上就病倒了,病情还发展得很快。皇后请来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医生,老刘问他:“朕的病还能治么?”医生安慰他说:当然可以。老刘突然翻脸,破口大骂说:“我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起兵,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命在天,就是扁鹊复生也治不好我的病了,你个江湖郎中还想骗我!”把医生赶走,安排了身后的人事,指定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为萧何的接班人。
但刘邦还有所挂念,有人告诉刘邦:“樊哙痛恨戚夫人,等到陛下驾崩之后,就要诛杀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派陈平、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并且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寻思着,这件差使不好干,搞不好里外不是人,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吕后,所以决定把樊哙押解长安让刘邦亲自处决。
陈平、樊哙还没回到长安,刘邦已经撑不住了。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夏季,四月二十五日,大汉帝国第一任皇帝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享年62岁,庙号高祖。
男主角退场,女主角登场。身披丧服的吕雉的心中在想什么?她迫不及待地想做什么?这一切,刘邦已经无法知晓,也无力制止。
第三节 人彘事件:下手如此狠毒的吕雉是天生大恶人么?
刘邦死后,儿子孝惠皇帝继位,老妈吕雉掌握了国家大权。有一天,老妈吕雉对儿子孝惠皇帝说,有个新鲜玩意给你看看。
什么新鲜玩意呢?是人彘,彘,就是猪。
人就是人,猪就是猪,人彘又是什么?
老妈吕雉说,你瞧瞧不就知道了么?
孝惠皇帝一看,大吃一惊。面前一个女人,四肢被断,眼睛也被挖掉,嗓音嘶哑,耳朵也好象丧失了听力,而且,这不是老爸刘邦的爱妃戚姬吗?
善良的孝惠皇帝嚎啕大哭,一病不起:“这么残忍的事,不是人干的呀!”
疑点之一:在争储之战中,戚姬是个天真活泼、心思单纯的无辜受害者么?
疑点之二:吕雉这个女人下手如此狠毒,是天性恶婆还是积怨所致?
疑点之三:刘邦和审食其,吕雉更爱谁?
一、对刘邦,吕雉有三怨!
史家对吕雉的评价是“为人刚毅”,这个评语多见于征伐四方的武将或酷吏。用在一个女人身上,可非同一般。但这个评价不是凭空捏造的,在韩信、彭越的死亡事件中,吕雉充分体现了她的“刚毅”。孝惠即位后二年,齐王刘肥来朝拜皇帝,孝惠皇帝认为刘肥是自己的哥哥,让他坐上座,慈祥的太后立刻发怒,斟了两杯毒酒,让齐王为自己祝寿,其实是让他喝毒酒,结果孝惠皇帝也拿毒酒祝寿,吕后害怕儿子中毒,打翻了杯中酒,齐王刘肥看出蹊跷,假装醉酒,才保住一条小命。可见吕雉的为人。
但人彘悲剧的发生,更是积怨已成刻骨仇恨。
吕雉的第一怨,是进门就当妈。吕雉嫁给刘邦之前,是个富家小姐。老爹吕公很喜欢这个女儿,要把她嫁给贵人。谁是贵人呢?沛县的县令求婚,吕公不答应。倒认准了刘邦,非把女儿嫁给他不可,依据是刘邦的面相大贵。老婆吕媪发怒,也阻拦不了他。
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的职位是秦朝的一个亭长,所谓亭长,其实就是现在的村长,但未必有现在某些地方的某些村长那么威风,秦朝法令严苛,刘邦薪水不高,事情倒不少,吕雉要料理家务的同时,还是要下地干活的。所以《史记》记载: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
更要命的是,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与某曹姓女子有过一段风流史,且有了一个儿子,叫刘肥。所以,吕雉小姐一进刘家门,就当上了后妈。
吕雉的第二怨,是先进大牢再做人质,眼看着公公差点下了油锅。
不久刘亭长带领大伙造反,官府抓不着刘邦,先把他老婆吕雉关进了大牢,这真是无妄之灾。好在有朋友照应,总算不至于吃多大苦头。刘邦此后投奔项家,吕雉带着儿女,跟夫从军,当然享太平福是不可能,丈夫忙于军务,也不可能有太多时候陪老婆逛街,但总算一家人在一起,心里也塌实。
后来刘邦被封汉王,去了汉中,吕雉有没有跟去呢?依照史记记载,应该是留在了沛县照顾老人和儿女。这是不是项羽扣留人质的意思,不是很明白。但不久风云突变,刘邦和项羽开打,一败涂地,把老爹和老婆丢给了项羽,《史记》记载: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吕雉可就确确实实成了项羽军中的人质了。
做人质可不是好玩的,项羽与刘邦对峙的时候,就以烹杀刘太公要挟刘邦,刘邦说:“项羽俺们可是哥们,俺爹就是你爹,那烹俺爹不就是烹你爹,煮熟了别忘了分俺一碗肉汤喝。”项羽发怒,要砍刘太公,被人劝住,好歹没杀。这时候吕雉在哪呢?和公公一样,也被五花大绑,如果公公煮熟了,下一个就该她了。目睹这惊心动魄的场景,吕雉眼看着公公差点下了油锅,胆战心惊的滋味,无须多言。
吕雉的第三怨,是重逢之时刘邦已另有所爱。
楚汉一度休战,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此时,吕雉和刘太公终于回归汉营。但吕雉和刘邦的重逢喜中掺忧,因为在刘邦的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她就是戚姬。
与已经成为黄脸婆的吕雉相比,戚姬年轻貌美,而且擅长跳舞,特别是一支叫“翘袖折腰”的舞蹈,细腰美女,长袖善舞,这是春秋以来中原流行的舞蹈艺术,与唐代流行的胡旋舞(杨贵妃擅长此舞,有趣的是安禄山也擅长此舞)相比,可以说是标准国粹。
戚姬还长于调弄一种叫“瑟”的乐器,当时该乐器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相当于现代的吉他,喜欢唱歌的刘邦,也相当喜欢这种乐器。当戚姬鼓瑟,刘邦随声唱和,唱到极乐处,美人翩翩起舞,如此的快乐愉悦,是吕雉无法给予刘邦的。
二、吕雉和戚姬:两个女人一场战争
吕雉的聪明、坚忍,或许让刘邦觉得此妇人不太可爱吧!但其实刘邦也许并未意识到的是,戚姬似乎也不象外表那样单纯。
从戚姬的出手准确、思路敏捷来看,心机决不在常人之下。戚姬似乎从未考虑过与吕雉争夺皇后的位子,她很聪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为儿子如意争取太子之位。只要如意即位,戚姬就是天子生母、当然的太后。到那时,即便吕雉也同为皇太后,地位、权势不可同日而语,如后世的慈禧与慈安。但慈安无子,又无心争权夺势,尚且不能存活。何况不甘心的吕后,必无并存之道理。
吕后所生的刘盈,是刘邦嫡长子,按照宗法规矩,册立为太子。已成黄脸婆的吕雉当然无法与年轻貌美的戚姬争夺丈夫的欢心,但只要儿子保住太子的地方,有朝一日儿子继承大统,她还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所以,吕雉与戚姬的这一场搏杀,核心是太子之位的归属,性质是你死我活的厮杀。押上的赌注,这边是吕雉母子的生死荣辱,那边是戚姬母子的名位性命。这一点,吕雉明白,戚姬也明白。
要达到目的,戚姬的主攻方向在刘邦,吕雉的主攻方向在大臣。《史记》说:“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看起来戚姬的枕边私语和美人垂泪起到了良好效果,刘邦显然更喜欢戚姬的儿子如意,他召开会议,讨论废立问题。
吕雉藏身在会议室的东厢,提心吊胆地聆听着这场激烈的朝议。大臣们大多数站在刘盈一边,但刘邦似乎坚持己见,无法说服。如果这样下去,吕雉所担心的事情就会发生。
关键时刻,患有口吃症的御史大夫周昌发挥了作用。他说:“臣讲不清楚其中道理,但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想要废太子,臣期——期不敢奉诏。”周昌的口吃加上着急,他的话说得刘邦不觉好笑,同时刘邦也感觉到了大臣的反对不无道理,于是暂时搁下了这个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