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随着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种法两种先进的耕作方法。它们是对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广的一种适宜于北方干旱地区的耕作方法。据记载,其主要内容是在土地上开沟作垄,播种于沟中,待幼苗长出3片叶以上时,进行中耕除草,并将垄上的泥土推到沟中,培壅苗根,到收获季节,沟与垄平。第二年,沟、垄位置互换。由此可见,代田法是低作与高作相结合的耕作方式,春季播种时和幼苗阶段是低作,播种在沟里,夏季中耕除草后,就成为高作。这种耕作方法在每个生产周期中,沟与垄互相变换位置,而又总是在沟里播种,便产生了轮番利用土地的效果,原来播种的垄沟休闲,原来休闲的垄台就被利用起来。
代田法能使幼苗得到较充足的水分而健壮成长;能使作物扎根深,有利于防风抗旱;能使庄稼直立生长,不易倒伏;能使地力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利用。代田法与精细的田间管理相结合,可以达到“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据记载,代田法推广后,每亩田的产量增加达1~2石。
代田法
区种法(即区田法)是西汉耕作方法上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它是在小面积的土地上,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增肥灌溉、精细管理等项措施创造高产丰收的耕作方法,是我国耕作园田化的开端。据《氾胜之书》记载,区种法有两种耕作形式:一种是宽幅点播区种,一种是方形点播区种。方形区种法首先是深挖作区,方区的大小、深浅及区与区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土壤的肥瘠和栽培作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粟在肥沃土地上作区,长、宽和深都是6寸(汉制),区间距离为9寸。如果在肥沃性较差的土地上作区,区的大小和间距就要相应增大。
区种法不用耕地,只需在区内深挖,浇水、施肥和中耕除草也只限于在区内,这样可将人力、物力集中在所耕方区之内,充分发挥小区内土地的生产力,以保证作物生长良好,获得丰收。据《氾胜之书》记载,实行区种法后,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上田“亩收百斛”,中田“收粟五十一石”,下田“收二十八石”。可见区种是一种先进的耕作技术。
区种法有哪些特点?
区种法的特点是:(1)作区深耕。只在区内深耕,不耕区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区内土地的增产潜力。(2)等距点播,可以保证作物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3)集中管理。施肥、灌溉和中耕除草都在区内进行,便于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4)抗蚀保土。由于区田不耕旁地,只着眼于区内深耕,因而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一石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斤?
石为旧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记载:“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可见,1石为120斤。汉代的1斤大约等于现在的250克。由此可以推断出1石大约等于现在的60斤。
大开眼界
为了推广代田法,赵过进行了严密的计划与部署。他首先令离宫卒在离宫外墙内侧空地上试验,结果较常法耕种的土地每汉亩增产粟1石,好的可增产2石。随后,他让大司农制作改良农具,并令关中地区的郡守督促所属县令长、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使用改良农具,学习代田法的耕作,以便推广。在推广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农民因缺牛而无法趁雨水及时耕种,于是令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起来用人力挽犁。采用这样的办法,人多的组一天可耕30亩,人少的一天也可耕13亩,较旧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垦辟。
后来,代田法不仅在三辅地区推行,也推广到河东、弘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