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功往往因为曾经的自卑感
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人格缺陷。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而人类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出自“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某天,百老汇号流线型火车停在长岛铁路的停车场里,车身闪亮。闪光灯突然亮了,照相机咔嚓一响,人们拥上前去。一名身穿短裤的汉子走向铁轨,把链子扣在观览车厢上使劲拉,72吨重的钢车缓缓而动。
这汉子名叫安吉罗·西昔连诺47岁。
西昔连诺在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贫民窟中长大,父母是从意大利来的移民。他16岁时,是个“体重97磅的小矮子,面色苍白,胆小如鼠,常常受人欺负”。
有一个星期六,西昔连诺和别的孩子们去逛布鲁克林博物馆,阿波罗和赫克利斯的塑像把他看呆了,坐在那儿动也不动。领队告诉他这些神像都是以年轻的希腊运动健儿为模特儿雕塑的。
当天晚上,西昔连诺便从报上剪下一套体操图解,开始锻炼身体,要使他自己和希腊运动健儿一样健美。
他持之以恒,从不中断。别人笑他不自量力,他也不停,他一度神气活现地向一名以大欺小的顽童挑战:“你想较量一下吗?”那顽童只伸出一只手,就把他推倒了。
可是西昔连诺并不气馁,还是苦练下去。他自己开始发明一套健身术,使他身上的一块肌肉和另一块肌肉对抗。果然不错,他浑身的肌肉开始发达,到处鼓起来。他成为“全球肌肉最健美的人”,“有赫克利斯与阿波罗融合而成的真正古典的体魄”。
他后来改名为查尔斯大力士,这是他在几次重要比赛中赢得的美名。当世没有人比他更近乎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男性美。很多人想必也见过他的雕像,法国马恩河上的“悲伤”塑像,以及其他许多塑像,都是以他为模特儿的。
其实,人的成功往往因为曾经的自卑感,幸亏人人都有过自卑感。
自卑是成功的大敌,也是成功的动力。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化自卑为自信,在追求中完善自己。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永远也不能成功。
苏伦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是高级白领,但她并不快乐,因为她现在所从事的并不是她理想的职业。
苏伦天生丽质,超凡脱俗,人们都说她应该去当演员,会像奥黛丽·赫本一样出色。她也觉得自己应该是当演员的料。
苏伦19岁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导演挑选女主角,挑来选去,最后就剩下苏伦和日后走红的一名演员。论形象和气质,非苏伦莫属。当看到苏伦脸上几颗明显的青春痘时,导演犹豫了。但最后导演还是倾向于苏伦。
在楼道里,苏伦与另一位候选人相遇,在那位女子优雅的谈吐面前,苏伦低下了自己的头,她有些自卑了。她犹豫了,最后决定退出竞争。
几年过去了,那位女子成了非常著名的演员,苏伦却与演艺界无缘了,她还是一名普通的白领。
可见,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摒弃自卑,战胜丧失信心的自我。只有超越自卑,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才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否则,就只能像苏伦一样,永远无法出人头地。
栏越高,跳得越高
弗烈德·艾德勒小时候,有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这一惊使他下了终生矢志不渝的决心,做个医生,和死亡搏斗。
艾德勒行医之初,偶然发现一连串现象,从而使他对人的心灵有了重大发现。他解剖尸体时,注意到以前并没特别受人注意的种种情况。他发现一具死尸的心脏大得异乎寻常,同时发现一个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分流到肺里去。那心脏是为了应付这种缺陷而变大的吗?
一具死尸里有病的一个肾已经割掉,他发现剩下的那个肾也比寻常的大得多。他又发现一叶肺因为有病而萎缩,另一扇肺就可能变得更有力量。这些健康器官岂不正是想弥补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吗?骨头断了,会长出厚骨痂,为的是使骨头比以前更结实吗?这些现象一再出现,仿佛人体自有其规律,为了自保,本能地以强补弱。
艾德勒进一步研究下去,开始到各美术学校去测验学生的视力。结果发现学生十分之七以上视力都很差,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视力既然不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还偏要从事必须用眼的工作呢?他发现这些学生从小就感觉到目力欠佳,因此特别努力,要使自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锐。他们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用眼睛看的乐趣,结果对视觉世界的兴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画家的生平,发现其中许多人的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画家的人何以这样多呢?难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那条造化补偿缺陷规律驱使吗?
他又去研究盲人,证实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特别灵敏。布鲁克纳、法朗次、史麦塔纳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之所以特别热心致力于声音之美,似乎至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听觉有缺陷。
贝多芬是令人惊奇的例子,他的听觉从小就有机能性的缺陷,28岁时已经聋得很厉害。4年之后,如果不用耳筒,连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听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写出美妙的《第二交响曲》。耳朵全聋之后又写出更优美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全聋了25年,最后居然还写出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觉从生物学转入神经病学,又从神经病学转入心理学,就是从机能性缺陷的生理补偿而研究到心理补偿。不过到那时候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种补偿都只是无意识的。人的意志并没发挥作用。
他于是开始研究较为不明显的实例。巴斯德就是好例子。因为中风,脑子里控制语言的那部分损坏掉,凭着莫大毅力,痛苦地慢慢奋斗,终于在脑子里发展了新的盲语神经中心。艾德勒发现了好几百相同的实例:小时候孱弱长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从前行走不便,后来成了芭蕾舞星;患过肺痨,却成了大歌唱家等等。这些人拼命奋斗,要克服他们的弱点,结果培养出超群的能力。这并不是造化在盲目补偿,而是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他渐渐发现,这仿佛是定律,仿佛人往往因为早期的弱点而获得他们奋力以求的成就,也仿佛人必须有个栏才会跳过去,栏越高,跳得也越高。
万物之中,只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只有人有自卑感,只有人要设法补偿自己的缺陷。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此。艾德勒就是这样推究出其中道理的。
当然,你可能一辈子都会隐隐约约觉得自卑感在作祟,而不知道因是怎样种下的。可是你只要试一试,就能发现其中的原因,加以克服。你只要彻底分析自己,承认自己最大的缺点,再设法补救。这当然是件难事,但是如果找到线索,便能解决一切疑难。
的确有条线索,这就要问你自己:“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唯一的阻碍,是我们不去改变
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出他那瘦长条似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荡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临终,甚至已经身任高职,举止仍是边鄙伧父的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处处都显得不得其所。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女,他一生都对这些缺点非常敏感。
没人出身比他更低,没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来任美国大总统,他就是林肯。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补偿,难道也能得到林肯那样的成就吗?
原来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有在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方面,直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拼命自修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10岁以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和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珠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项下填的是:“有缺点。”
他一生就是对一切他所缺乏的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爱情与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造福人类。
可是,常人必须选择可以达到的目标,不可好高骛远,妄自追求达不到的目标。
现在要讨论最后的问题,假定你有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转弱为强,办得到吗?
不错,并不容易,但是办不到吗?就人过去的经验来说,并非如此。有几位伟人(男女都有)生平就是一部奋斗史,显示出借补偿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读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士多德的传记,就不会不明白,他们的品格和一生,都是个人缺陷形成的,像亚历山大、拿破仑、纳尔逊,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所以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辉煌成就,像苏格拉底、伏尔泰,是因为自惭形秽,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工夫而大放光芒。
唯一的阻碍,不是我们不能改变自己,也不是改变的困难,而是我们不要改变。只要别人或是别的事物改变了,你就会看到,我们把自己调整得多好。
现在就是开始的时候了,有了明了你自己的这个窍门,你便可以过大好的新生活。你不再会让自卑感作祟而使自己觉得难堪,你会决定,像一般成功快乐的人那样,好好地发挥自卑感原有的作用。虽然起初不大有把握,可是你会发现你自己不再受它的驱使,而是在利用它,将来好过更多彩更丰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