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陌生环境之时,往往会自发地寻找同质性人群,并以此为社会资本寻求更好的发展。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地穆斯林因为“社会资本”构成的不同对清真寺的依赖并不十分明显。流动穆斯林遇到困难之后,往往寄希望于清真寺。在大城市回族社区,外来穆斯林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提出来,清真寺会尽量帮助解决。南京和上海等城市清真寺都有类似的困难穆斯林《登记表》,填写以后很快就能获得答复。遇到个别穆斯林生病的特殊情况,清真寺还组织募捐,帮助解决困难。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清真寺救济和庇护的职能得到了有效恢复。上海沪西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沙先生在我们调研时感慨道:“如果没有外来穆斯林,上海的教门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4.提供了民族劳动力资源,解决了“清真饮食难”问题。城市是多元文化的集合地,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在城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东部大城市中,少数民族开办的公司、商店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象征,如南京餐饮业中著名的马祥兴、安乐园等老字号清真饭店。清真饭店和清真食品企业在员工的选择上更希望雇佣具有相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同质性劳动力。这样的劳动力在东部城市中十分稀少,流动穆斯林有效解决了这类劳动力的短缺问题。
东部大城市的大规模拆迁改造导致回族“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被打破,回族被迫分散居住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如南京市鼓楼区以前回族人口较少,现在发展成为回族人口最多的城区,但是极端分散。分散居住的回族民众外出难以享用到清真食品,特别是“有刀口”的肉食。“出门吃饭难”几乎成为东部大城市穆斯林民众的一个大问题(这一点和西部城市明显不同)。清真饮食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本地穆斯林的正常生活。流动穆斯林通常(超过一半)从事传统饮食业,他们经营的清真拉面馆、清真餐厅已经遍布全市。即使在没有清真屠宰厂的深圳,流动穆斯林依靠从内蒙古、西北各地运入牛羊肉,也把清真饭店开遍了各个角落。这样,穆斯林不仅出门就可以吃到清真食品,而且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有了一定的余地。
5.改善文化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流动穆斯林中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问卷显示,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穆斯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在大城市流动穆斯林中占到7.7%。10.7%的流动穆斯林从事投资、公务员、教师和研究人员等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他们的到来改善了城市穆斯林的文化结构,有利于整个穆斯林群体素质的提高。他们开公司或成为高级白领,为城市回族社区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上海沪西清真寺阿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某职员告诉我们,他所在的公司就是由穆斯林开办的,并且雇佣了一批穆斯林技术人员,他本人是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毕业的。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外资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然而中国大城市来自伊斯兰文化背景的投资显得相对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穆斯林生活工作的合适空间可能是重要的方面。流动穆斯林进入大城市后,情况有所改变。他们往往略通阿语,通晓宗教习俗,在国际交流中与国外穆斯林形成良好互动关系,这就为国际伊斯兰社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软件”支撑,有利于吸引来自国外的穆斯林朋友到中国大城市投资进而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浙江义乌大量穆斯林外商进入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流动穆斯林无论是打工开店,还是从事贸易运输或文化、管理工作,都为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流动穆斯林对大城市回族社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流动穆斯林中部分人不服从城市管理,经常与市容管理部门产生争执,部分青少年过早失学,甚至出现偷窃、贩毒、破坏环境卫生、打架、超生以及教派矛盾、内部不团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整体和穆斯林群体的形象与社会稳定(10)。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只是极少数人,但也需要引起关注。
四、大城市回族社区对流动穆斯林群体的影响
1.职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图1)。流动穆斯林的职业在迁入城市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务农人数比例锐减,由39%降至1.3%,与此相对的是打工者和个体户的大量增长,前者的人数比例在迁入城市后比迁入前的翻了一番还多,个体户的数量也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老板的人数比例也从原来的0.6%增加到现在的3.1%。在务工的流动穆斯林中,有一部分是在家乡中学或中专毕业后到城市打工的,因此在被调查者中有11%的人在进入城市前是在校学生,而在迁入城市后只剩了4.3%的人在城市接受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
迁入前后职业对比
流动穆斯林中大部分人(75.7%)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才迁移来到城市的。从整体来看,流动穆斯林在进入城市后,月平均收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人数减少了41.72%,而月收入在500—1000元和1000—2000元的人数由原来仅占总数的不足30%和7%增长到现在的约50%和20%。而收入在2000—3000元、3000—4000元以及4000元以上的人群数量也均有较大增长。总体来看,进城前这些流动穆斯林中近90%的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在进入城市之后,这一比例降低到约67%(图2)。访谈得知,大部分流动穆斯林提供的收入情况指的是净收入——不包括饭店提供的吃住条件。
迁入城市前后收入对比和人数比例
2.大城市回族社区为流动穆斯林提供了生存空间。如果大城市没有回族社区,流动穆斯林就可能因为生活不方便、缺少必要的市场资源而难以在城市中立足,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另外,流动穆斯林从事的清真饮食相关行业对消费市场依赖很大,而大城市回族社区民众则是清真饮食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量消费群体的存在是流动穆斯林餐饮行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以南京市为例,早期来的穆斯林大多把清真饮食店安排在离清真寺不远的地方,如净觉寺和吉兆营清真寺附近的三山街、七家湾、评事街、太平南路鱼市街、青岛路、夫子庙等街区,这些街区都是回族相对集中、宗教生活比较方便的地方。后来,随着流动穆斯林数量不断增加,其清真饮食店就逐渐发展到老城区的大部分街区。近年来,大量穆斯林流入迫使清真饮食店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据笔者2007年春天的不完全统计,南京市已经有流动穆斯林个体开办的清真饮食店700多家,几乎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包括郊区的江宁、浦口、栖霞等。这些清真饮食店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清真牛羊肉供应渠道,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饮食网络。
大城市回族社区和流动穆斯林的互动场域主要有两个:清真寺和清真饮食店。通过长期的互动,流动穆斯林和本地穆斯林已经形成了良好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表显示不少流动穆斯林选择了“没有什么接触”,并占了26.3%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近年外来穆斯林数量较大,样本中303人到城市不满1年,占总数的24.7%,和前一数字比例非常接近,这不是偶然的。时间短,自然还来不及接触。从流动穆斯林的社区人际关系来看,一半以上(56.9%)认为他们与小区邻里关系非常融洽。有28.7%的被调查者与周围邻居没有什么接触,还有少数被调查者(1.3%)的邻里关系不好。此外有13%的人表示与邻里的关系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