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98800000018

第18章 文明重建(2)

(沈祖啸张笑薇)

流行语

迪斯科

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在国内上映,由此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如今,这部电影的情节已变得模糊,但提起主题歌《吉米,来吧》,很多人仍记忆犹新。当年,这首迪斯科舞曲曾在大街小巷传唱,随之劲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陆续引进《猛士》等一系列经典西方迪斯科音乐,包括《chachacha》等舞曲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旧闻新看

一公司千人求职

重庆民生轮船公司今年3月重建以来,收到的求职信件有500多封,接待求职者逾千人。

可是时至今日,却一个人也未能调进,天平的一端是千是百,另一端却是零!

为什么人才这样难于流动呢?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部门所有制,是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一个人,一旦被分配到某个单位,某个地方,不管专业是否对口,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个人才智能否充分发挥,想挪挪窝,是极其困难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大量积压人才,一些地区和单位需要某种专业人才,很难调出人。

如此落后的体制,管活人用“死人”方法,使多少人闲白了少年头!使多少人的美好理想成了泡影!如果要算浪费账,在我们这个人才相当缺乏的国家里,人才的浪费是相当惊人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4年7月7日第2版

原标题:《为什么还是“0”》作者:万小光

第三节百姓生活 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荧屏拓宽百姓视野

“没有电视,生活会失去一半精彩”

《新周刊》曾做过一个名叫“砸烂电视”的专题,文中列举出电视的十宗罪,其中有电视把你的大脑当垃圾桶、是你孩子的教唆犯、是你时间的“小偷”等等。但你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当你第一次和电视结缘后,你和它的关系就日渐亲密,甚至不可或缺。

电视让家庭变影院

家住乌鲁木齐市五星路的毛圆圆今年30岁,当年,因为父母都在运输公司上班,家里算是富裕户,也成为乌鲁木齐市最早拥有彩色电视的普通家庭之一。

到现在,毛圆圆依然能清晰记得家里买来第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时的情景。

那是1984年10月的一天下午,毛圆圆的爸爸推着自行车回来,车子后面驮着一个大箱子,妈妈小心翼翼地在后面扶着。毛圆圆好奇地问妈妈,箱子里面是什么,妈妈说:“是电视机。”毛圆圆立即兴奋地跳起来。

此前,圆圆的姥姥家已经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次圆圆家买的是一台金星牌彩色电视机。

到了晚上,左邻右舍的人都聚集到毛圆圆家里,当电视里显出了彩色的人影时,原本热闹的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被画面紧紧吸引,直到电视节目结束,出现满屏雪花也舍不得离开。

从此,圆圆家成了小朋友们的乐园,每到傍晚,家里就会有很多人,有的人挤不进来就趴在窗户边,有的还骑在院里的大树上。“那时候隔壁家有一个小男孩,和我差不多大,他每天傍晚都会用筷子串两个馒头,一路小跑冲进我家坐在小板凳上,边吃边看电视。”

毛圆圆还回忆说:“1985年春节时,听说我家买了电视机,住在沙湾的舅爷爷等亲戚都赶了过来,浩浩荡荡20多个人。爸爸就在家里生了两个炭火盆,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完后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聊了好久。”

电视走进全疆农村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开始走入全疆农村家庭,家住乌鲁木齐市团结路的王焱曾是阿克苏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的会计,她亲历了当年电视机走进地州的情景。

“每到秋收完毕,大批农民就赶着毛驴车早早来公司排队买电视,每天的队伍都有四五十米长,我们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当时一台电视700元左右,公司每天的营业额都达十几万元,每天的营业款都能装满一个电视机箱子。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左右。”王焱回忆说。

为了改善电视的收看效果,人们还想出很多办法改造电视。父母家在伊犁的小文记得,1985年,家里买了一台14的雪莲牌黑白电视机。“因为电视屏幕太小,爸爸就买了一个和屏幕差不多大的放大镜,放在电视机屏幕前,这样看起来电视里的人就大了很多。后来,我还看见邻居家买了塑料彩条贴在电视屏幕上,这样看电视就有了颜色。”

小文说:“最有意思的是,那时每到冬天,家家用电增加,电压就会很低,带不动电视。为了能看上电视,大家就发明了用自行车发电的方法:把发电机装在自行车后轮上,想看电视的人轮换上去骑半个小时,可每次换人时就会停电,总不能看尽兴,后来市面出现了调压器,家家都赶在春节前去买,以保证不错过春节晚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从彩色到纯平、高清,现在,液晶、等离子等电视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电视传送日新月异

当普通百姓家的电视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新疆的电视传输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现在陕西电视台工作的于聚义曾是新疆电视台的老员工,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979年12月5日,新疆电视台开始正式传输彩色电视节目。

197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叫北京广播学院)的于聚义回到新疆进入新疆电视台工作。那时,新疆电视台一周只能播一次黑白电视节目,每次一小时。

于聚义说:“那时候电视信号非常不稳定,图像总是飘来飘去,为了保持信号稳定,台里决定改造发射机并尝试着发射彩色电视信号。由于没有彩色发射机,我们只能把原来的发射机进行改造,用了大概4个月时间,我们改装好了发射机,开始在7月试播彩色信号。当时新疆电视台只能使用一种名叫“代代红”的胶片,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彩色胶片,拍摄出来的图像只是稍微带点红色而已。后来我们又去录制了中央电视台的彩色节目,并购进了彩色拍摄设备,大概到了12月,新疆电视台才开始正式播出彩色电视信号。”

随后,电视传输技术也开始发生变化,1989年2月20日,新疆电视台开始正式使用通信卫星向全疆传送维、汉、哈三种语言的节目,1993年,新疆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全疆观众开始看到其他省区市的节目,而如今,数字电视已开始在全疆普及。

电视改变百姓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排球女将》……几乎部部电视连续剧都能引发热潮,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毛圆圆记得,那时候女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用家里的窗帘和枕巾、床单等物品把自己打扮成电视剧里的古代美女,学她们走路、说话,甚至背下每个人的台词。而男孩子则聚在一起练武功,一会儿“降龙十八掌”,一会儿猴拳、蛇拳。

今年33岁的李响提起童年往事仍历历在目,“我记得小时候最爱看《射雕英雄传》等武打片,羡慕里面人物的轻功。有段时间,每天放学后,我就从房顶往下面的草垛上跳,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练就一身好轻功。”

伴随港台剧风潮走进人们生活的还有明星贴纸,那时候学生们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买一个笔记本用来抄电视剧歌曲的歌词,然后在空白的地方贴上明星贴画,谁的笔记本抄得多、贴得全,就能成为大家传借的对象。

从事媒体工作的刘静还保留着当年的十几本手抄歌本,几乎每本上都贴满了明星贴画。她说:“那时父母每天都会把买菜剩下的分分钱给我,让我存零用钱,我一存够三毛钱就偷偷去买贴画,梁朝伟、黄日华、翁美玲都是我们最喜欢的明星,这成了我们当时最大的乐趣。”

正如着名主持人赵忠祥所说:“电视机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电视,我们的生活不会那么丰富。如果没有电视,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一半的精彩。”

(叶富伟)

流行语

菜篮子工程

曾一度流行的“菜篮子”,其背后有着强烈的符号隐喻,即副食品短缺和物价上涨。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居民冬日的当家菜是“萝卜、白菜、土豆”。为改变餐桌上的单调颜色,农业部于1988年发起“菜篮子工程”,大量菜园子、养殖场等副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建设。

8年后,曾经的“高档食品”肉、蛋、奶已变成一种家家必备的寻常食品。目前,肉和蛋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而菜篮子工程并未就此结束。它在21世纪的新任务不是要让人吃得饱,而是吃得好。“绿色”、“无公害”成为关键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已实行20年的漫长“工程”是一部改革史的缩影,并且永无止境。

旧闻新看

《“倒蛋部队”冲破封闭山门》

在西宁到互助的公路上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农民想把鸡蛋或清油带到西宁去卖几块钱,结果逃不过“卡子”。轻者东西被没收,重者被送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他们被称为“倒蛋部队”,最早冲开了封闭的山门,游泳于商品经济的海洋。

一夜春风,那些挡在致富路上的“关卡”被拆除了,但“倒蛋”的农民却仍心有余悸。有一个“倒蛋”队员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收了200来个鸡蛋,正要去另一个村子,突然发现远远一辆小吉普开来,心中不由一阵发慌,猛蹬着车子拐进一条小土巷,没走多远就在一个泥淖里拐翻了,蛋清蛋黄流了一地。

尽管如此,“鸡蛋卖给谁”的年代毕竟过去了,互助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一面要求有关部门给鸡蛋运销户提供便利,一面树立“倒蛋”典型,给予表彰奖励。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8年12月18日第2版

原标题:《土乡的“倒蛋部队”》

第四节百姓生活 1979年全疆每天119万人次看电影

姐弟俩凌晨两点看红楼梦

2008年9月23日,在新疆人民剧场二楼技术部办公室里,于文兵正坐在办公桌前仔细整理属于自己的物品,抽屉里各种书本、桌面玻璃板下压着的老照片,他都慢慢取出来,一一装进袋子里,准备带回家——他已在前一天向领导递交了退休报告,9月25日,于文兵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1978年,27岁的于文兵抱着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愿望来到新疆人民剧场,成为一名窜片员,这一干,就是30年。从跑片员、放映员、技术员、技术经理到现今的技术顾问,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电影在新疆的30年发展历程。

每天骑车去窜片

因为从小特别喜欢看电影,于文兵的梦想就是当电影放映员。****结束后,于文兵来到了人民剧场。“那时候拷贝很少,一般是几家电影院共用一个拷贝,需要窜片员送、取电影拷贝,我就自愿去当了窜片员,因为能近距离接触放映机。一部电影通常是十几本拷贝,要来回跑3次才能拿完,我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幸福、团结、儿童等几家电影院之间跑,最远的时候还要到地调处去窜片,通常是刚刚放下就又要出发,冬天的路很滑,一路上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对于当年的经历,于文兵记得非常清楚。

在当了一年多的窜片员后,于文兵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放映电影。最初的放映机很落后,要用炭晶棒燃烧来做光源,放映前要先把炭晶棒的正负极调到恰当位置才能燃烧,等燃烧一段后,又要停下来重新对准。

此外,那时的胶片也因为技术原因非常落后,有时在放映过程中因为温度太高会自燃。“师傅当时就告诫我们,在放映时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还要闻。我听说当时有家剧院在放映《红日》这部电影时,胶片就突然着起火来了。”于文兵回忆说。

买票队伍长达30米

于文兵说,在30年的电影放映生涯里,最让他难忘的是当年人们观看电影的热情。“那时候人民剧场只有一个厅,每天早上还没上班,卖票窗口就围满了买票的人,小小的窗口伸进来十几只手,谁力气大谁就能买上。后来观众就自发排队发号,按号买票,每天排的队有30多米长。”

电影院当时绝对是最火的娱乐场所,每天从早到晚,场次都排到了凌晨两三点,仍然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为了能买到电影票,大家开始拉关系,找在电影院工作的熟人,那时如果谁家有人在电影院工作,绝对会成为显摆的资本;谁要是有本事弄到几张电影票,那更是大家眼里的红人,而于文兵就是这样的红人。

于文兵说:“有一次,别人给了我两张在团结剧场上映的《红楼梦》的电影票,场次是凌晨两点钟。在火车西站工作的姐姐听说了,兴奋地骑着自行车从西站赶来和我一起去看。我们到团结剧场后看到,门口黑压压地站了几百人,很多人并没有票,但希望能碰运气看有没有退票的人。”

自治区电影公司的统计显示,1979年是全疆电影观众人次最多的一年,当时全疆人口不足2000万,而电影观众达到4.3亿人次。按一年360天计算,当年每天全疆电影观众有近119万人次。

《庐山恋》冲破吻戏禁忌

从****时期观众只能看到8个样板戏,到现在每年上映100多部各国电影,和全国一样,新疆的大银幕在改革开放30年里也经历了冲破诸多禁忌的过程。

自治区电影公司第一任经理、现已83岁的李杰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国产片还比较少,大部分是苏联和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观众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开始后,电影就只剩下8个样板戏,其它都被封存了,直到****结束,电影才解禁。

同类推荐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 “七五”普法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一本通

    “七五”普法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一本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今后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向,也是基本遵循。本书根据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活动的精神,科学编排了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宪法、法律知识和党内法规,是党员干部培养法律信仰,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的学习读物,也是“七五”普法期间有效开展党员干部普法活动的必备读本。
  •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览(2012~2013)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览(2012~2013)

    本书由国防大学的资深专家编撰,全面介绍2012-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深人分析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北部诸方向一些国家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防务情况,据此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未来发展变化做出预测。本书体现了当今我国安全防务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读者特別是关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和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了独到的参考,有利于提高读者战略思维层次,帮助读者对纷繁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热门推荐
  • 独家婚令:纪少在线求原谅

    独家婚令:纪少在线求原谅

    “我喜欢你,我想跟你在一起。”白小诺卑微的乞求。“你这么丑,我不喜欢你。”纪北霆高傲无情的一句话,抹杀了她心底的希望。一句我喜欢你开始,一句我不喜欢你结束。她以为用热情可以融化冰山,后来才知道,冰山下面是顽石。伤心欲绝,默默离去。多年后,她高调归来,已然不是当初的自己。他却捧着鲜花半跪在地上:“白小诺我喜欢你。”“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白皙的脸上闪着自信的笑容。在那之后白小诺白天收到玫瑰晚上收到人形礼物……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那个不可一世的顽石会因为她而融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重演

    异世重演

    男主林宇死后穿越到了异次元,并与肉体已经死去的魔王统帅者签订了契约,踏上了新的征程。
  • 凤临天下:绝色医后

    凤临天下:绝色医后

    夏祈墨,大龄剩女一只,在她的身上似乎是有着一段魔咒,她的每一段恋情只能维持七天,第七天她的男友便会以不同的理由和她分开,每一段感情皆是如此。月老庙,奇怪的庙祝婆婆,一块千年结缘牌,让她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宫家的四小姐,宫玥瑶。一块结缘牌,两个名字,一段奇妙的姻缘将她和她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牵到了一起……
  • 皆为尘墟

    皆为尘墟

    在另类穿越中成长,在血与骨的道路中崛起。在绝对力量的压制下一切皆为尘墟……
  • 隐婚后做大佬的掌中娇

    隐婚后做大佬的掌中娇

    安盏乔也不知道自己身上哪点让赫赫有名的权贵御爷如此偏执。人前,他是矜贵高冷的帝都风云大人物。
  • 快穿之虚空大佬成炮灰

    快穿之虚空大佬成炮灰

    柠铃怎么也想不到,她就那么容易死了,死了就死了吧,请让她回归虚空的怀抱吧。可是偏偏她活了下来,还欠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债务。成为一个苦逼劳碌命的人,去帮助那些纠缠因果的人了得到自己原有的结局。天道算计她,系统没有用,剧情的崩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算计不到的,看她单枪匹马在一个又一个世界闯荡。堂堂虚空生灵,我怎么可能被这些人类看扁呢。不同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下,要放下她的矜持与骄傲,不可能!!!
  • 兽王医妃

    兽王医妃

    这是一个腹黑魔王调戏良家少女反被调教的故事。这是一个自带引狼体质的女人和群狼斗智斗勇,欲仙欲死的故事。楚蔷,红杏,红杏出墙,他说,她总让他想到男女之事,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第一次见,他身娇体软,被她推倒。第二次见,她远嫁和亲,被他抢婚。第三次见,他兽性大发,被她撞破。从此,她的世界里,他阴魂不散,如影随形。既然避不了,就坦然接受,可一只禽兽,她如何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蛇妃嫁到:逆天妖后要成魔

    蛇妃嫁到:逆天妖后要成魔

    她不就是中了毒,刚好冤家头是一条蛇吗?她还没有嫌弃他是蛇呢,他反而恶人先告状,居然把她告到阎王爷那里去了。阎王殿里,某条蛇满眼泪花的诉苦道:“本王只是好心的想要救她,没想到刚变身成人就被她给……呜呜……”好吧,她接受审判,当他的王妃就是了,当王妃每天都有蛇肉吃,没事烤烤蛇,炖个蛇汤来补补也是不错的,听说蛇王的汤最滋补养颜了。
  • 绝岛生存者

    绝岛生存者

    由发生在大海上的一场劫船事件,引出一个密谋策划在孤岛的毁灭计划。绝境八年,一场生存者与毁灭者的殊死较量,在海岛绝地全面展开。每日上午11:30一更,多更算加更。故事虚构,内容原创,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儿子太绝色

    儿子太绝色

    别人穿越,都是青春无敌美少女?为毛她却穿成了个半老徐娘?虽然这徐娘倾国倾城,可她不甘心啊!白白蹉跎了好春光!不过上天似乎待她也不薄,这不,刚搭上个美少年,又勾来个帅阿哥。郎情妾意,乐得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