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为我国先进文化构筑的基地。文化具有广泛的内涵和不同的结构层次,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及其成果,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即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新形势下,我国先进文化的构建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大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吸纳世界文明、创新与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引导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广大师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另一方面,要创造适应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产品,并以这种先进文化辐射到社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把大学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是由大学的本质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所决定的,这种联系表现在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了人类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基本方面。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核心是大学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是对人类未来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它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又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中包括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学队伍,一个现代化的人格化象征。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由于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是大学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大学应当坚持以学术权力为基础,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确保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使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成为大学制度文化的根本特征。
2.成为传承创新人类文化的基地。传承文化一方面要求大学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大学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其培养的人才作_为载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但是如果大学仅仅只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大学也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方面军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但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都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研究文化才是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也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基础。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多元的、开放的,随着世界的日益开放,大学正日益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会的桥梁。所以融会文化既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大学传承、研究和创新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大学既是一种教育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
3.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基地。大学首先要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为知识经济做好人才准备,这是大学最基本的创新功能。创新型人才既要富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又要具有丰富的科学素养,尤其要具备创造性的品质,即有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富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有较强的创新动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传统的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发展,有时实施压制的政策。大学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在保持本科生稳步发展的同时,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推行本、硕连读博连读和硕、重点发展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使大学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不断迈进。
4.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基地。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是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科研力量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有条件、有能力诞生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知识的功能,在科技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并对教育内部或外部产生超常规影响。我国大学人才密集,具有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有大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与国内外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建立了广泛联系,许多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合作历史长,容易获得信息、资金、出口等方面的支持;图书资料丰富,学术活动频繁,是高技术信息集散地,大学本身也承担着国家部分“863”等攻关项目,创办了近千个高技术企业和中试基地,每年都要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大学应以此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的发动机和推动器,根据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依据本校的实力和学科优势,组织一部分精干力量,以重点项目为纽带,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攻关。克服大学在科研上的一些短期行为:如分散化、小型化,搞小圈子、开夫妻店,影响学科综合优势的发挥;急功近利,“短平快”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开发上“现炒现卖”现象严重;服务对象偏重中小型企业等等。有鉴于此,政府要增大对大学的科研投入。只有高投人才有高产出,否则会使一些探索项目和有苗头的课题失去良机。大学也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和完善大学重点实验室和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大学科研管理改革,加大大学科研工作组织力度,形成合力,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建设,在重点大学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加大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咨询和服务,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库、知识库、智囊库、数据库。
5.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开展科研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支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学作为从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支生力军,应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低的现象,遵循创新的规律,不断寻找新资源、发明新生产方法、创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探索新的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努力形成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机制。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高科技产业发展资助的机构,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学高科技项目,同时组建一批专门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还应尽快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最后,应当允许科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利于大学加速知识的生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6.成为创造性地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导航基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将进一步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知识进一步分化,社会也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状态。科技的发展,既促进了社会进步,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人类进行更复杂的判断,并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大学是人才、知识、智慧聚集的地方,当知识逐步成为社会发展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将步入整个社会的核心。因此当越来越多、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时,大学应当发挥它的能量,引导关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或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并为探寻答案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大学要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发挥其“知识库”和“思想源”作用,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理论观点、学术见解和重大的原创性科学思想,回答人们精神世界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课题,解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引导关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或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并为探寻答案做出创造性的努力。正如北大陈佳洱校长所言,大学应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成为国家的思想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成为引导社会、塑造社会的中坚力量。